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沿着卢梭有关"自然善良"与"道德德性"之间差异的线索来考察卢梭的作品。在卢梭笔下,"自然善良"与"道德德性"具有特定的内涵,不能混淆,同时也存在"自然德性"这一包含力量元素但却仅涉及个体自身福祉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卢梭有关神与人的观点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揭示。在他看来,信仰乃是道德德性不可或缺的支撑,实际上正是自尊心构建了德性与信仰之间的联系;而完美的存在是善良的,但却并非有德性的。在《一个孤独散步者的梦》、《爱弥儿》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人类在没有道德德性的情况下是有可能拥有神一般自足的神圣善良的。因此,在卢梭那里,善良将比德性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卢梭视野中的"人类"主题,试图与卢梭一道对抽象人观念进行批判性研究。一方面,卢梭区分了两种东西:属于同人性不可分割的特征的东西与属于偶然可变的东西,另一方面,卢梭主义人类学解释的因素处于上述区分的延伸之中。至于卢梭主义人类学中具体人与抽象人的调和,文章区分了本体论或认识论角度与伦理学立场,进而主张站在伦理学立场来理解卢梭的抽象人观念。卢梭肯定"抽象人"的存在,期望达到自由意志意义上的自由。我们进一步指出,拉博埃西对卢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强调"自愿奴役"是意志能力丧失的根据。  相似文献   

3.
卢梭被称作是现代民主制精神之父。与同时代的其他启蒙思想家相比,卢梭在今天一再受到重视。当代道德论述在经济领域围绕自由和平等哪一个优先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总是将我们引向卢梭契约伦理的现代性论证模式上来。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个并不怎么严密且某种程度上摇摆不定的论述模式中隐蔽着的道德人的抽象。这种“抽象”通过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西方社会的现代性产生影响。解读卢梭著作特别是其契约伦理思想的现代性,有助于认清现代现象中随处隐匿着的卢梭主义的道德人类型。这将提供一个能够严肃看待与市场社会相应的现代性道德建构的视…  相似文献   

4.
自奥古斯丁提出自由意志概念并将其确立为行为归责的最终根据后,便在西方哲学史上开启了意志与行为法则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在卢梭之前,外在关系说主导着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但是无论是把法则视作来自意志之上的神,还是视作来自意志之外的理性或情感,都会使得自由意志成为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而卢梭对"普遍意志"及其与法则的关系的发现,则使得意志成为了万法之源,从而与法则内在地关联在了一起。卢梭的这一开创性工作,为康德进一步完成道德领域的三大突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范广欣 《哲学研究》2023,(2):63-73+129
在1903年编写的《中国民约精义》中,刘师培将中国思想传统和卢梭社会契约论联系起来,为缔造共和寻找本土资源。可是,到1907年他却公开主张创建无阶级、无国界、真正人人平等的乌托邦。其实,转向的种子早已埋下。当刘师培以中国思想传统为资源阐释卢梭平等观,他便一步步认同“人类完全之平等”,他认为每个人无保留、无差别地爱其他人才是平等的真谛,应该在每个人的情感和欲望受到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重建理想社会。所有这些信念最终促使他充满激情地梦想一个没有私产、没有政府、亦没有国家疆界的人类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卢梭的研究者历来认为他的学说是一个矛盾重重的集合体,笔者认为这种矛盾恰恰是卢梭有意为之。本文以《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为例,指出卢梭通过对自然状态是否真实存在、人类历史是否具有必然性、政治社会是否具有普遍性原理三个问题的矛盾式阐释,将三重矛盾层层推进的正向的认知顺序与反向的自然固有的可理智理解的顺序相结合,这一正一反两个顺序体现了卢梭通过原理与事实对举、分析与综合并用的类比方法,以描述性而非规范性的方式将辩证与历史有机结合,搭建了一个完整而逻辑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历史语境及当代语境中 ,许多思想家把黄宗羲与卢梭相提并论。有的把二人并列起来赞同 ,有的把二人等同起来批驳。前一种情况如梁启超和蔡元培 ,后一种情况如章太炎。无论何种情况 ,其前提都是认同二人思想的共性。因此 ,要解读黄宗羲的政治思想 ,卢梭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参照。一卢梭有一句名言 :“人是生而自由的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第 1 0 2页 )这句话内涵深刻而丰富 ,既包含着卢梭本人对现实社会的坚决否定 ,又反映出他对寻求摆脱社会不平等而进行的深刻的理性思索。为了给自己的理论立论 ,他把人的社会性抽象掉 ,把仅仅具有…  相似文献   

