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无疑应该具备批判精神,所谓批判精神,就是一种敢于怀疑已有结论,大胆探索新知的人文素质。没有它,我们无法找到自己的生命方向,也无法实现对他人的超越。然而,许多人一谈到批判精神,立即想到的是用哪一种方式批判别人,他们惟独没有想到一个人在批判别人之前,首先要学会“批判”自己,即先对自己的思维方  相似文献   

2.
若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脸”与“面子”加以界定,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脸”是一个中国人通过印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良好形象;“面子”是一个中国人在社会交往时依据自我评价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的心理地位。据此,其特征可以清楚地表现为:1、他们是中国人独有的心理和行为;2、他们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形成;3、“脸”是通过装束、言辞、表情或动作形成的形象;“面子”是因社会角色的差别而在别人心理上产生的重视程度;4、他们和身份、地位、角色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心理学家席莱说过,每个人都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也极为害怕别人的指责和批评,尤其是不公正的、恶意的指责,就像是危险的导火索,它能引起自尊心这座火药库的爆炸,使人自暴自弃,甚至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由于批评,托马斯·哈代永远放弃了小说写作,由于批评,英国诗人汤玛斯·查特登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但是,尽管批评是我们不愿意要的,可我们不能勉强或控制他人来喜欢自己,即使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汗水,总还会有一些挑剔、苛刻的目光在审视着我们。因此,我们常常为别人无端的批评而痛苦不已,不知如何应对。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学史密…  相似文献   

4.
也许我们太过于关注自我,只注意到“我”曾对别人做过什么和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并且内心强烈地期待着被感激、被回报和被关注 ,从而忽略和忘记了我们更多地是在接受他人和自然的恩赐。  相似文献   

5.
1.说话要谨慎:多想少说。说话要令人高兴,循循善诱。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2.不轻易许诺: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做。3.切勿错过赞扬他人的机会。无论是谁做的工作,只要出色,就不要吝惜赞扬。4.给人以真诚的关注。让每个遇到你的人都感到他(她)是重要的。5.精神饱满,嘴角上翘。将痛苦、忧愁与失望藏于微笑之下。6.对有争议的事不存偏见。讨论而不争吵,意见不同归不同,朋友还是朋友。7.不听不传小道消息。订一条规矩,不背后说人,除非说好话。8.体贴他人的感情。嘲笑,必得不偿失,还可能造成意料不到的伤害。9.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尖刻评论,学会超…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的今天,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是独生,孩子容易受到溺爱,产生“唯我中心”的不良心理。他们习惯于享受特殊待遇,对家长不尊重,任性发脾气,事事只想自己,不顾别人。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为了纠正儿童“唯我中心”的不良心理,把只知“受爱”转化为“给人以爱”,使他们能成长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马场道小学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了“心中有他人”这一研究课题在三年一班进行实验,试图通过调查,了解小学生在“心中有他人”方面道德行为的现状。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使他们懂得在同学之间要互助友爱,在家里要尊敬体贴父母和长辈,在邻里要和睦相处,主动帮助他人。从而使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中逐步树立起“人人  相似文献   

7.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  相似文献   

8.
正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  相似文献   

9.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  相似文献   

10.
●容许自己有烦恼和恐惧,但你要探究自己的烦恼和恐惧来自何处。决不要把你的烦恼与恐惧归结到别人身上,也不要怪罪别人,烦恼不是人有意为之,在别人向你抱怨时,他自己忍受着烦恼的困惑。 ●找心理医生,释放自己内心压力。如果你一味保持沉默,也许会令你的心暂不受伤害,但当这种烦恼聚集到一定程度之时,自然就会喷发出来,那时的危害更大。 ●爱自己、爱别人。不要对自己和他人施加过重的压力,也不要向自己提  相似文献   

11.
我在美国学习的这两年深深的体会到宗教教育课的重要性.虽然我们许多的人从小就生在教友的家庭中,也许我们会想用不着再有宗教教育课了,这样说的人说明他们还不懂他们的宗教。要真正的了解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就必须要学习。我们不能说我生下来是一个中国人会说中国话我就不用学习中文  相似文献   

12.
同工同行     
耶路撒冷教会很兴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徒2:46)。使徒们见证福音,祈祷赞美上帝,得众民的喜爱,主就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十二使徒和主的兄弟雅各、犹大,他们没有互相轻视,而是彼此相爱,同心合意地兴旺福音。由此,使我们想到当怎样与同工同心呢? 使徒保罗要我们“看别人比自己强”(腓2:3),是要叫我们看别人时,要多看别人的长处、优点,要我们心存谦卑。若把自己看得过商,就容易骄傲,若把自己看得过低,就容易自卑。对于传道人,自高和自卑都是不相宜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主义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服从于他。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却唯独没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或者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相似文献   

