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实验以幼儿园3.5—6.5岁的30名独生子女为被试,对他们与成人进行交往的动机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学前儿童的每一年龄组均存在多种交往动机,且不同年龄组分别存在不同的主导动机,在学前早、中、晚期分别以活动性、认识性、个性的交往动机为主导动机,这三种主导交往动机又随幼儿的年龄增长依次更替。男女儿童在交往动机发展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言语指导与幼儿运动控制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晓滢 《心理学报》1989,22(3):84-92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了自我控制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幼儿运动控制能力的发展及不同言语指导条件对幼儿运动控制的影响。所得结果认为:幼儿运动控制能力在不断进步。不同言语指导对调节幼儿运动控制的效力是不同的。在本实验条件下,对3岁11个月至6岁4个月的儿童来说,成人在儿童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即时言语指导对儿童运动控制水平的调节最具影响力,但随年龄增长,其作用力的提高不显著。幼儿的自我言语指导作用迅速增长,但对运动控制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成人即时言语指导的水平。本实验中没有发现显著的男女差异。 本文建议,早期的幼儿教育应重视运动控制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幼儿自我言语指导能力达到锻炼幼儿自我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165名3~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谎言概念理解的年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幼儿心理理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谎言概念理解的作用。结果表明:(1)幼儿对说真话行为与说谎行为的概念理解不是同步发展的,对说谎的概念理解要早于对说真话的理解,4岁幼儿的谎言概念理解水平高于3岁;(2)控制幼儿的年龄和言语能力后,心理理论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正相关,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负相关;(3)幼儿心理理论在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幼儿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研究采用横断设计,以北京市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共98名幼儿为被试,通过对其心理理论、情绪理解及语言能力的测试,考察幼儿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发展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在3~5岁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5岁的时候大多数的幼儿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能力,4岁是幼儿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2)幼儿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相关显著,即使在控制了语言和年龄的影响后,心理理论能力仍然和情绪理解能力在总体上相关显著;(3)在排除了语言和年龄的影响后,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和情绪观点采择能力的相关也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幼儿联合行动共同表征能力的发展,实验1通过比较186名3~5岁幼儿在相同任务和不同任务的表现,发现4岁和5岁幼儿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比相同任务差;实验2进一步验证幼儿在不同任务中较差的表现源于对自我和同伴的共同表征。结论:3岁幼儿无法在联合任务中同时表征自我和同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共同表征能力,4岁以上幼儿开始具备稳定的共同表征能力,能够在联合任务中同时表征自己和同伴,由此对自己的行为表现造成干扰。  相似文献   

6.
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12个小、中、大班共435名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幼儿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内部不同行为间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与差异性;在幼儿不同类型的社会行为的发展中,自然因素与环境教育因素在儿童发展不同阶段起着不同作用。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目的:一方面为儿童的数概念的发展积累资料;另一方面企图获得幼儿计数活动发展规律,为幼儿教育提供一些心理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3岁—4岁年龄幼儿,年龄越大,计数能力发展越快,计数能力的个别差异逐渐缩小。②3岁幼儿口头数数发展较早于点数、取数和听数。③在幼儿计数活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计数的零乱性和一些难点.  相似文献   

8.