8.
陈桐生 《现代哲学》2022,(2):117-124
殷商人认为祖宗神对下界子孙兼具赐福、降祸的两面性;西周人由于受到《尚书·金縢》所载周公祷告三王之辞的影响,认为祖宗神对子孙只能赐福而不应该降祸。在春秋民为神主、天远人近的进步思想背景下,孔子对祖宗神现象进行了全新解读:鬼神只是人死之后漂浮的魂气;所谓祖宗神赐福是指孝子通过祭祖修养而达到内孝外顺的道德完备境界;祭祀祖宗神不是为了求福避祸,而是出于孝子的宗法血亲情感,表达孝子报本返始、孝亲尊祖之情;“敬鬼神而远之”是对待祖宗神的明智态度。孔子对祖宗神思想的创新,彻底改变了商周以来祭祀祖宗神的价值取向,使祭祀祖宗神由避祸求福的宗教祈求转换成以孝亲为起点的伦理道德修炼。  相似文献   

9.
卢梭的选择     
法国思想家卢梭年轻时只身闯荡巴黎,他创作的歌剧《乡村卜师》在公演后大获成功,国王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的评价。第二天,使臣来到了卢梭的住所,宣布国王要召见他,并且要赐给他一份年金。有了一份国王赐予的年金,就等于有了一份有保障的固定收入,这对于居无定所,入不敷出的卢梭来说不啻于天大的恩赐,可是谁也想不到卢梭却断然拒绝了。听一听他在《忏悔录》里所陈述的理由吧:“那笔可以说是到手的年金,我是丢掉了,但是我也就免除了年金会加到我身上的那付枷锁。有了年金,真理完蛋了,自由完蛋了,勇气也完蛋了。从此以后怎么还能谈独立和淡泊呢?一接受这笔年金,我就只得阿谀逢迎,或者噤若寒蝉了。”中国有句俗语:“拿人钱财,与人消灾。”食人俸禄,就要为人谋事。卢梭拒绝了国王,注定还要过漂泊不定的生活,但却保持了精神的独立和自由,这是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者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崇拜中的“祝福”本是崇拜的高峰,这并不在于满足信徒得神的赐福的愿望,而是从神出发,因他是万福的源头!“祝福”要总结神从创造、立约、预言、应验、领导到应许之地的指向,充分显明神是定意要赐福予人,他将自己委身与人,成就与人“同在”到永远的恩典!  相似文献   

11.
浅论宗教人生哲学思想●尚九玉一、宗教与人生提起宗教,我们想到的是神;说起人生,我们想到的是人。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就会发现,神和人总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么,神和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神和人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这就需...  相似文献   

12.
龚群 《现代哲学》2001,(4):105-109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一个以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18世纪的法国发生的震憾欧洲,尔后又影响了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是与卢梭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但卢梭又是一个思想并非前后一贯的思想家。人们一般认为,他的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并非一致。写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下简称《论不平等》)的卢梭与写作《社会契约论》的卢梭在某些基本立场上可能  相似文献   

