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马克思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系统认识并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独断,而且由此导向的对社会历史的判断成为关于现代性矛盾问题最初的、具有哲学高度的把握和批判。从二者的关系看,马克思哲学继承了康德哲学直面现实问题的批判精神,并将康德哲学中的自由问题进一步深入到了历史现实的层面。沿着康德哲学试图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推进了认识论问题的真正解决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转向,进而揭示了认识论与形而上学问题之间的本质关联,克服了康德哲学的不彻底性。马克思真正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将哲学改造为"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康德哲学所关注的"抽象的人的自由"改造成为对"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区分了各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传统,实现了对之前各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思想革命,提出了一种建立在新的哲学基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上的未来社会思想。这种思想具有“科学社会主义”性质。准确理解这一思想,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实现的社会主义思想革命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也有助于准确定位“手稿”的性质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重建社会"的思想,这不仅具有人的政治解放和全面解放的意义,还具有生态建设的意蕴。"重建社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并超越费尔巴哈,实现社会革命并走向共产主义的重要步骤,也是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博士论文"和"柏林笔记"直到"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思想关系,历经精神哲学批判与"重写"哲学史、揭示"思辨结构的秘密"、对逻辑学和辩证法的部分肯定与借鉴、同黑格尔辩证法的严格划界、"巨大的历史感"的不同表达等阶段。马克思所作的上述思想批判和建构是有具体语境的,他不是全部批判黑格尔哲学,而是根据研究内容的变化对它进行借鉴、运用、改造和区分。特别是面对"黑格尔式诡辩"这种无端指责和一些善意的"误读"时,马克思再次强调其辩证法的"新唯物主义"基础和性质,即超越唯物主义与唯灵主义的对立、费尔巴哈式旧唯物主义与黑格尔式唯心主义的对立,并以此来把握资产阶级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找到社会变革及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实现解释现实世界和改变现实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哲学与社会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哲学特色:一是马克思通过研究和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以“哲学同时代人”的身份达到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二是马克思研究哲学的出发点是为社会主义作论证,以哲学批判的方式触及那个世纪问题的中心。这个特点贯穿在马克思各个时期的著作之中。我国近十年来的经验也证明,社会主义和哲学是不能分离的。这些年来,我国的建设、改革和开放确实带来了社会繁荣,但人们总感到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处理好,而这些问题就同哲学有关。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  相似文献   

6.
近代认识论中的"感性确定性"批判及感性世界问题,构成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必要理论前提和思想路径。马克思对感性世界进行了存在论分析,区分出感性世界的不同存在层次,即感性直观、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科学实践观的感性世界观。马克思将特定认识论问题转化为社会历史存在论,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拜物教批判、资本统治批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感性世界观深化为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物化结构的世界观,从而在理论范式、问题意识和思想视域层面超越了西方近代哲学。  相似文献   

7.
厘清马克思正义思想"普洛透斯似的脸",市民社会是一个关键的范畴。马克思认识市民社会的思想逻辑链条是:"物质利益难题"的苦恼促使马克思得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继而转向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从中发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规律,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随着对市民社会的深入思考,马克思对正义的理解不断从先验正义转向现实正义,从理性正义转向实践正义,从正义批判转向正义建构,从"什么是正义"转向"怎样才能正义",从市民社会的交换正义转向共产主义的实质正义。在市民社会的考察进程中,马克思正义观从革命的人本主义经过对正义理解的深化,最终转向了历史唯物主义,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对正义的客观分析、科学说明和实践推动,形成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统一的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为分析社会历史的科学指南,在观念层面以及现实层面触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对现实世界的统治权,"历史科学"作为对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理论表达,在对市民社会积极扬弃的基础上开展出对人类社会之重建。本文通过"否思"现代知性科学的哲学信念与方法论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展开、形成与制序化为背景,澄清19世纪社会科学范式的形而上学性质与普遍主义取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科学观为视角,阐明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与方法论的哲学变革。而"具体的历史原则"作为把握既定社会自我运动的科学方法,与黑格尔抽象的历史原则有着本质区别,它在思想基础与方法论层面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超越现代知性科学提出了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从国家转向市民社会,从法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由此从政治解放转向人的解放,从政治革命转向社会革命。马克思从总体上揭示了现代性所建构的现代社会-政治基本结构,决定人的双重生活方式、双重存在方式,决定人的双重本质。马克思在结构多维、过程流动的人类社会历史中把握人的本质。人的解放就是人的双重本质合一,亦即人的双重存在方式、双重生活方式合一,这就必须改变现代社会-政治基本结构,重新建立社会和国家的统一,国家(非政治国家)复归于社会(非市民社会)。这就是社会革命,也就是马克思提出的解构现代性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汪行福 《哲学动态》2006,1(10):16-22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其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建构有重大影响。从康德到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贯穿着一个重要的思想线索,即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和内在超越。这一过程以康德哲学为起点,经过费希特,最后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系统地铺陈和展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马克思来说不是外来的,而是内生于马克思所批判继承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如果先前没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自古迄今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便…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实质上是19世纪以来越来越鲜明的世俗化过程中反叛宗教神学的一种极端形式。不能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直接推出信仰层面的无神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形成,同时也是对无神论的明确的扬弃。马克思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与否定态度,至于把这样的态度解读为宗教精神的再度复活,其实是引伸开来的思想,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无关。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从宗教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入手展开对宗教及其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批判,也是一种宗教社会学。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及社会主义,意在通过从哲学到共产主义实践的转变成为无神论时代社会共同体的新的信仰,但涂尔干与韦伯则以不同的的方式证明了现代性社会的信仰及其认同依然是诉诸于宗教理解方式。如何面对现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并不是表面的"认识对象"的不同和区分,而是"认识方式"的不同和区分,也即一种从"客体性逻辑"到"主体性逻辑"的"认识逻辑"的根本转换和"认识主体"的时代凸显。在此基础上,《资本论》的认识论革命,必须在"认识论转向"而不是"认识论断裂"的意义上才能理解:它既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非批判的"抽象实在论",也不同于古典哲学非批判的"抽象辩证法",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的"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抽象力"。正是借助于"抽象力",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才能既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直观抽象",又超越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抽象",深入把握和具体分析作为商品交换关系背后所掩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独特"认识对象"。唯此,《资本论》才能对作为政治经济学"轴心"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做出科学的说明,才能揭开笼罩商品世界的一切"魔法妖术"和全部神秘性,最终破解"抽象"之谜,使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获得其完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与共和主义,实际上都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为了挽救或缓和资本主义现代性和政治的危机而提供的理论"修正和护航"。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作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和政治危机的理论反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则主张彻底变革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取而代之。在如何对待财产权的问题上,自由主义主张的是保持私有制的"财产的平等化",而马克思主张的是废除私有制的"财产的社会化";在如何对待社会共同体的问题上,社群主义建构的"完善论国家"是"虚假的共同体",而马克思建构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真实的共同体";在如何对待民主的问题上,共和主义追求的是形式化的"程序的民主",而马克思追求的是实质性的"革命的民主"。  相似文献   

