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耻感与存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从存在本体论维度审视耻与耻感。耻以否定性方式表达了人的内在规定性,耻感则是以否定性方式把握善。耻感形成于对善、自我及二者差距的自觉意识。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既是道德自律的内在根据,亦是道德义务、责任、良心的特殊存在方式。有耻无违是社会风尚清明的基本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中国耻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文明,并从儒家的开创者———孔子的言论中总结耻的内涵:耻与道德相联系;耻不信;耻体现一种担当精神;其次对知耻的作用进行详细的阐发;再次,对现代社会的“无耻”倾向进行了反思并申明研究耻文化的社会现实意义;最后针对中国文化为耻文化还是乐文化问题,对两种观点作一粗浅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两种文化的目标都是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羞耻感是道德的根本,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内核.在伦理学意义上,知荣明耻是"成为一个人"和"尊敬他人为人"的根据和基础.耻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  相似文献   

4.
耻感与道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张德治的儒家和主张法治的法家两大道德哲学的历史传统及其所代表的个体道德和社会伦理的两大道德哲学的逻辑体系中,耻感都是道德哲学体系的原素和原色.耻感的伦理根源和伦理动力是个体"成为一个人"的向伦理实体和人的公共本质回归的精神运动.耻感的道德本性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因而它的更深刻的本质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激励,是推动人们在道德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以羞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区别来推定重视"面子"的中国道德观缺乏自律,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国道德观赖以为基础的"羞恶之心"其实是耻感,而耻感是羞感和罪感的双重迭加。以儒学为旨,可知耻感即是羞恶之心,它出于恻隐之心,并可明确其萌发历程为:由不忍→将他者投射到自我心象→意识到对他者负有伦理责任。由于耻感非羞感,故以西方思想论羞感来理解羞恶之心,也就难以说明羞恶之心是道德本体,以及为仁与义的结合。最后,透过王船山的释义可以发现,耻感的扩充历程,即是孟子所言的"养气"。  相似文献   

6.
李海 《道德与文明》2008,1(1):30-31
一个人能否在道德上自律,不仅与其理性认知水平有关,而且与其耻感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分析耻感与自律的关系,对实现个体的道德自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耻感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孔子、孟子、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耻感思想,内容丰富、特征鲜明.深入挖掘和梳理这一耻感文化的精华,对于人们明辨是非善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文明风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耻感与尊严     
耻感是我在他人面前的一种特殊情感.他人在这里成为我的一面镜子,我在他人面前反观自照.我从他人那里认识我的存在、我现在的样子.因而耻感就其实质来说是我的耻感,它指向了自是,是自我的呈现.我之所以感到羞耻,是我存在的欠缺,耻感则是对这种欠缺的自觉意识.耻感的存在表明一个人善心犹存,还有人之为人的尊严存在.耻感的存在是一个人自尊的显现,并通过怨恨、苦恼等心理活动促进一个人尊严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孔子道德哲学体系中的耻感具有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道德品性.当耻感与"礼"相联系时,它注重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他律;当耻感与"仁"相关照时,它注重的是主体的道德自觉,以自我行为与道德要求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自律.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解读孔子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耻感品性,对于人们按照社会主导价值观自觉地趋荣避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三种类型歧视所造成的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耻感,论述我们应当如何利用适当的文化应对策略来消除歧视、减少病耻感,从而有效地克服病耻感对于患者及其家属的负面影响。文化差异与病耻感的形成直接相关,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影响着精神卫生问题以及相应的服务政策,深入研究和认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有助于减少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帮助他们克服病耻感。中国道家文化推崇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可以发展出有效的心理疗法,对于精神疾病是一剂对症的良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