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在反映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意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事实证明,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说明了意识的本质。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同样的实践基础上,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为什么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然是:人的反映活动受主体作用的影响。那么,这种主体作用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由于迄今对人脑具体活动机制和过程的了解还很有限,由于意识不能简单地还原为  相似文献   

2.
1985年11月17~23日,印度的主要哲学团体“印度哲学大会”在南印度召开年会,庆祝它诞生60周年。印度本土和以外的各国哲学工作者300余人应邀参加会议。这篇文章是大会主席I. C. 沙尔玛教授代表大会主席团作的主旨性的学术报告,它反映印度哲学大会关于印度哲学和当前世界形势的一些基本看法。作者在这篇报告里提出一个值得重视的哲学观点——客观的主观性。意谓,按照奥义书哲学,“我”这个最高哲学范畴本质上是主观的,但在“我”之内,主观和客观是分不开的,是统一的;主体就象客体一样是可以被感知的、被经验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存在。这是一种对奥义书唯心论的新解释,是和客观物质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观点相反的。然而,据说现代量子力学在一种称为EPR效应的实验中发现微观世界里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参看《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1期37页);客观的物质和主观的意识二者并不是绝对的绝缘,前者不是完全独立于后者而存在。说来奇怪,现代物理学家竟在微观领域里、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和三千年前奥义书哲学家的“幽灵”邂逅。所不同的,古代奥义书哲学家从苦思冥想的瑜伽中猜测主观和客观在“我”中的同一性,现代物理学家从科学研究的实验中发现物质和意识的不可分离性。客观物质和主观意识的关系既是古代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现代哲学的根本问题。现代科学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开辟着新的途径——为认识物质和意识在微观世界里的本来面目在科学上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3.
把人的能动性称之为“主观能动性”,是我们长期使用的一种提法。这种提法是否科学?我认为有商榷之必要。这里的问题在于,人的能动性是否必须冠之以“主观”二字,也就是说,把人的能动性归结为“主观”能动性是否妥当。“主观”这一概念有其特定的涵义。“主观”是相对于“客观”而言,是指人的认识、意识、精神方面。而自觉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属性。这种能动性,是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同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方面。人对客体的关系,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人  相似文献   

4.
一、人的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的区别与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反映具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什么,二是如何反映。前者是指被移置于人脑中的外界事物、现象或过程的主观映象,也就是心理的内容;后者是指事物、现象或过程以什么形式移置于人脑中,也就是心理的形式。人的心理形式与心理内容虽然有区别,但它  相似文献   

5.
论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就是人们对自身作为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的地位,作用的反映和认识。因此,主体意识应该是自我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最积极、最能动的部分。应该是自觉地意识到人在现实世界中作为主体的特别优越的支配地位的理性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6.
全国第二次真理问题研讨会概述董谊思全国第二次真理问题研讨会于1993年5月ZI日至26日在安徽省歙县召开。这次会是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安徽省委党校等九个单位共同发起的。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多位同志与会,提供论文80多篇。会议回顾了近年来真理问题的研究状况,并就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及论文中涉及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概述如下。一、关于真理的本质属性问题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对此大体上有以下三种见解。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点是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否定主观真理的存在。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我们与坚持真理具有主观性的同志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承认不承认真理是否具有主观形式,问题在于这种主观形式并不是真理的内容。主观形式不是真理的本质属性,此其一。其二,真理的主观形式也是来自客体对象的客观形态和人们实践活动的动作图式。正如列宁所说,“逻辑的格”是在实践活动中经过亿万次的重复而形成的。其三,主体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情感意志、知识结构都使其有明显的倾向性和选择性,这一切都影响着主体对真理的主观形式的创造活动。但主体的这种主观性因素也要受到自身实践活动及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创立之初有两种研究方法,一是以冯特为代表的研究人们的主观经验的内省法;二是由艾宾浩斯引起的研究客观外显行为的S—R方法。后者避免了内省法可能引起的弊端,但却使心理学家们放弃了对人们意识问题的研究。意识问题是心理学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不研究意识问题,心理学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8.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如何科学地把握它的系统结构,这是实践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就实践结构中的主体一极必然包含主观意识这一点,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刘奔、李连科在《光明日报》1983年2月1日发表《自我认识与精神文明》一文。文章说,一个人想要做一个自觉的人,就必须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主体认识问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外界(自然和社会),一是认识自我本身,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在认识的主体——客体关系中,自我不仅是主体,有时也是客体,是认识对象。自我究竟怎样认识自身呢? 首先,认识自我,就既要区分主体和客体,又要区分主观和客观。自我具有二重性:作为认识者,他是主体;作为被认识者,他又是客体。在自  相似文献   

