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非直接接续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而是发端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接纳和批判。经由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突破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视域,批判地划清了同黑格尔辩证法的界限。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为基础的、具有"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外观的"思辨辩证法,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实践原则为基础的、"阐明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是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体系批判的核心。蒲鲁东的辩证法成分包含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以往学界认为主要侧重于后者。本文则认为,蒲鲁东的思想来源更侧重于对康德二律背反思想的吸收,与黑格尔辩证法本身相距甚远甚至对立,但在形式上与黑格尔辩证法又具有同构性。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从更深层次来说是对自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总批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重思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的变革与其辩证法的变革是同一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曾试图通过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内在统一改造和重构形而上学本体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本体论"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超越性"、人类活动的"感性对象性"和"理性能动性"等两极对立的矛盾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否定性地统一起来,使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具有了真正辩证的本性。以禀赋辩证本性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本体论"的理论前提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在为辩证法确立了真实的本体论根基的同时,也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真正的辩证变革,从而实现了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双重转换。这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资本论》的辩证法讨论中,西方学界存在过分关注价值形式的倾向,以致在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了不少曲解。回到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微观历程中去,依据《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分析,可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重新发现黑格尔辩证法,同样经过了艰苦的探索历程。"资本一般"概念的提出和放弃,以及资本主义物化批判与价值形式分析的关联都表明,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叙述方式。贯穿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批判改造始终的,是对现实抽象的解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黑格尔对法权制度的历史经验阐述从辩证逻辑体系中抽象出来,展开了黑格尔对现代社会国家合理性的哲学论证,并为理解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笔记准备条件。本文分析出马克思的笔记中逻辑学批判、政治批判和经验批判的三重要素,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冲突集中于"中介"是否能够调和矛盾的问题。本文在强调马克思对革命民主主义论证的同时,也分析了他当时不成熟的思想带来的误解,并指出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最终发现了私有制是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基础,由此开始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6.
自由观念: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但却长期被简单化处理的问题.以往我们常将德国古典哲学等同于黑格尔哲学,甚至直接等同于其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因此,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也被化约为对黑格尔哲学不同部分的肯定或否定.例如,马克思的自由观念长期以来就被简化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这事实上是将黑格尔的"认识"概念作简单的"唯物主义"改造,抽象地表达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而要揭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必须避免这种简单化,承认德国古典哲学的复杂性以及马克思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在多个层次和多个部分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直接改变了自由问题的提问方式,从世界如何因自由而成为可能的问题,转变为世界中的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在马克思对自由问题探索过程中,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元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存在一个从康德-费希特形而上学转向黑格尔辩证法,并运用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论证自由原则的阶段。但仍存在分歧的是:自我意识究竟接近康德-费希特还是接近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如何与自由的自我意识相并存。回到1840年前后德国的思想语境以及青年马克思的探索历程中去,从历史法学派争论、基督教人格主义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演进出发,可以发现:以自由的实现为原则,建构将现实和理性结合起来的法和国家哲学,构成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初期聚焦的问题意识。相应的,较之借助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实现的"唯物主义转向",由"物质利益难题"所引发的"市民社会解剖",以及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唯物史观"的制订,构成了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更为关键的理论转变。  相似文献   