14.
在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理论上实现的转变时,理论界过去把注意力放在他们与前辈理论的对立上,认为他们之前的共产主义理论是空想的,而他们则批判地继承了前辈的共产主义理论,实现了共产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这样说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一认识却忽略了一个中间环节:马克思、恩格斯不是直接从前辈的空想共产主义转向科学共产主义,而是经过了自己的一个“哲学共产主义”阶段,然后再转向科学共产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实现的使共产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有着双重的超越:一方面,超越了前辈的空想共产主义;另一方面,也超…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对现代性作出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就现代性意指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而言,马克思的学说意味着使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进入到批判的把握之中。这样的本质—根据,一方面是资本——作为物质动因构成现代经济生活之支配一切的权力,另一方面是现代形而上学——既作为技术的本质,又作为一般的观念形态以构建现代世界发展所需要的架构。马克思的学说是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而这一批判的原则高度是以超越知性科学的唯物史观为思想基础的,同时也是以充分占有现代性成果的新文明类型(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为实践定向的。因此,马克思的批判将"体会到异化"提升到"历史的本质性"一度中去了。正是由于当代世界的本质—根据依然从属于现代性,并且正是由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具有特定的原则高度,所以马克思的"哲学"就依然作为"思想母体"在我们的时代中起作用,确切些说,就依然在问题架构和意义领域中统摄着当代世界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那里,"消灭"与"实现"哲学是相互依赖、转化的关系。马克思通过研究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发现了无产阶级对于"消灭、实现哲学"的意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仅仅是物质利益意识,更是关于人的现实的平等的自我意识,无产阶级的解放因此也是人的普遍解放,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也因此与仅仅着眼于物质利益的"粗陋的共产主义"区别开来。这对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飞 《现代哲学》2023,(3):26-33
罗尔斯在建构其正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多次谈到马克思的思想,并从中获得重要的思想资源,并给予很高评价。正义问题是罗尔斯解读马克思的核心问题。罗尔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解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劳动价值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二是通过回应国际学界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争论,提出马克思预设的正义观;三是分析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超越正义的社会是否值得期许。罗尔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解读蕴含着双重维度——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他抓住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实质,但对共产主义与正义的关系存在着根本性的误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经济批判的哲学境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卜祥记 《哲学动态》2006,1(5):28-33
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经济批判和哲学批判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的哲学批判确立了“感性活动论”,奠定了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革命性变革,构成马克思经济批判的理论基点。马克思的经济批判是其哲学批判所形成的感性活动论原则的展开,也是对哲学批判的丰富和发展。正是作为经济批判理论基点的哲学批判,使得马克思的经济研究成果超越了同时代人的理论高度。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原则”在广泛的领域和多样的形式上实现全球性扩张,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理论界大多以“资本逻辑”或“资本原则”作为…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1844年发表在《德法年鉴》第1、2期合刊上的政论著作。其中首先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问题。他以时代的高度揭露批判了德国现实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和反动性,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局限性和虚伪性。阐述了人的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和动力问题。论证了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新哲学与无产阶级之间"头脑"和"心脏"相同一的密切关系。这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观与政治观转向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20.
恩斯特·布洛赫的报告:<马克思,直路,具体的乌托邦>不仅是一部关于马克思的纪念报告,也是一部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在这份报告中,布洛赫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哲学一政治思想的丰功伟绩,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他的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某些"实质性缺陷",批判了斯大林主义的"奴役性实践",划清了前苏东"官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原则界限.根据布洛赫的评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马克思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个别结论已不再有效,但是,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异化理论"、"现实的人道主义理念"等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