13.
法国社会学家艾弥尔·杜尔凯姆对宗教的研究,着眼于宗教的本质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功能。他认为,一个社会完全有必要在人们心中唤起神圣的观念和情感,就象神对于崇拜者一样。“社会要求忘记个人的利益,要求我们成为它的仆人,它使我们受到各种限制、艰辛和牺牲,没有这些社会生活就成为不可能的了”。的确,人是无法离开社会的。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但有欢乐,而且更有罪恶与苦难。卢梭的“如果你需要坟墓的话,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0月20日至20,由全国“一会一团”举办的修院神师培训在京召开,来自全国20所的修院神师参加了此次培训班,这是在新的世纪举办的一次重要会议,一会一团领导刘元仁主教,刘柏年副主席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使大家深受启发和鼓舞。培训班邀请了加拿大耶稣会士葛文神父。朱梅芬修女为学员们讲课。按照梵二文献,他们从培育教会圣召的角度并结合中国教会的实际需要,讲述了修院神师对修生辅导的重要意义,和神师的重要性。即神师应是一个依靠天主的人,常常祈祷的人,具有辨别能力和辅导他人的人,神师应以属灵的目光,辅导修生们常常与…  相似文献   

15.
归献 《天风》2001,(7):8-9
基督徒(徒11:26原文的意思是“基督人”,即属于基督的人,像基督的人)信神,不是神为我们所用,乃是我们让神使用;不是神为我们服务,乃是我们事奉神。但是,人若不奉献自己,就无法事奉神。奉献,不是我们有什么可以给神,乃是我们灵魂身体归于神,让神恩待我们,为他所用。  相似文献   

16.
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汉译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思想在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契约论>更是从1898年开始在中国得到翻译和绍介,在20世纪初期成为中国学人眼里的福音书,一时人人谈自由平等,必言卢梭及其民约思想.本文从<社会契约论>的早期汉译情况人手,通过分析、比较中江兆民、杨廷栋、马君武等汉译本,试图理清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卢梭民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真相.  相似文献   

17.
亮丑     
对于不良行为甚至可耻行为的自我曝光,即亮丑,是为了以后少犯或者不犯。但是,这样是否会使自己的名声扫地呢?18世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卢梭在他的自传性著作《忏悔录》中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过错,甚至把自己说过谎、行过骗、偷过东西等等行为,都毫不留情地抖落出来,接受人们的批评与监督。卢梭这样一个很有名望的人,敢于公开亮丑,非但没有名声扫地,反而更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死后,遗体被安葬在巴黎的伟人公墓,受到人们的敬仰。  相似文献   

18.
日内瓦学派代表人物让·斯塔罗宾斯基的卢梭研究和启蒙思想研究声名卓著。本文以其久负盛誉的卢梭研究为主要思考对象,并结合他的批评理论,试图说明正是在研究卢梭的过程中,斯塔罗宾斯基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解释学风格,它既不同于以乔治·布莱为代表的意识批评,也有别于以里奥·斯皮策为代表的风格学研究。而这种解释学风格与卢梭思想本身之间存在内在的同伦关系。斯塔罗宾斯基在从卢梭著作中获得其重要理论来源的同时,也对整个卢梭思想体系作出了崭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尼采的视角理解和评价卢梭的道德哲学,尤其是卢梭关于自爱和同情的思想。卢梭不仅将同情看作一种同自我保存或自爱一样原初和基本的情感,而且认为同情是人类一切道德的基础。但从尼采的视角来看,卢梭所说的同情并不是一种原始和基本的情感,而是一种从自爱和"私有之爱"中衍生出来的情感。不仅如此,同情这种情感将痛苦而不是快乐当作人对世界和自身的基本体验,隐含了对于生命和世界的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说,尼采认为卢梭的同情学说及其道德哲学最终体现了一种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20.
罗以 《天风》2008,(14):42-43
崇拜,是神与他子民的相遇。崇拜,是一种交流,神向我们说话,我们向神回应。神向我们说话是藉着圣经上的话语,藉着神的创造,甚至是藉着人的行动;人向神回应则是透过言语、文字和音乐。在圣经真理中,有很多是言语所不足以表达而需要以声音来代替的。有时,声音里面蕴藏的意思比言语更加的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