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旨在调查我国现阶段成年人的社会赞许性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全国常模。使用之前编制的"中国成年人多维社会赞许性量表",在全国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进行分层抽样,获有效样本6350人。结果表明:女性的社会赞许性总体水平及自我欺骗否定、能动性管理和交流性管理水平显著高于男性;青年人社会赞许性的总体以及各维度的水平均低于中、老年人;城市人口社会赞许性的总体以及各维度的水平均高于农村人口;初中受教育程度者的社会赞许性总体水平低于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在交流性管理水平上,初中受教育程度者低于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低收入者的能动性管理水平高于中、高收入者,高收入者的交流性管理水平低于中、低收入者。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全国常模。  相似文献   

2.
旨在建立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的全国常模。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按行政区域、性别、年龄、户籍地、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别等人口学特征分层抽样取得容量为6433的成年人样本。在该全国样本中再次验证了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群体在一般自我概念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男性自我概念积极性和调节性优于女性;青年组自我概念清晰性低于中老年组,但悦纳性高于中老年组;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高、个人收入中等以上的被试群体自我概念总分及各维度分均更高,不同民族被试的自我概念无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全国常模。  相似文献   

3.
王燕  侯博文  刘文锦 《心理学报》2020,52(2):207-215
本研究采用实验启动的方式探讨“好资源”和童年环境对未婚男性性开放态度的影响, 结果发现童年亲子关系(而不是童年经济状况)在资源线索启动和性开放态度之间存在显著调节作用。研究1采用想象启动来控制个体的资源获取状况, 结果发现:童年亲子关系差的个体在“好资源”想象时其性开放态度较“差资源”想象时明显提升。研究2采用图片情境的资源想象方式, 在研究1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亲子关系细分成亲子沟通、亲子焦虑和亲子回避三个维度, 结果表明:童年亲子回避在男性资源状况启动和性开放态度之间存在显著调节作用, 童年亲子高回避的个体在“好资源”照片情境想象下其性开放态度显著提升, 而童年亲子低回避的个体在“好资源”照片情境想象下其性开放态度明显下降; 此外, 童年亲子回避在性开放态度上的主效应显著, 亲子回避程度高的个体其性开放态度也更高。两个研究共同揭示了“男人有钱就变坏”的情境和群体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 一股消费“清流”——极简主义消费愈来愈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极简主义消费是人们出于社会意识或个人理念而自发采取的一种“从简”式消费行为, 覆盖个人、社会和自然各个层面。受人口变量、心理特质、情境线索和宗教文化等因素驱动, 极简主义消费对个体心理健康与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基本价值理论、自我决定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是认识和理解极简主义消费形成路径与影响机制的重要理论视角。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厘清极简主义消费的构念与维度内涵, 采用科学流程开发测量工具, 深化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 并从多元理论视角, 综合运用不同实证方法, 深入探索其前因后效、心理机制和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5.
张书维  申翊人  周洁 《心理学报》2020,52(2):240-256
公共管理的本质是公共决策。“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指当地民众对于公共决策的持续接受和支持程度, 是公共决策合法性的基石。本研究借助“行为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视角, 通过两个调查实验(N = 354 + 354), 一个现场调查(N = 520), 全面考察公共决策透明(过程透明和内容透明)与社会许可之间的因果关系, 进而明确这一关系的作用边界。结果发现:1) 决策过程透明与内容透明正向影响社会许可; 2) 政府信任调节决策内容透明与社会许可的关系; 3) 结果依赖调节两类透明与社会许可的关系。基于这些结果, 作者总结出正性的“决策透明效应”以及“谨慎的不介意”和“有选择的忽视”之双缓冲作用, 即“一提两抑”, 以更好地理解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机制。  相似文献   

