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场依存性-独立性与催眠感受性及性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与催眠感受性及Y—G性格测验所评定的人格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场依存性-独立性与催眠感受性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提示两者为彼此独立的人格特征;在人格特质方面.场依存性者比场独立性者具有更强的社会外向性、社交活动主导性和乐天性;而场独立性者则具有较强的神经质倾向;在人格类型上,场依存性者和场独立性者均普遍表现为A、A’和D型,而C型则更可能是场独立性者所具有的特征;从人格类型的研究角度证明,内、外向性格与场依存性-独立性基本上分属两个不同的人格维度;场依存性-独立性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2.
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RD)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参照群体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目前,相对剥夺感的测量模型主要有个体–群体RD与认知–情感RD的二维垂直结构模型、认知–情感RD的双维结构模型、个体–群体RD的双维结构模型以及RD的三维结构模型。影响相对剥夺感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影响效应方面,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健康、个体行为等个体水平变量以及群际态度、集群行为等群体水平变量的关系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完善相对剥夺感的概念与结构、注重青少年及特殊群体研究、丰富研究内容和视角、强化纵向干预研究以及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认知方式、视错觉及其关系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测验法研究了藏、回、汉族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二、高二共1032名儿童认知方式的特点,考察了不同认知方式与视错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认知方式的民族、居住环境和年龄差异显著,藏族儿童、居住在草原上的儿童、低年级儿童倾向于场依存性,汉族和回族儿童、生活在城市和山村的儿童、高年级儿童倾向于场独立性;2)视错觉的文化差异显著,居住环境和年龄是影响视错觉的重要变量;3)认知方式对视错觉有影响,场独立性者错觉量小,场依存性者错觉量大。  相似文献   

4.
认知方式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贺雯 《心理科学》2001,24(5):631-632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组织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的和一贯的方式(Tennant,1988)。对于认知方式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荣格(1923)所提出心理类型理论。而对于认知方式的现代研究则由“认知方式之父”一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Witkin,1954)开创,他提出了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此之后.认知方式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风险情景中的机会和威胁认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晓非  李育辉 《心理学报》2002,34(3):99-106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问题。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分析个体成就动机、风险情景中的行为反应方式以及机会 -威胁认知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设计 ,由成就动机量表、抽彩游戏和机会 -威胁问卷三部分组成。被试来自北京和重庆地区的三所高校 (N =2 6 2 )。结果发现 :(1)成就动机中的“回避失败”变量对个体在风险情景中的反应方式以及机会 -威胁认知有显著性的影响 (p <0 0 5 ) ;(2 )机会 -威胁认知水平不同的个体在风险情景中的反应方式有着显著性的差异 (p <0 0 1) ,机会认知与行为变量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p <0 0 5 ) ;(3)四组被试分别表现出高机会 -低威胁等 4种认知组合 ,因此机会与威胁认知可能存在于两维空间  相似文献   

6.
认知需求对个体信息加工倾向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洁  周宁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4):685-690
认知需求指"个体参与和享受思考的倾向"。作为一种认知动机,研究者认为其影响了个体信息加工的倾向性。对国外近30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结果显示认知需求主要在努力程度、自主性和结果及其应用范围这三方面影响了个体的信息加工。最后,展望了认知需求的研究趋势,并从认知需求的测量、无关变量的控制、影响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以及情感因素负荷四方面探讨了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何先友  杨惠  李惠娟  魏玉兵 《心理学报》2011,43(11):1247-1262
采用前照应解决(anaphora resolution)与学习探测相结合的实验范式以及移动窗口技术探讨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空间情境模型更新能力的差异。实验1发现, 场依存性被试在高预见性条件下表现出空间距离效应, 低预见性条件下则没有; 而场独立性被试刚好相反。实验2通过在关键句中提示路径房间的一个物品深入探讨更新过程中不同认知方式个体更新模式的差异, 结果发现, 两类被试在低预见性记叙文中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距离效应。这表明, 场独立性个体的空间情境模型更新能力高于场依存性个体的更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论自尊的心理意义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杨丽珠  张丽华 《心理学探新》2003,23(4):10-12,16
自尊以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生活的独特作用和贡献而倍受心理学家的关注。自尊作为起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儿童的情感、动机、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活动及其品德等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米契尔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20年左右,以社会认知理论命名的个性新观点正悄然兴起,并成为心理学重新综合趋势的重要反映。这一研究取向认为人是可以认知的、社会的人,并强调把认知过程看作是理解复杂的、有目的的社会行为的一把钥匙。在个性心理学领域,沃尔特·米契尔(Walter Mischel)是采用认知变量解释个性差异并做出非凡贡献的重要人物之一。该文着重从米契尔的三大重要研究领域:认知原型分类、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和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出发,详细阐述米契尔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并对其个性理论的影响和作用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0.
师范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顾海根 《心理科学》2002,25(2):217-218
自我价值感(feeling of self-esteem)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me)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I)的一种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它是一种稳定的人格倾向,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一种弥散性影响,与健康人格有密切关系。国外对自我价值感有不少研究,如Roseaberg(1965)编制了自我价值感量表,Pelham等人(1989)提出自我价值感是由个人在某些特殊领域或重要领域的自我评价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绘画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也形成了独特的绘画体系。新媒体时代对绘画特征与意蕴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新媒体时代下绘画的特征、意蕴进行分析,探究绘画的真正内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绘画活动,分析现代绘画意蕴特征的表达,了解其造型特征、活动交流方式特征,以便能够在日常的绘画欣赏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抽象绘画的欣赏做出初步探讨,力求给抽象绘画的欣赏者一些帮助。第一,抽象绘画欣赏的三个阶段;第二,抽象绘画欣赏的主观差异性、不可言传性、不可穷尽性;第三,抽象绘画欣赏的十个要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可能性和可行性两方面介绍和论述了眼动技术在个体认知能力差异研究中的应用。在可能性方面,个体眼动特征具有的良好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在可行性方面,已有研究利用注视和眼跳相关指标、眼动轨迹和瞳孔直径这三类指标对该问题进行探索,结果均发现这些眼动特征与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今后研究应继续深入探索两者关系的内在认知和神经机制,并尝试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开发高信效度的眼动认知测验。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认知方式与人际交往及创造力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寿欣  李涛 《心理科学》2000,23(1):119-120
1问题提出 关于创造力与场依存——独立性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都有过论述,但是,对认知方式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尚不多见。关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与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威特金(Witkin)等人研究认为,场依存性的人是社会定向,他们对社会线索更敏感,更喜欢与人有联系的情境,而不喜欢独处;与他人相处,在社会行为特征和习惯方式方面表现得更熟练。场独立的人则是非社会定向,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更多自主性,较少考虑他人的意见。场依存性者的社会定向是否就说明他们社会交往技能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同认知方式的人会…  相似文献   

