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行》同见于《礼记》和《孔子家语》,应出于孔门弟子所记,并经整理而成,其成书年代当在春秋战国之际。不过,《孔子家语.儒行解》与《礼记.儒行》相较,则更为原始。《儒行》对于理解孔子思想和原始儒学,是最为系统而完整的论述,理应得到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珍视友谊或友情的民族。明清之际入华传教士关于友道的精湛论述莫过于利玛窦的《交友论》。这是一本小册子,但容纳了大思想,是“为适应中国人的心理”而编写的,利玛窦发表于1595年。书中论述了利玛窦个人对人际关系领域和处事之道的看法,也引用了许多欧洲名人的遗训和名言,在中国当时的社会阶层,尤其是学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他们相互传抄。  相似文献   

3.
利安当是最早反对中国祭祖拜孔礼仪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同时,他也反对用“太极”和“理”来表述天主教的“天主”,但是,在他晚期所著《天儒印》一书里,他以天主教义理为基础对《四书》进行了大量索隐式的解读。本文从“天主”的表述、“天主”的属性、基督徒的德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这种牵合式“印证”解读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李秀华 《孔子研究》2012,(2):118-124
儒、道互补一直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高诱作为汉末著名经师,其处世、立说都怀有浓厚的宗经、崇儒意识。他注解《淮南子》,存在明显的以儒解道的倾向。高诱通常是以儒家的仁义之道、王道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论作为思想武器,来改造性地诠释《淮南》道家派的言论。这种以儒解道的方法旨在泯合儒、道两家认知上的成见,改变汉末经学固守一端的僵化状态。此为魏晋学者进一步会通儒、道拉开了序幕,对魏晋学术的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基督教经典文献《训真辨妄》做个案研究,考查近代西方基督宗教与中国儒家的碰撞与交融。通过《训真辨妄》中基督教附儒和批儒策略,笔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刻揭露,揭示基督教徒在华传教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持态度及其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6.
宋代马远《三教图》中儒佛道始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画像,透视出人们对三教认知在认同基础上的差异。此图原解为佛坐、道立、儒作礼,显示出扬佛抑儒倾向。南宋理宗令儒臣江子远作解,则旋转了三祖画像的原解之意,儒居于上,并深得理宗赞赏。理宗对新儒学即理学思想崇敬有加,将其立为官学,却又与理学家朱熹等不同,对佛、道表现出更多尊崇,历代少有。南宋后期,三教并尊成为时代特征,包括理学人物真德秀等。人们围绕马远《三教图》的解读,体现出那个时代的三教观。后世对此图的关注,对宋人作解的赏识以及一些新的解说,反映南宋以后儒学官学延续、三教并行的社会现实,也是三教认同思想的延伸。"心同"而"迹异",正是三教长期共存、发展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黄敏 《现代哲学》2017,(4):140-147
《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澂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如来藏佛教宗派,只有王恩洋对《新唯识论》的回应是立足《新唯识论》义理本身而发。实际上,《新唯识论》之争在佛教内部是唯识学与如来藏学之争的延续,而内学院诸君与熊十力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双方儒佛立场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人性论中儒、道融合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中存在着儒、道两家的人性论,观点之间存在着冲突,但作者通过寻找儒、道人性论中的相通点,试图把两家人性论融合为一体。这些相通点表现在:天人相通;重视心的作用;道家的“真”与儒家的“善”相通于“诚”,“诚”的概念既有“真”义,又有“善”义,体现了儒、道人性论的融合;儒、道都重视人的精神或道德生活,否定或贬斥物欲功利,反对纵欲任情。  相似文献   

9.
宋立林 《现代哲学》2012,(3):100-107
孔门弟子仲弓是一位久被忽略的大儒,通过对上博竹书《仲弓》的分析,可以更加真切地认识仲弓之儒的政治思想与德刑观念。而这与《荀子》中所推尊的子弓正相符合。仲弓之儒应该是荀子一派的学术渊源所自。通过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综合考察,孔门弟子仲弓及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征及学术史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0.
<史记>以叔孙通为"汉家儒宗",<汉书>判定的"儒宗"达12人.对比"儒宗"中<史><汉>均有记载的叔孙通和董仲舒,差异源自判定"儒宗"的标准不同.在学说价值上,<史记>注重儒学的社会效用,<汉书>强调学术造诣;在致用问题上,<史记>强调对时机的把握,<汉书>突出学问和学养.从根本上,这是<史><汉>对儒学内容和致用途径理解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禅林宝训》反复宣说的道、利之辨以及诚信等道德规范 ,在内容乃至形式上与儒家伦理基本一致。《禅林宝训》充分吸收儒家伦理思想 ,主张儒、佛融合 ,一方面是加强丛林自身道德建设的内在需要 ,另一方面是中国禅宗人间化的客观要求。佛教的五戒十善等伦理与儒家伦理存在相似之处 ,这为《禅林宝训》充分吸收、融合儒家伦理提供了内在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7,(6)
正瞿太素,名汝夔,太素是他的字,苏州常熟人,父亲位居礼部尚书。虽然瞿太素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但他却无心仕途,反而热衷于炼金术。1589年,他拜访了身居韶州南华寺的利玛窦,期望学习西方炼金术。利玛窦收下了他,教他西方科学,当然,更主要的是教他基督教神学。1599年,瞿太素替利玛窦《交友论》写序,介绍了自己结识利玛窦的情形:"万历己丑(1589  相似文献   