14.
做自己     
正世上最难的事其实是"做自己"。我们总是因为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而改变了自己原有的模样。爱也好,恨也罢,别人的看法其实都没那么重要,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不会让所有人满意。既然如此,何不放松心情,卸下重担,做回那个洒脱、单纯的自己,而不是别人嘴里的甲乙丙丁。我们走过的每一步,不一定要是别人嘴里的最正确,但一定要让自己心里踏实。若想讨好每个人,则心太累。  相似文献   

15.
人生正如旅行,是我们给予心灵的一场修行。在这个过程中,读书对于心灵的开悟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那些企图在艺术创作中有所心得的人而言,读书所带给其的趣味与心境是感官世界所无法给予的,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感知,古今中外皆如此。纵观中外集大成者,他们的精神状态以及对于精神文化所闪现的不可磨灭的经典火光,从古至今照耀着我们,给我们以指导与启发。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及文人画精神在今日之境遇,作为当今姑且算得上"文化人"的我们究竟该保持怎样的心态与精神状态呢?也许,知古、尚古便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最高崇敬。  相似文献   

16.
如果我们要对道德价值获得一种更令人满意和清晰的理解,我们就必须放弃个人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确实性的要求。这种要求是个人在其独特生活中仅仅把自己作为他的目的的要求,是自我-决定的要求,在涉及独特生活时,也是对他人-决定的排斥。允许其他的人成为一个人独特生活的决定因素,其一种方式就是依靠选择自己的生活,不仅仅把自己,而且也把别人当作这种生活  相似文献   

17.
宽恕自己     
宽恕,是天主要我们格守的一条重要诚命。《圣经》上说:“如果有人对某人有什么怨恨的事,要彼此担待,互相宽恕;就如主怎样宽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宽恕人。”(哥3:13)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我们宽恕他人时,总会感到心灵的欣喜与宽慰。因为我们信守了天主的诫命,我近来在思索和实践宽恕的道理时,发觉其中有一个小秘密,就是当你宽恕别人时,实际上也是在宽恕你自己。或者至少可以说,宽恕别人时,你同时收到了宽恕自己的双重效果。日常生活中,有人有意无意伤害了我们,我们虽按主的诫命很快表示谅解宽恕,可往往心中仍存着委屈,觉…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五十年的老夫妻,都很喜欢吃鱼,每次吃鱼时妻子都会把鱼头夹给丈夫,丈夫会把鱼尾夹给妻子,他们相敬如宾的过了五十年,生活很美满,孩子们也一致以为父亲喜欢吃鱼头,母亲喜欢吃鱼尾,但是在他们结婚五十年纪念日时,当孩子将鱼尾夹给母亲时,她说到能不能让我吃一次鱼头,那时大家才知道原来母亲最欢吃鱼头,而有趣的是,那时父亲也说他实际上最喜欢吃鱼尾,结果是一片愕然。由此我们可以推想一下:原来一直以为互相了解的人中到底有多少是自以为是呢?百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少见啊!这里的老夫妻夫疑都是奉献型,将自己最喜欢的送给对方,他们的生活在别人看来也是幸福的,但缺乏了沟通,这样的爱也许是盲目的,也许是错误的,也许是一种负担,不是吗?  相似文献   

19.
杨雪莲 《天风》2006,(2):32-33
马太福音的开头是很独特的。一开始便加上了很长的家谱,有一连串不容易读的名单,给人一种“很烦琐”的感觉。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追溯家谱之说,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家谱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每当我们读圣经,读到有关类似家谱性质的记载时,也许就略过不读,一个人把圣经读了好多遍,也许有关类似家谱性质的记载并未读几遍。但是家谱在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旧约的《民数记》和《历代志》中有数次类似家谱性质的记载。在犹太人看来,要写任何人的生平故事,家谱是一种最自然、最有趣,也是一个最主要的形式。另外家谱对于犹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没有家谱就不能证明他们属于哪一支  相似文献   

20.
一位朋友诗写得非常漂亮,在全国各地的诗刊发表了相当数量的作品,在这座城市,也算半个社会知名人士了,但圈子里的人却纷纷与他断交。他们最不能容忍的一点是此君待人没有半点诚意,时刻想着欺骗别人,比如明明是他有愧于人,却要在其他朋友面前散布中伤别人的言辞,好象是别人有负于他;再比如明明是他想从你腰包里掏钱,却要借助某个冠冕堂皇的名义,比如办诗报什么的……一句话,与他打交道,你时刻都要提心吊胆。 这位朋友也许并不缺乏照亮别人的能力,然而,他却把惟一的一束光对准了自己,只是把黑暗给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