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初质料概念是理解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两大核心问题——本原与自然——的重要视角,当代学者对此多有争论。本文集中于《物理学》前两卷,以原初质料概念为中心,发掘出《物理学》开端处面临的困境与思想努力。首先,通过对巴门尼德等先哲在本原问题上的检讨,亚里士多德利用范畴学说发现了基底概念,此为原初质料问题之背景。其次,三本原学说的建立意味着形式概念的凸显,而基底被降格为有待形式规定的东西,由此基底概念推进至质料概念。进一步,原初质料概念关涉到《物理学》中"自然的定义"问题,通过对自然的形式—质料分析,纯粹无形式的原初质料取消了自然与技艺的差别,只有将质料推进为潜能概念,才能避免这一危险。最后,在厘清基底—质料—潜能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将揭示出"持存"与原初质料之两重性。而只有在自然目的论的框架中,原初质料才能找到真正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质料的持存有多个层次,既有类比意义上作为变化模式中质料的持存,也有在实体生灭中质料的持存,后者是同类的而非同一质料的持存。而讨论质料的持存离不开对质料与■关系的进一步澄清。既被用于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中范畴理论背景下谓述的“主体”,也被用于指涉作为所有生成变化基础的“基底”。  相似文献   

3.
在胡塞尔晚期对主体经验的超越论反思中,本能(Instinkt)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并且与舍勒的哲学人类学发生实质共鸣。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C手稿》和《现象学的边界问题》中的质料概念为线索,展示这种亲近关系。本文指出,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胡塞尔的"质料"概念中包含的丰富层次,"质料"概念的多重意涵恰好可以对应于舍勒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对不同生命形式的区分。通过对胡塞尔"质料"概念的澄清和语境化,还可以敞开对胡塞尔晚期"生命"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就拉康的能指与享乐概念提出一种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一质料论"式的解读,以此厘清两者互为前提、互相转化的关系,并为进一步研究拉康的主体拓扑学提供一个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由后人编辑而成,经历了中世纪和近现代的翻译和解释。我们自己也有中文翻译著作和研究解释。面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后人的这些研究成果,我感到,若想真正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并搞好对它的研究,必须首先注意语言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必须仔细分析和研究其中的einai以及与einai相关的几个概念和短语,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它们形成的。做好这个工作,可以说是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的基础。 在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研究中,首先存在着翻译的问…  相似文献   

6.
引言 《天主实义》是明末来华意大利耶稣会利玛窦神父一部杰出的神哲学著作。初稿撰于1595—1596年间。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向中国传统时代的士大夫们介绍了西方天主教的神哲学思想,对研究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与冲撞具有重要意义。这部著作版本极多,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借助伦理哲学和自然科学传教的方式深受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代精神的影响,利玛窦首先在非基督教文明中找到中西方共同的人文价值,以此为传播天主教打下基础。利玛窦及其后继者通过交友和理性论辩等途径,使一部分中国士大夫皈依了天主教。在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中,手段与目的之间达到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叶斌 《世界哲学》2017,(5):77-83
笛卡尔的观念论是其哲学创新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他对感性观念的态度,即将感性观念理解为一种质料错误观念则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本文旨在提供一种新的方式以理解笛卡尔的质料错误观念。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本文试图说明,在笛卡尔讨论质料错误观念的相关段落中存在一种辩证的方法,而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确定何为质料错误观念。首先,本文将解释何为表象非物为物;其次,本文将尝试通过此种辩证方法来解决质料错误观念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的前身是柏拉图《蒂迈欧》中的"容器",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但它是十分可疑的。本文将论证,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容器"概念,竭力指出自己的"质料"概念并不是与形式相对立的"非存在",并否认了像"容器"一样的"原始质料"。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更多地表现出与柏拉图的分歧而非继承关系,前者倾向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传统,而后者倾向于巴门尼德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在以《知性改进论》和《伦理学》为代表的著作中,斯宾诺莎探究了共相、语词、真假等语言问题。尽管这些讨论一直不太受其研究者关注,但它们事实上不仅具有重要的哲学史地位,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梳理近代哲学的历史脉络,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斯宾诺莎哲学。本文将从他关于语词的理论入手,揭示语词和语言问题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并试图对其哲学立场的复杂性作出某种澄清。  相似文献   

11.
福柯《主体的诠释学》不断提及爱比克泰德,并试图通过“看护自己”(epimeleia heautou)与“认识你自己”(gnōthi seauton)的关系,描述古希腊哲学向基督教观念的转换以及“主体的现代模式”之生成。而爱比克泰德也是中国人接触西方思想的起始,利玛窦的《二十五言》便是编译其《道德手册》。利玛窦撰写《天主实义》是“引用中国经典来说服士大夫”,《二十五言》则似乎要借助爱比克泰德勾连中西之间的教化传统。然而如果以利玛窦和福柯对爱比克泰德的读解互为参照,并虑及利玛窦《交友论》和《二十五言》的编译由来及其与王学弟子的交往,那么,“知行关系”究竟是落实于道德践履、还是通过“行”而重构一种理解结构?其中的意义或许在“语内”和“语际”的比较中更为清晰,并当在“相互批判”中得到“双向阐明”。  相似文献   