10.
余先生:上次小李问道:为什么动物界没有形成共识符号系统,怎样评价动物联合体内部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形式,以及人类语言是怎样产生的?为回答这些问题,我想首先谈谈信号(sign)与符号(symbol)的区别。在我看来,信号是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在认识行程上具有反映其他环节的功能,因而成了其他环节的信号。比如,鹞鹰的叫声对于雏鸡是危险的信号,布谷鸟的叫声对人类能报知春天的来临,等等。信号与所反映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客观联系,所以它是客观的。谈到符号,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物理状态或形式,但这种状态或形式却完全是由认识主体主观确定的,它所代表的内容也完全是主观赋予的,比如,红色代表革命。  相似文献   

11.
陈巍  郭本禹 《心理科学》2011,34(4):1012-1016
意识的困难问题引发了当代意识科学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构建一个能同时阐明意识的主观性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纲领。为此,Varela提出了神经现象学方案,即意识经验是脑内大尺度神经集合活动的涌现结果,神经相位同步模式就是表现形式之一。意识的主观性决定了在意识研究中必须将第一人称方法与第三人称方法结合起来,使得主观与客观数据间形成互惠的约束。  相似文献   

12.
浅谈影像诊断思维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要素的系统。对每一种事物的认识过程都有特定的思维方式。疾病的诊断是一个主观反映客观的认识过程,反映客观的真实程度愈高,诊断的正确性愈高,而客观真实性的再现,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人的主观意识又通过人的思维活动来实现。所以,人的思维在疾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意义。而医学影像诊断思维又有其特点,即以形象思维为先导,以逻辑思维来归结,又有非逻辑思维闪现,如直觉、灵感、经验思维。只有各种思维形式有机的交叉运用,才能得出最接近真实的诊断结论。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要素的系统.对每一种事物的认识过程都有特定的思维方式.疾病的诊断是一个主观反映客观的认识过程,反映客观的真实程度愈高,诊断的正确性愈高,而客观真实性的再现,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人的主观意识又通过人的思维活动来实现.所以,人的思维在疾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意义.而医学影像诊断思维又有其特点,即以形象思维为先导,以逻辑思维来归结,又有非逻辑思维闪现,如直觉、灵感、经验思维.只有各种思维形式有机的交叉运用,才能得出最接近真实的诊断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主体需要的初步诠释所谓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需要,就是指主体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即社会实践的和认识的主体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需要。这个“主体”可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企业或集团、一个社区,也可以是一个人。如果从广义的文明角度加以定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需要包括主体对精神生产的积极成果和健康向上的精神交往、精神享受的需要,它集中地从三个层面得到反映:一是反映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二是反映主体应有的伦理道德的规范;三是反映促进主体发展的文化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真理——认识主体对存在于意识之外、不依意识为转移的认识对象所再现的符合于客观现实的反映;为社会实践检验过的人的感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理论中的客观内容。真理是愈来愈全面地、深刻地反映着相互作用的、变化的矛盾客体的认识成果的这种无限联系着的连贯性、继承性。这种对真理的历史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区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基石;与这一点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把认识看做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辩证运动。真理问题是辩证逻辑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不应把真  相似文献   

16.
布耶娃(哲学科学博士、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个人的才能发展及其预测问题。我们认为,人的社会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辩证法、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主体和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向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过渡时活动的主体之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以及人的主观世界的特征、意识和世界观在历史创造中的积极作用的增长,这些都是具体科学和哲学思考和解答的最迫切问题。在现有的哲学文献和具体科学文献中,最重视的是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主体交互解释是主观解释的发展,它比主观解释具有更为明显的客观性。本文探讨了主体交互概率的测度,主体交互概率形成的条件,主体交互解释与人造客体概率解释一道构造的从主观向完全客观延伸的谱系,以及主体交互解释的恰当性问题。通过探讨这个新近兴起的理论,为人们在确定基本概率时提供了普遍的适用性并使人们避免了主观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8.
五、人类意识的特点人类意识的特点究竟是什么?这是意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意识本身是个复杂的综合体,也由于人们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因此,关于意识的特点有着种种不同的提法。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人类意识的一般特点 1、人类意识的特点是自觉性和目的性、丰富性和深刻性、自控性和创造性。自觉性和目的性表现了人不同于动物,人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不仅能改变自然物的形状,而且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觉的目的。丰富性表明人类意识的广度,它不仅能反映直接的刺激,认识现实的事物,而且能反映  相似文献   

19.
李恒熙  李恒威 《心理科学》2014,37(4):1016-1023
里贝特是人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实验研究领域的一个卓越的、先驱性的神经科学家。里贝特的意识研究工作涉及如下四个方面:(1)关于意识研究的认识论原则;(2)对意识现象本性的界定;(3)意识机制的时控理论;(4)对自由意志的阐释和有意识的心智场理论。里贝特的意识研究独树一帜,其时控理论具有坚实可信的实验证据,它从时间维度揭示了有意识的主观体验以及无意识的心智功能与神经活动之间的时间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幸福的探讨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首先阐述了主观幸福感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然后重点介绍了近几年我国在主观幸福感研究方面的一些现状与进展,主要涉及国内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较常用测量工具的介绍;最后从研究内容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工具的本土化和研究进程的加快等四个方面,展望了我国有关主观幸福感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