6.
应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认知风格问卷》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6432名成年人的认知风格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国成年人的认知风格总体水平较好。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成年人在认知风格各维度上的差异发现:(1)女性在灾难化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性;(2)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的认知风格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上升趋势;(3)农村成年人认知风格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城市成年人;(4)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成年人的认知风格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呈下降趋势;(5)年龄段与受教育程度在选择性提取维度上存在交互作用,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老年组被试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7.
心理弹性是与个体经历重大应激事件后复原相关的心理健康素质。本研究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从全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抽取6433名成年人样本,为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建立全国常模,并对心理弹性在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心理弹性的维度均分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在内控性维度和注重问题应对风格维度的均分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在支持维度和接纳性维度的均分要显著高于男性。(2)心理弹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高呈整体上升趋势,内控性维度均分、应对维度均分以及乐观性维度均分均在个体中年到老年时期的上升趋势均不显著;(3)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总均分、应对维度均分、支持维度均分、乐观性维度均分以及接纳性维度均分显著提高;(4)教育程度和年龄段在心理弹性量表总均分以及内控性维度均分上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低社会阶层是不良健康状况最可靠的社会决定因素之一。然而, 很少有人理解为什么同样处于低阶层, 有些个体却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者们发现“转换-坚持”策略这一心理因素能有效保护处于逆境中的低阶层者的健康, 使其免于受到疾病的侵扰。当个体面临持续或频繁的压力时, “转换-坚持”策略减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急性生理激活, 有效抑制了低阶层面临逆境时的生理应激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 阻止了致病过程的发展; 同时, 该策略还减少了低阶层者的不良健康行为, 进而对健康起到保护作用。未来研究应在深入探索核心机制基础上开发出有效的干预方案, 为解决我国相对贫困问题中的健康贫困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应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量表》对全国28个省市地区的6433名中国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对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坚韧人格总均分及各维度基本呈正态分布;(2)男性坚韧人格的总均分、坚持性、控制性及挑战性显著高于女性;(3)青年组坚韧人格的坚持性、控制性、担当性显著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但其挑战性显著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4)城镇人口坚韧人格的控制性显著高于农村人口;(5)教育程度高者的坚韧人格控制性、担当性及挑战性显著高于教育程度低者。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 基于心理模拟“具身”方式的饮食消费行为研究得到了一些新颖、有趣的研究结果, 为过食与肥胖、食品营销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视角。心理模拟既能促进进食也能抑制进食; 心理模拟容易性因素与动机性因素是影响心理模拟程度的两大类主要前因变量;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心理模拟的容易性因素与动机性因素、心理模拟提高消费欲望与产生腻厌反应的边界条件, 以及利用心理模拟探讨肥胖高危人群——高奖赏敏感性个体过食的深层次内在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中国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幸福感常模,采用青少年幸福感问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取样43536名被试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青少年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达到可接受水平;(2)高中生的整体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初中生和大学生;(3)家庭居住在市区的初、高中生的整体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居住在县城和乡镇的学生。所建立的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平均分常模和百分等级常模可作为评价学生幸福感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朱婷婷  陶琳瑾  傅宏 《心理科学》2013,36(1):109-115
本研究关注冒犯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对宽恕的影响以及青少年宽恕水平的三个维度的特点。采用Enright宽恕问卷对388名12.00-21.67岁的青少年施测。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于青少年来说有两大类型的冒犯者,同伴(40.9%)和家庭成员(29.9%)。当冒犯者是同伴时,初中生的宽恕水平最高;当冒犯者是家人时,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宽恕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初中阶段,对于各种冒犯者的宽恕水平差异不显著;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对家人的宽恕显著高于同伴。在所有年龄段,宽恕情绪维度的水平明显低于行为和认知维度。  相似文献   

13.
应用《国人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情绪性分量表》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6433名成年人的情绪特质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男性在镇定性方面强于女性,而女性的情绪表达性高于男性。(2)中年人的情绪表达性强于青年人和老年人。(3)初中文化程度被试的情绪表达性和镇定性不如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试。(4)城市户口人群的情绪的镇定性和表达性强于农村户口人群。(5)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在愉悦性、镇定性和量表总分上存在交互作用,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老年组被试在上述指标的得分最高。(6)性别和年龄在表达性上存在交互作用,其中中年女性被试最善于表达情绪。  相似文献   

