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领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道德治理承担着"扬善"和"抑恶"两个方面的社会职能,发挥着调整社会生活和人们行为的社会作用。新加坡在道德治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通过对新加坡政治、经济、社会公共秩序三个方面道德治理经验的总结,可以为我国整治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提供他山之石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生成性统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的内生逻辑,其对于当下道德治理具有深远的现实观照意义。当下,以"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为主要表征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为指导,构建科学而有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首先,秉持"道德批判当先"的理念,是合理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的逻辑前提。在此基础上,坚持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自觉契合,是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3.
在如何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这个问题上,由于主流经济学的理性方法论以及我国目前的道德建设效果欠佳等因素,学界存在着一种重法治而轻德治的倾向.以德治的方法论基础为视角,通过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有助于阐明德治或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道德建设效果欠佳的原因.德治或道德建设的改进应以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社会的道德状况的总体趋势是,道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取得巨大进步,但同时也承受着一些失德败德行为所带来的阵痛.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是:道德整体功能的弱化和道德地位的边缘化;道德权威的下降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道德问题的集中爆发和道德失范现象的剧增;道德底线屡屡失守与道德冷漠引发社会愤恨.然而,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并没有演变成为社会整体性的道德危机,道德危机只是在社会的个别领域客观存在且具有特定的价值性.导致突出道德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变迁对道德带来双重影响;社会交往形态的变化冲击了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科学技术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道德风险的衍生;社会管理的滞后助长了道德问题的滋长和蔓延.  相似文献   

5.
道德治理是党中央应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所提出的一项新举措。从道德的源发动力和历史进程来看,"抑恶"是道德治理之所以必要的逻辑基础,"扬善"是道德治理之所以可能的逻辑保证,"奖善惩恶"是道德治理之所以可行的逻辑依据。在必要、可能及可行的逻辑推演中,道德治理既是道德发展进步的逻辑要求,也是道德发展进步的历史要求。  相似文献   

6.
每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都需要在维护和创新两个基本层面展开,社会公德维护是其建设的中心任务.目前中国社会维护公德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往往会使人陷入道德悖论现象的"怪圈"而难以自拔,进而导致"道德冷漠症"屡见不鲜.维护社会公德的当代课题就是要走出这种"怪圈",这就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理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产生"怪圈"的社会历史原因,构建维护社会公德的社会公平机制.  相似文献   