采用失望礼物研究范式考察心理理论与幼儿白谎行为的关系,及认知移情和情绪移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幼儿的白谎行为发生率、心理理论、认知移情和情绪移情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控制年龄与言语能力后,幼儿的心理理论与认知移情呈显著正相关、与白谎行为也呈显著正相关,且认知移情与白谎行为呈显著正相关;(3)幼儿的认知移情在心理理论和白谎行为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结果表明:幼儿的心理理论可直接影响其白谎行为,也可通过认知移情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白谎行为。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262名3~5岁幼儿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能力及其年龄间差异。结果发现:(1)实验1中,当陌生面孔单张呈现时,3岁幼儿还不能正确地区分被成人评价为可信和不可信的面孔,而4、5岁幼儿已经能够基于面孔特征做出与成人基本一致的信任判断;(2)实验2中,当配对呈现可信vs.不可信两张面孔时,3~5岁幼儿都能够在日常交往情境中依据陌生交往者的面孔特征做出与成人基本一致的信任判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任判断准确率逐步提高。这些结果表明幼儿从3岁开始已经能够基于面孔做出信任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任判断能力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4~6岁儿童的游戏行为、社会技能和学习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幼儿的游戏行为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游戏行为对幼儿社会技能的影响作用大于社会技能对游戏行为的影响作用,同时,游戏中的亲社会行为对幼儿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破坏、退缩行为对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的形成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62名3~6岁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幼儿在不同任务中对自身和他人能力判断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幼儿对自身或他人能力判断的准确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幼儿对他人能力判断并不比对自身能力判断更准确,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对自身能力做出更加积极的判断;(3)幼儿能够明确区分愿望与预期,不过当幼儿对自身能力进行判断时这种区分不容易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儿童角色采择能力与利他行为发展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20名5~7岁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捐献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有显着差异;(2)幼儿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其分享行为之间的相关没有显着意义;(3)角色采择能力与其捐献行为有一定相关,角色采择能力强的被试有更多的捐献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人格对幼儿白谎行为的影响,及“冷”“热”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和测验法对218名3~6岁幼儿的人格、言语能力、“冷”“热”执行功能和白谎行为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控制年龄和言语能力后,智能特征和亲社会性可显著正向预测幼儿白谎行为;“冷”执行功能在智能特征和白谎行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热”执行功能在亲社会性和白谎行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热”执行功能在外倾性和白谎行为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冷”“热”执行功能在认真自控和白谎行为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人格对幼儿白谎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幼儿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在儿童非形式推理能力发生研究中评价标准不一和研究结果中发生年龄不同的问题,在论证并提出幼儿非形式推理发生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提示访谈法对333名3-6岁幼儿的非形式推理做了考察。结果显示:幼儿的我方推理普遍在3岁3个月~3岁9个月发生;他方推理普遍在4岁~4岁6个月发生;反驳推理普遍在4岁9个月~6岁发生。幼儿在推理过程中提出的理由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年龄差异显著,但无显著性别差异。研究中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测量幼儿非形式推理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主要讨论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及与气质的关系。研究从执行功能的角度入手,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对90名3~5岁的幼儿进行研究,通过创设难度递进的冲突情境来考察儿童在两种不一致规则中的转换能力。结果表明,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并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幼儿气质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专注性和社会抑制性维度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方差检验都达到了显著,二者与年龄一起,能够对幼儿自我调节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关于儿童如何理解假装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幼儿能够从心理角度理解假装。另一种观点认为,幼儿只能从假装行为角度理解假装。本研究通过自制录像,考查了3~5岁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实验中,给幼儿呈现3种不同类型的录像情境:有意图-有行为、有意图-无行为和无意图-有行为,要求幼儿回答录像中的主人公是否在假装。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录像中主人公明确表达其假装意图的情境下,幼儿能够从心理层面理解假装,并且3~4岁幼儿存在一个快速发展期;同时,假装实体的熟悉度可能影响幼儿对假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左雪  杨伊生 《心理科学》2007,30(5):1233-1236
采用实验法以90名3~5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其在个体和群体情境中延迟满足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3~5岁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3岁幼儿延迟满足能力较弱,而4、5岁的幼儿在这种能力上有了较明显的发展,但从整体上来看,幼儿阶段的延迟满足能力仍然很低;3~5岁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不同性别中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母亲正念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正念养育和亲子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对480名4-6岁幼儿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由母亲填写正念注意知觉量表、正念养育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和幼儿困难与长处问卷。结果发现:(1)母亲正念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幼儿问题行为;(2)正念养育在母亲正念和幼儿问题行为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亲子冲突在母亲正念和幼儿问题行为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正念养育、亲子关系(亲子冲突和亲子亲密)在母亲正念和幼儿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母亲正念对幼儿问题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卢静  胡清芬 《心理学报》2015,47(2):234-242
使用地图定向任务, 探讨了不同任务模式下, 4~6岁幼儿自我位置与自我朝向表征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 位置表征能力的获得先于朝向表征能力, 幼儿从4岁起即开始使用地图表征自我位置, 但到5岁才表现出对自我朝向的表征能力。此外,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相比于空间–地图的任务模式, 地图–空间的任务模式更有利于完成任务。上述结果第一次从个体发展层面证明了位置与朝向表征的分离现象, 说明位置与朝向的表征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半结构化的自由游戏观察法,考察物体掌控动机在幼儿期的表现形式与发展规律。结果发现,随年龄增长,幼儿在高认知低效果类材料上的掌控时间显著提高,掌控变换性显著下降,对低认知高效果类材料的喜爱度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4-6岁幼儿在不同材料类型上的平均掌控时间和喜爱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年龄与材料类型对掌控时间和喜爱度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