8.
一众所周知,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从黑格尔走向自己的新的哲学世界观的中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但是,费尔巴哈哲学同时又是唯物主义在19世纪上半叶,经过与黑格尔唯心主义斗争之后的新发展。这一点却往往为人所忽视。而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对费尔巴哈的评价重点一直落在他改造旧哲学(包括英法唯物主义),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功绩上。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并没有把他的哲学立场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而是更倾向于使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一词,认为他和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认为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在布尔什维克的传统里,"辩证唯物主义"被列宁和斯大林确立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名称。这种名称上的变化反映了对恩格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片面理解。列宁和斯大林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恩格斯力图对它们进行调解。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接受了黑格尔系统的三大划分,即自然科学进入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位置、历史科学进入他的精神哲学的位置、在"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中形成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辩证"原理"与黑格尔的逻辑并列地成为真正的哲学。恩格斯认为"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能够把握存在的原理,这样的主张包括如下唯心主义观点,即存在的概念必须限制在我们的经验领域内。恩格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特征以培根关于人类知识的实践来源的论述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作者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是说明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的重要著作。它所谈的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思想,而是族类的劳动生活。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的劳动,同时也使人对自己的生产和产品有了依赖性;人的产物变成了统治人的无名力量。人通过自己固有的活动创造了异化。异化是一件经济事实,它起源于人的“占有”和“占有欲望”这两个特性。这两个特性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作用,而且在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也发挥作用。马克思以自我异化给理解我们时代的人的历史命运揭示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方面。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从黑格尔来的。黑格尔给理解人与世界奠定了新的基础。黑格尔认为,与精神对峙的、使人异化自己的实证性是主体固有的表现和外化,主体将实证性理解为自己的他在,通过这个他在的对峙而回复到自身。因此,以客观化为出发点的主客矛盾是人的生成的创造环节,人的生存的真理惟有通过历史的对立才能实现自己。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这个中心思想,但在批判黑格尔时走了错误道路,把人道愿望变成了革命动力因素。马克思批评黑格尔仅仅在思想上扬弃异化,这实际上是误解了黑格尔。在黑格尔看来,完成异化的扬弃的意识过程,并不是与现实隔绝的,而是自在存在变为自为存在的过程,是在与现实进行的斗争中实现的。在黑格尔那里以种种矛盾辩证法建立连续性的历史联系,被马克思放弃了。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过去社会中的异化状态的克服,而且应该消灭一切对立。因而历史辩证法中断了,过去的东西被消灭殆尽,没有任何复兴。一个崭新的世界被建立起来,在这个世界里,迄今全部历史结束以后,具体的人的轮廓也就变得模糊不清了。马克思对自己的革命思想的考虑是十分非历史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等通过激活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否定性动力,以反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不同,西方思想界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兴起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却一致强调马克思哲学作为"科学"的唯物主义之维.这两种解读视角似乎形成了某种"拉锯"之势,而其中所蕴含的问题恰恰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本文仅简要考察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意大利学者科莱蒂在<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中对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由此管窥西方马克思主义演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青年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批判了鲍威尔及其伙伴的思辨神学,通过对鲍威尔批判的法国启蒙思想的批判,超越了法国革命政治学和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以萌芽的唯物史观解蔽自我意识哲学的精神幻觉,以新启蒙的笔触书写"使用实践力量的"群众的历史,进而彰显群众事业的世界历史意义。让符合新时代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群众利益的思想来启蒙群众做出合宜的政治选择,是马克思基于现实政治且影响未来政治走向的政治哲学创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称辩证法为"我的方法"和"我的阐述方法",认为辩证法是主体实践活动的思想积淀。黑格尔作为辩证法的集大成者,把辩证法归结为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但是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被神秘化了,被认为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演化。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性,恢复了辩证法的合理形态,认为主体性、批判性、革命性是辩证法的本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刻理解辩证法的科学本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推进,凸显了"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和新的研究路径。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和思想历程,结合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区分"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建构的三个阶段:一是站在费尔巴哈立场上对黑格尔"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的"主谓颠倒";二是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实证"批判"把帽子变成了观念"的思维和现实抽象;三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重新发现辩证法,并实现对黑格尔的双重颠倒,即从思维主体到生产过程主体的转向和对"头足倒立"着的资本主义物化现实的破析。  相似文献   

15.
卞敏 《学海》2004,3(4):50-55
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恩格斯在谈及创立新世界观的工作时说 :“马克思和我 ,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① 这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中进行变革的实质 ,是使辩证法与唯物论、自然观与历史观得到完整的统一 ,而“自然”与“历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核心范畴。马克思解开“历史之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来看 ,马克思在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以后 ,把创立新哲学的突破口选在解开“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16.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与思辨分属逻辑学的两个不同环节,辩证自身并不包括思辨的统一性,因此将辩证法视为包含正题、反题与合题的完整的封闭过程是一种误读。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讨论蕴含了辩证法与思辨统一性的区分。这一讨论可分为两个层面:"认识论视域中的辩证法界定"与"存在论视域中的辩证法界定"。前者规定了辩证法的客观性原则,后者揭示了辩证法的客观运动本性,即一种自身包含矛盾与对立的发展过程。马克思由此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双重颠倒:观念与现实事物之关系的颠倒;辩证运动的暂时性与思辨统一的永恒性之关系的颠倒。第一重颠倒确立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出发点,第二重颠倒揭示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的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而且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马克思在通向科学理论殿堂的征程中,不仅通过艰辛的理论探索,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冲破以往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樊篱,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马克思把握住了时代的脉博,把理论创新与时代课题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把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作为理论研究的最终指向,因而创立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高度统一并以"改变世界"为旨归的现代唯物主义或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不仅终结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而且从实践的高度揭示了形而上学与资本主义和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但问题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哲学界近30余年来时有争论且分歧很大的问题.本文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角度,谈谈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辩证法是黑格尔辩证法体系中最"唯物主义"的部分,它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劳动概念是黑格尔市民社会辩证法的建构性因素,同时也是一个解构性因素。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根本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而这种消极方面正是其市民社会辩证法中逻辑链条的断裂点。籍此,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重新勘定了劳动的消极方面在市民社会结构及进程中的真切意义,在扬弃劳动消极方面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市民社会辩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在黑格尔只是"意识"到了问题的地方发现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哲学产生于旧全球化时代。马克思所批判的“旧世界”,正是资本全球化的世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正是对资本全球化世界的批判性反思的“世界历史观”。对“世界历史”等资本全球化本性的反思与批判的需要 ,推动着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走向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继而通过“实践的唯物主义”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科学把握资本全球化世界本性的基本视界。一、资本全球化 :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马克思生活在一个资本全球化时代。资本全球化造就了马克思一生的“周围感性世界”,进而决…  相似文献   

20.
1842年是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剧烈变动之际,他告别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开始迈向唯物主义哲学。1842年4月初至5月末期间的马克思的《波恩笔记》,特别是他对法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本雅明·贡斯当的研究,便真实记录了这一时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复杂变动过程。在《波恩笔记》中,马克思聚焦于贡斯当从人类社会现实切入的宗教批判,这为他提供了一条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路径,推动着他远离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靠近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这同时反映了1842年初青年马克思的复杂理论视域,他虽处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包裹下,却无意识地接近唯物主义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