13.
儒佛关系历来是探索佛教中国化问题中的热点。在充分剖析魏晋南北朝儒佛关系论利弊得失的前提下,以实相为视域,详细地分析了智颧儒佛关系论的殊胜之处,认为智颧从实相层面破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融合儒佛关系基石的形神依据,使儒佛关系从外在比附所寻得的雷同升华至内在义理的契合,从而为儒佛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北宋中期,《中庸》作为"性命之书"已为儒士广泛接受,并发挥《中庸》的思想以回应佛教的挑战。因此,契嵩也解《中庸》与儒士辩,一方面,援儒入释,通过对《中庸》的"性"、"中庸"等概念的分析,强调了儒释之同,以调和儒释关系;另一方面,并没有改变佛教的立场,从多个层面证明佛道高于儒(含《中庸》)道,进而以佛教统括儒、道。既然《中庸》所讲的道理都比佛教低,那么以此来治心或治身所能达到的境界自然是低层次的。  相似文献   

15.
梵蒂冈教廷图书馆藏有中文文献《傅先生辨析儒理》一文,为来华传教士傅圣泽对儒家义理解读之作。其中重点以"儒理"、"天"、"上帝"为核心话题,引用中华传统经典诠释了祭祖、祭孔等礼仪问题;并且以问答的方式对颜铛主教针对儒家义理中的诸条疑问做了解答。文章核心问题不离"礼仪之争",可以看出传教士内部同为"信仰输出"却对中华传统经典的截然不同的理解。傅圣泽深入到儒学内部,别经传,区分孔子与汉儒、宋儒的区别,试图通过对儒家经典以及孔子思想的理解而深化"儒耶对话";且对儒家思想的诠释进路由"中西互释"向"以中解中"转变,进一步对儒家学说做本土化、学理上的分析,从而试图实现深层次的儒耶融合。  相似文献   

16.
荀子为传经之儒,他与《诗》、《书》、《礼》、《乐》、《春秋》的关系,经前人与时贤考释,都已略见端倪。然而,他与《周易》的关系仍朴朔迷离,其论《易》、用《易》、阐《易》、传《易》之功,尚未得到彰扬。 荀子,自刘向起就被称为“善为易者”。汪中的《荀卿子通论》和胡元仪的《荀卿别传》在彰显荀子传授《毛诗》、《鲁诗》、《韩诗》、《春秋三传》及《礼》之功后,都曾致力于考证荀子与《周易》的关系,然除重申刘向的结论外,于实证上并无多大进展。  相似文献   

17.
<正> 徐光启在谈到利玛窦到中国传教问题时说:“余尝谓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而其绪余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凡世间世外、万事万物之理,叩之无不河悬响答,丝分理解。”(《徐光启集·泰西水法序》)利玛窦本来是来中国传教的,何以能得到徐光启“补儒易佛”的评价呢?本文侧重分析一下这个“补儒”问题。  相似文献   

18.
福柯《主体的诠释学》不断提及爱比克泰德,并试图通过“看护自己”(epimeleia heautou)与“认识你自己”(gnōthi seauton)的关系,描述古希腊哲学向基督教观念的转换以及“主体的现代模式”之生成。而爱比克泰德也是中国人接触西方思想的起始,利玛窦的《二十五言》便是编译其《道德手册》。利玛窦撰写《天主实义》是“引用中国经典来说服士大夫”,《二十五言》则似乎要借助爱比克泰德勾连中西之间的教化传统。然而如果以利玛窦和福柯对爱比克泰德的读解互为参照,并虑及利玛窦《交友论》和《二十五言》的编译由来及其与王学弟子的交往,那么,“知行关系”究竟是落实于道德践履、还是通过“行”而重构一种理解结构?其中的意义或许在“语内”和“语际”的比较中更为清晰,并当在“相互批判”中得到“双向阐明”。  相似文献   

19.
瞿太素,名汝夔,太素是他的字,苏州常熟人,父亲位居礼部尚书.虽然瞿太素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但他却无心仕途,反而热衷于炼金术.1589年,他拜访了身居韶州南华寺的利玛窦,期望学习西方炼金术.利玛窦收下了他,教他西方科学,当然,更主要的是教他基督教神学.1599年,瞿太素替利玛窦《交友论》写序,介绍了自己结识利玛窦的情形:“万历己丑(1589年),不佞南游罗浮,因访司马节斋刘公,与利公遇于端州,目击之顷,已洒然异之矣.  相似文献   

20.
西方天主教初传中国,利玛窦奉行“补儒易佛”的策略。所谓“补儒”,就是要把儒学基督教化(本文所谓“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以及后来分化出的“新教”);所谓“易佛”,就是要排斥中国本土的佛、道等宗教。这一过程因天主教内部的“礼仪之争”而中断,遂给中西文化交流铸成历史的遗憾。“礼仪之争”不仅发生在天主教的不同传教会(耶稣会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之间,而且发生在利玛窦所在的耶稣会内部(利玛窦与龙华民之间);更可注意者,它在利玛窦本人的传教著作中也潜存着。“礼仪之争”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分歧,这种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