14.
F C Pearman 《Adolescence》1975,10(40):499-506
Utilizing the Allport, Vernon and Lindzey Scale of Values, six scale values: Theoretical, Economical, Aesthetic, Social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were measured. The subjects were in grades 10-12 of seven Greater Cincinnati Catholic High Schools (N = 205) and one public high school (N = 43), tested as a potential control. The scores were compared to 1970 national norms (N = 12,616) with added intra-comparison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cores. It was shown that local Catholic subject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general norms on the Aesthetic and Social values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on the Theoretical, Economic and Religious values. This pattern was identical for both the Catholic males and females. In addition, the local male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local females on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on the Aesthetic and Social values. And, the local public control high school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on the Theoretical value.  相似文献   

15.
郑鸽  赵玉芳 《心理科学》2016,39(6):1434-1440
个体感知中表达性优先于能动性,但群体感知中表达性和能动性的作用仍存在争议,两个研究探索表达性和能动性特质在对外群体现实威胁感知中的作用。研究1选用成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表达性和能动性特质与现实威胁感的关系,发现表达性和能动性特质都能预测现实威胁感,表达性特质越低,能动性特质越高,现实威胁感越强。研究2采用最简群体范式,通过实验法操纵表达性和能动性特质,发现外群体表达性特质越低,能动性特质越高,其现实威胁感越强。两个研究共同说明,表达性和能动性特质在对外群体的现实威胁感知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何文芳  吕厚超  杜刚 《心理科学》2019,(5):1167-1173
基于社会认知双视角模型和人类适应机制,探讨能动性和表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形容词词库、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全国21个省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71份,其中男性1714人(42.1%),女性2342人(57.5%)。结果表明:(1)能动性、表达性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且能动性的预测效力大于表达性;未来时间洞察力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能动性、表达性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个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能动性、表达性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体验,以及能动性、表达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对于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采用修订的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647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1)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程度不高,但与我国护士和美国教师相比,其个人成就感明显偏低。(2)男女教师的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程度无显著差异,女教师成就感显著高于男教师。 (3)中专学历的教师的情绪衰竭感显著低于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 (4)小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中学教师,而非人性化程度明显比中学教师低,高中教师比小学和初中教师具有更强的情绪衰竭感。 (5)教龄为5-10年的小学教师和教龄为11-20年的中学教师,最易出现情绪衰竭感。(6)教龄在5年内的初中男教师和教龄在11-20年的初中女教师,可能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校园欺凌中班级欺凌规范、道德推脱与旁观者协助欺凌和置身事外行为的关系,研究1对431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2选取142名初中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1)班级欺凌规范、道德推脱正向预测旁观者面对欺凌时的协助欺凌与置身事外行为;(2)道德推脱在班级欺凌规范与旁观者协助欺凌行为、置身事外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t study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struct of religious judgmentalism, defined as a willingness to make religious or moral judgments of others based on a limited period of observation; the study offers a prediction about which individuals will engage in such judgmental behavior. It was predicted that agency motives w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religious judgmentalism in a religious population but that communion motives and intrinsic religiosity would moderate this effect. Overall, the findings supported these predictions. Agency motiv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ligious judgmentalism. Intrinsic religiosity predicted a general unwillingness to make religious evaluations of others. Both intrinsic religiosity and communion motives did moderate the effects of high agency motives. Specifically, increases in communion motive and intrinsic religiosity, at high levels of agency motive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lower scores for religious judgmentalism. These findings were conceptualized as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position that interpersonal motives, rather than religiousness or religious motivation, predict social intolerance and criticism in religious individuals.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Do agency and communion strivings provide functionally similar but predictively independent pathways to enhanced well‐being? We tested this idea via a year‐long study of 493 diverse community adults. Our process model, based on self‐determination and motive disposition theories, fit the data well. First, the need for achievement predicted initial autonomous motivation for agentic (work and school) role‐goals and the need for intimacy predicted felt autonomy for communal (relationship and parenting) goals. For both agentic and communal goals, autonomous motivation predicted corresponding initial expectancies that predicted later goal attainment. Finally, each type of attainment predicted improved adjustment or role‐satisfaction over the year. Besides being similar across agency and communion, the model was also similar across race and gender, except that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communal goal attainment were stronger for high need for intimacy women and Blacks. Implications for agency/communion theories, motivation theories, and theories of well‐be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