7.
当前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与长期忽视道德信仰的培育和倡导直接相关。道德信仰是人们对社会倡导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所持的极度信赖和遵从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及行为倾向,具有整合道德品质的功能。道德治理是道德信仰养成的现实前提;道德信仰是道德治理的精神基础。道德信仰培育,需要在正确认识和理解其极端重要性的前提下,立足于培养人对于道德的尊重和敬畏感,把创新道德教育和厉行道德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至今,变化巨大,但也在发展中出现了诸多社会道德问题,有些问题已相当严重.如何评估当前的道德状况?造成社会道德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根治或如何重建?带着这些社会上下都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基地于2011年12月17日至18日组织召开了"当前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与道德重建"专项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的学者覆盖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专业领域,周孝正、竹立家、刘光明、杨义芹、张海涛、张傅等一批在各个专业领域各有建树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伦理学基地的葛晨虹、龚群、肖群忠、李茂森、曹刚、郭清香、杨伟清、张霄等研究员,部分杂志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也都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汇聚各方相关专家,切实"会诊"社会道德问题,集思广益,诊断病根,开出具有建设性的社会道德问题治理"药方".会议讨论热烈而深入,主要围绕下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9.
网络化社会的道德问题及基本伦理规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就道德领域而言,它在带给人无限憧憬的同时,又使人面对道德主体的责任缺失、道德情感冷漠、不道德行为大量客观存在等问题,这些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使得当前提出网络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加强网络伦理的建设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道德冷漠,一般是指人们的道德感、道德经验或道德判断的匮乏,它通常表现为道德敏感的丧失和道德判断的搁置、道德意志或道德勇气的缺乏,以及道义感或道德是非感的丧失。道德冷漠作为现代社会的道德症候,是现代经济的市场化、道德的功利化、社会的去道德化的结果,也是熟人社会解体、陌生社会形成、个体原子化发展的结果。针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冷漠症,首先,要重建公平正义的经济社会秩序,奠定道德实践的现实伦理基础;其次,要将现代市民社会塑造为道德共同体,奠定道德实践的公共性的社会基础;最后,要探索"远距离道德"的可能性,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关联进行理论奠基。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冷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体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道德冷漠是一种"平庸的恶",其出现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受损,因而缺乏与恶作斗争的自觉意识。道德冷漠本质上是一个如何看待他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畏死的恐惧"出发重塑扎根生命的道德基础,即道德行为和"生-生"式的道德关系是人的本真需要,道德权威性的根据是人类生命共同体这一"内在永恒大我"和人的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这拯救了道德相对主义,也使个体作为潜在的人类生命共同体而能以"与永恒相关的生命意义"推开恐惧。进而,道德行为是出于内在自由而达于实在的自由的。道德主体应具备的道德实践能力包括独立能力、通达能力和勇气。生存性境况中的原子式个体不具备道德实践能力,生命境况中的"超个体的个体"才有此能力。由此,人类道德无力症和道德冷漠症的根源是西方主流伦理理论的前提错误,即以原子式个体充任道德主体。它是医疗纠纷和暴力频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调查发现,近年来郑州市公民道德状况整体上呈现出不断进步的态势,包括对社会公德的总体认可、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肯定,对家庭道德、网络道德的客观评判等,但也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刚性规定的引领和约束;通过多种途径强化道德领域的专项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强化公务人员的道德表率等应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紧急救助中的道德冷漠分为"无同情心的道德冷漠"与"虽有同情心但无行为的道德冷漠"。之所以有移情能力者未能形成同情心、有同情心者无相应的现实行动,就在于由移情到同情、由同情心到同情心实践的条件性。创建可持续再生产合作性社会关系的社会体系,提供免于恐惧地见义勇为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克服紧急救助中道德冷漠现象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4月8-9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专业委员会、北京市伦理学会、河北省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编辑部主办,河北经贸大学承办的"京津冀国家治理与道德建设论坛"在石家庄召开,来自京津冀三地的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7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当前我国的国家治理领域出现了许多迫切需要伦理学来解释和判断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积极探索、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道德精神世界常常会出现脱节、错位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期更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种变化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多重困境.本文从以下四方面的问题入手,即道德认知层面: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道德情感层面:感动还是冷漠,道德信念层面:坚守崇高还是回归生活,道德行为层面:为了提升德性还是为了提升幸福指数,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为了化解这些困境,需要强化“立德树人”的理念,进一步优化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优化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7.
晏阳初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提出"除文盲,做新民"的目标,主张用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来解决民众的"愚"、"贫"、"弱"、"私"问题,提升其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道德力。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中的献身平民教育、开展公民教育、寻求教育创新等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民"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无神论》2021,(5):32-38
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针对农村宗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思路、突出重点,采取针对性举措,防范化解宗教领域风险隐患,实现宗教工作由"治标"向"治本"深化,使得宗教治理由"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9.
道德冷漠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典型伦理病症。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道德冷漠表现为道德情感上的麻木淡漠、道德判断上的是非不分和道德行为上的勇气缺失,它们构成了道德冷漠的主要形态。工具理性的泛滥、道德认同的危机、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和犬儒主义道德态度的影响是造成道德冷漠的主要原因。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秩序、培育良善的公共生活伦理和提升公民遵守基本行为规则的意识是化解道德冷漠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着道德弱化、伦理观缺失的问题,很多学生的精神没有依托,变得自私冷漠、唯利是图,设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我们必须从设计伦理价值观的塑造、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建立以及重视传统文化的培养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伦理观念,使其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设计类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