12.
颜一 《世界哲学》2002,2(2):71-78
正如巴门尼德使存在成为哲学中一个主导性概念一样.亚里士多德使得实体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词汇。《形而上学)中有一个名的论断: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永远在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to on)是什么”,不过是在问“实体(ousia)是什么”(《形》1028^b2)。亚里士多德哲学完全建立在关于实体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可以贴切地称之为“实体论”。在这里,“实体”看来比“存在”更加重要,甚至不啻于此。  相似文献   

13.
刘玮 《世界哲学》2016,(1):36-44
在亚里士多德讨论的所有伦理德性中,"豪迈"(megalopsychia)是引发争论最多的一个。本文从《后分析篇》中亚里士多德提出豪迈作为定义统一性问题的例子入手,讨论亚里士多德在两部主要伦理学著作中界定豪迈的尝试。在《欧德谟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以荣誉为核心的豪迈定义,但是这个定义引发了荣誉的地位问题、豪迈的独立性问题、豪迈的依赖性问题,以及如何看待关于小荣誉及其自我认识的问题。而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转变了论述的重点,提出了以自我认识为核心的豪迈定义,以此来统一豪迈者对荣誉的态度,同时提出了一种涉及较小荣誉的无名德性,这样就成功地解决了《欧德谟伦理学》中遗留下来的困难。这一讨论有助于我们厘清两部伦理学著作的关系,以及围绕豪迈的诸多争论。  相似文献   

14.
哈:心灵哲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心灵哲学和诸如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有什么区别? 普:象哲学的所有其他分支一样,心灵哲学是对一大堆松散的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有时也会减少)。“心灵”概念本身,几千年来,变化极大,使事情更为复杂。例如,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与我们的“心灵”概念确切对应的概念。赛克(Psyche),或灵魂,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和我们的“心灵”并不等同,因为它包括诸如消化生殖等一些‘非精神”的功能。(其所以如此,是由于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灵魂”就是生命有机体的形式。这一概念明显地不如我们目前的“心灵”概念吗?)而且,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奴斯(nous),或理性,排除了许多我们认为是精神的功能(这些功能中的一部分被萨姆斯[thumos]取代,它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于心中的整合中心)。  相似文献   

15.
陈斯一 《世界哲学》2017,(3):122-128
在《形而上学》A.3中,亚里士多德将早期自然哲学家从提出质料因、到提出推动因,再到提出目的因的哲学史进程表述为"真理的强迫"。本文试以《形而上学》A.3文本中真理的两次"强迫"为线索,分析亚里士多德阐述早期自然哲学史的内在逻辑,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体系(特别是其四因说)的目的论理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治哲学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哲学在国外 ,已经有了 2 5 0 0多年的历史了。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政治哲学家。政治哲学的概念亦早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就有了。亚里士多德认为它是“群学之首”。政治哲学在中国 ,更是古已有之。中国是政治哲学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就实质而言 ,一部中国哲学史就是一部政治哲学史。我们不妨以儒家哲学的经典《四书》为例 ,其中的任何一篇著作都可以说是政治哲学著作 ,都是论述如何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宋明理学的“理” ,也就是正心、诚意之理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 ,是“为万世开太平”之理 ,所…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是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自然对以朱熹为核心的宋明理学格外重视。在他的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以及其他著作中,系统地勾勒和阐释了自己的朱子学思想。冯友兰的朱子学是历时性的,尤其以《中国哲学史新编》最为完备。与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创立时期的其他中国哲学史家相比,冯友兰的朱子学在诠释框架、哲学意味、系统性方面独具特色。研究冯友兰的朱子学,对于深入把握冯友兰的哲学特色和宋明理学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过程哲学在当代越来越成为一种显学,它所强调的"过程"为解决传统形而上学的弊端提供了新的视角。过程哲学从现代哲学的向度出发,超越了最初奠基的形而上学样式的理解,将宇宙看作是处于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之中。这与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极力探寻永恒、不动的"神"有着根本的区别。然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同样也有着生长着的宇宙论思想,而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之所以提出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实体"思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质料"和"形式"以及"神"的概念分析,揭示以其为核心概念的宇宙过程性思想与怀特海以"现实实有"、"永恒客体"以及"上帝"概念为核心的宇宙过程论之间的某种对应的关联,以从新的侧面上揭示怀特海的宇宙论与亚里士多德宇宙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蒙培元,1938年生,1963年、1966年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主要著作有:《理学的演变》、《理学范畴系统》、《中国心性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主编)等。另有论文80余篇。  相似文献   

20.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物质本体论著作,是唯物地而又辩证地阐述物质本体的哲学著作。说得更明确一点,《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界本来是怎样就把它理解成怎样,而不去添加任何外来的东西”的科学。同时,《自然辩证法》又是一部物质认识论著作,是唯物地而又辩证地了解对自然物质认识过程的哲学著作。它说明:人类是怎样在改变自然界的实践中描述和反映自然界的,是怎样经由抽象上升到具体,逐步把握自然物质运动的各种形式的。因此,《自然辩证法》基本上是一部物质一元论著作,是一部物质本体论和物质认识论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著作。这就是这部著作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