15.
借鉴米契尔有关儿童满足延宕的实验范式,对认知方式与社会情景对儿童满足延宕影响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某儿童园78名儿童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划分,选出40名儿童(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各20名)对其在社会情景(有无他人关注)下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16.
死亡心理是人类面临死亡及相关事件时所产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的复杂心理状态。目前, 研究死亡心理较为全面和科学的理论是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简称TMT)。但该理论存在以下争议: (1)在死亡的基本认知方面, 恐惧管理理论呈现出不一致的研究结果, 如死亡是否与不确定性无关, 死亡是否导致恐惧情绪, 寻求个体生存是否为人类的核心议题; (2)在社会文化层面, 恐惧管理理论提出者的文化背景对待死亡的普遍态度是呈否认的, 但是跨文化的研究显示其他文化背景对待死亡的态度却呈现出接纳或蔑视; (3)在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结果方面, 呈现出较多的矛盾性, 表明研究中有重要的调节因子未被涉及。基于此, 死亡心理可能的研究方向拟从认知、行为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梳理。未来死亡心理研究需秉承科学与文化并重的原则, 并结合死亡心理的内容与过程, 关注群体面对死亡时的心理规律, 开展死亡心理影响下的身心健康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内在动机及其前因变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内在动机的概念和具体影响因素诸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内在动机主要是由于活动过程本身特性或个体内发性精神需要所引发的一种活动或工作动力。相关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个体需要兴趣情感因素、工作任务本身特性、个体成就目标设置、自我效能感、组织授权与交换以及外在激励方式等方面。未来研究的方向主要在于内在动机具体结构的深入探讨以及不同影响因素的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以及诸因素交互作用综合模型的建立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二十一个学科专业1526名大学生的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进行调查所获得的新近常模资料表明:大学生场依存性─-独立性个体差异的群体分布是正态性的,其总体平均水平以《认知方式图形测验》成绩作指标为13.7(s为4.6)。在此基础上,对文献所报道的影响场依存性─-独立性发展水平的两个因素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发现,大学生场依存性─-独立性的性别差异非常接近显著水平;专业分化是不依赖于性别因素而导致大学生场依存性─-独立性水平显著不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学生FDI认知方式与力学应用题解答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立君  王欣 《心理科学》2001,24(3):373-373,351
认知方式“表明一个人知觉、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典型的方式。”场依存性一独立性(the field dependenceindependenee简称FDI认知方式)是得到最多研究者注意的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20.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总体的情感性评价。自尊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帮助个体应对威胁,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关于自尊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自尊与大脑的结构(如海马体积、前扣带回等区域的灰质体积)和功能(静息态下的默认网络活动以及脑区之间的功能联结性)存在一定的关联;2)自尊调节大脑对威胁的反应,与高自尊个体相比,低自尊个体面对威胁时产生更强的防御性反应,自尊通过影响个体面对威胁时的大脑活动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威胁;3)自我评价过程涉及大脑前额叶、眶额叶、扣带回等多个脑区,自尊调节个体在自我评价过程中的大脑活动。总之,自尊作为个体重要的人格特质,与大脑的结构、功能以及活动状态等都具有一定的关系;这些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尊的神经机制,加深了对自尊及其功能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