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认为个体能够通过对自我潜能的发掘,通过对意识状态的扩充,达到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所谓超个人状态。本文追溯了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渊源,阐释了其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特点,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这一学派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如转换的意识状态,意识谱理论,沉思的研究与训练,揭示了当代西方心理学正在走向整合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2.
原军超 《法音》2012,(12):38-42
美国肯·威尔伯是当代著名的超个人心理学家和理论心理学家, 他的意识理论对超个人心理学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该领域的理论基础,其甚至被称为"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而整合心理学的提出则在更大范围的汲取了东西方的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的理论成果, 形成一套层次分明互相交涉的统一体系。人本心理学被称为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之外的"第三种力量"。超个人心理学则被称为继人本心理学之后的 "第四种力量"[1]。肯·威尔伯的工作主要以创造一个以心理学、神秘主义、现代主义、经验科学、系统论连贯为整体的"意识的完整理论"为主。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了解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及其理论渊源,本文将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中的"宇宙意识"、"沉思"和"道德指南针"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此在"、"去蔽"和"思"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三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同时又有所区别。相似性充分表明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理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观三个方面具有明显的海德格尔哲学特征;不同之处说明,维尔伯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进行了心理学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从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到重构心理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历史发展轨迹。20世纪60、70年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着重于对主流心理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的揭露与批判;从80年代起,女性主义心理学将重点转向对心理学学科基础假设的挑战,试图重构心理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两种人本心理学的辩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沿着JohnRowan(1989)提出是否有两种人本心理学这一问题 ,追溯了人本心理学内部分歧的由来 ,即罗洛·梅与罗杰斯在 2 0世纪 80年代初有关人性问题的争论 ,以及 1986年罗洛·梅对超个人心理学的批评。文章着重介绍了维尔伯 (KenWilber)对这一领域的分歧所做的全面分析 ,指出了两种人本心理学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这两种心理学就是以罗洛·梅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取向的人本心理学和以马斯洛、罗杰斯、维尔伯为代表的从自我实现走向自我超越的人本心理学  相似文献   

6.
学校心理学(School Pa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中各种成员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服务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该学科19世纪末期在美国萌芽,20世纪40—50年代成型。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则尚未正式建立这门学科。本文拟对学校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学科体系以及在我国建立和建设这门学科的必要性、可能性进  相似文献   

7.
郑涌  程云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2,25(3):354-354,346
“班风”是我国教育界一个使用十分普遍的概念。国内对于班集体的研究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偏重于教育及教学经验总结的多。从1980年代开始,对班集体的心理学研究受到了重视,如章志光等人(1982)对个人在班级集体中的地位及其品德影响的心理学研究,黄希庭等人(1984)对大学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等。至于国外的研究,如将班风视为社会心理学中的小群体研究范畴,则可见大量涉及群体规范、群体沟通、领导、群体间的冲突和人际关系、以及群体凝聚力等的研究,但未见对班风的专门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8.
中国本土化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长春130021)樊友平兴起于80年代初叶的大陆及港台地区的关于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运动,促使学术界对迄今为止实际上并存于我国半个多世纪之久的两种不同形态的心理学———由西方导入的实证的科学心理学与中国文...  相似文献   

9.
道德心理学的哲学思考--论心理学与伦理学的会通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心理学把规范伦理学与实证心理学在哲学层面上结合起来,为理解人的道德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伦理学与心理学的这种融合具体体现为:个人同一性与道德行为必须在心理上保持一致,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同一性,因此,美德有其独特的气质和情绪心理学机制。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处理好道德的社会关系是培养良好美德的基础。道德既有理性的层面,也有非理性的层面,培养和确立人的内在理性是成为道德人的心理学基础。基于心理学对道德生活的重要性,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美德伦理学正在出现。  相似文献   

10.
建设本土化的工程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三个问题 :1把 3 0年来我国工程心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60年代前期为初兴期 ;70年代中期至 80年代初为恢复期 ;80年代中期开始为发展期。2阐明建设中国本土化工程心理学的意义 ,并提出工程心理学本土化的标准。3强调只有加强应用研究 ,才能加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心理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为四个时期记述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1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2.西方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传入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3.中国心理科学的创建与早期发展(20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心理学发展历程(1950─1994);使读者对我国的心理学发展和近十多年来的状况有一概括的全貌了解。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环境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道德观念也必然是由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造的.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表现为西方道德观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公正、关爱和宽恕等;而东方则更加强调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3.
南宗内丹理论冷静地反省了人的生存困境,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同源性以及人之生命的特殊意义,提倡克制过度膨胀的欲望而回归自然无为的生活方式。在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中,提出先天三宝与后天三宝的区别及功用,总结了"性命双修"的返源式的自我超越之路。南宗内丹理论与超个人心理学有关心灵整体的解释可以沟通,而其性命双修的内省式修行实践,可谓一种现象学的实证主义,并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心理治疗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国外环境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它反对传统心理学简单的刺激—反应因果论,提出以整体、生态的观点来研究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即人创造环境、赋予环境意义,而环境又鼓励、限制和塑造人的活动和经验,并且校正过去心理学研究过于疏忽环境的观点。强调人类主动处理以及塑造环境的能力,而并非只是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刺激。本文以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研究特点、理论观点为线索,介绍国外环境心理学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阅读无能研究的近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阅读无能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课题。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心理学研究者对一般阅读过程模式研究的深化,以及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不少心理学家将阅读过程视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努力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明阅读活动的心理过程和结构。这种研究兴趣大大激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潮,是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的产物。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从事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对目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策略、研究方法、学科性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提出异议,主张建构新的心理学研究模式,被视为主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反叛。  相似文献   

17.
范会勇 《心理科学》2012,35(1):248-252
纯粹应用观和独立观是解释应用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代表性理论。前者认为应用心理学仅是基础心理学知识和方法的直接应用;后者则认为应用心理学有独立的本质特征。钱学森学科结构模型赞同独立观,认为应用心理学有三个本质特征:1)研究旨趣面向心理工程技术中的重大问题,生产应用性理论;2)内容体系由社会需求决定,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3)研究方法的个人经验成分多于基础心理学,少于心理工程技术。在应用心理学建设中,1)要敏于实际需求;2)要大力发展、创立我国需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3)要统一人才培养规制。  相似文献   

18.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很多含有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甚至有一些宗教和神秘的色彩,涉及的范围包括医学和心理健康、社会科学、哲学、神学和宗教,让人不太容易看懂其中隐含的潜在意义,因此,人们对后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了很多的误解。而在众多误解中,对后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宗教的误解是所有误解中最多、也是最严重的。撰此文在于简要阐明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涵,分析导致误解的原因,并试图阐明后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宗教间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车文博教授为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他是自潘菽、高觉敷之后我国理论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史学科的学术领头人。他坚持从类哲学的高度出发,以弗洛伊德主义为突破口,通过对心理学的理论、历史与应用三者的跨领域和多学科研究,系统阐发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活动的人学思想、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两个精神世界思想、人由自我走向超我的天人合一的类心理学思想、建构中国和平统一的民心工程思想以及心理学应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等重要思想。他的学术成果在心理学乃至教育学、哲学、和精神医学等诸多学科均有相当大的反响。在车先生八十华诞来临之际,本刊特邀五位学者以笔谈的形式,重温他的学术作品,品味其思想的蕴涵与价值。在此,我们衷心祝愿他生命长春,学术长春,思想长春!  相似文献   

20.
以时间和标志性事件为参照标准,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北美兴起。纵观环境心理学发展脉络,其研究主题随时代发展而发生流变。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心理学家关注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