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二)徐向东二、心理学说明和精神过程的本质我们可以通过两种主要的方式获得关于精神状态的知识,一种方式是内省;另一种方式是分析精神状态在行为的产生和说明中所起的作用。这样,在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精神状态的了解上便呈现出一种不对称性:一方面是对我们自己的思想内容和感觉经验的直接接近,另一方面我们只能通过可观察的资料(行为标准)来推断他人的精神状态。内省、自我知识以及精神状态的第一人和第三人的接近之间的不对称性的问题,曾是60、70年代心灵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这个问题尤其与维特根斯坦在规则、标准和私人语言上的观点有关。①一些争论(如这种不对称性是否成立、内省知识是否是不可错的)至今仍在继续着。②不过,可以肯定,精神状态不仅是内省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在行为的产生和说明中起着作用的状态。这个事实为我们判定关于精神状态本质的竟争理论施加了约束。反过来,心理学说明也对我们个体化精神状态的方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80年代心灵哲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围绕着心理学说明的本质所展开的一系列争论,这个争论的焦点恰恰就是两种个体化精神状态的方案之间的冲突。大致说来,这里有两派主要的观点。一派观点认为常识  相似文献   

2.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四)徐向东四:意向性与因果性作为一个同一性论点,类型同一性理论由于太强而引起了众多的异议,对这个理论的比较合理的抉择便是标志同一性理论。这个理论断言在精神类型和物理类型的标志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的存在被认为符合精神性质和物理性质的不可还原的特征。因此,标志同一性理论既避免了对类型同一性理论的现象性质异议,又避免了精神状态类型的多种实现的可能性的异议。但是,这个同一性理论是否避免承诺类型同一性理论和相关的异议,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关于事件本质的形而上学理论,取决于对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间的关系的另一种理解,这种理解认为精神事件是伴随着物理事件而发生的。标志同一性理论以及对事件本质的讨论,是最近20年来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另一个热点。这场争论的中心人物是戴维森和金(J·Kim)。戴维森在心一身关系上的见解称为“异常一元论”(Anomalousmonism)(或“非还原的一无论”)①。按照这一观点,尽管精神类型或精神物质既不可还原为物理的类型或性质,也无彼此相关的规律,但每个个别的(标志的)精神事件是一个物理事件,这个观点的异常性表现在精神现象的因果的异常性上。  相似文献   

3.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五)徐向东五、总结及其他最近40年来的心灵哲学的发展始于对行为主义的反动,这是与那个时期哲学上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全面批判这种思潮相联系的,因为行为主义本来就是逻辑实证主义在心理学中的反映。对行为主义的批判也与当时的科学背景有关,那就是对心理现象的内部过程开始重视,结果便是认知主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可是,对心理有机体的内部状态的关注带来了精神状态的本质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以及一般的心一身问题)的一系列尝试便是种种形式的同一性理论的产生。可以说,对同一性理论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的探讨,几乎占据了自60年代至今的心灵哲学论坛。这些问题诸如对同一性理论的现象性质异议、"伴随发生"的概念,以及事件的同一性和个体化的条件,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的结果,就是当今对精神因果关系的讨论,于是心灵哲学的问题处于一个更广泛的哲学背景中。对严格同一性论点的批判反思的结果便是产生了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是最近30年来心灵哲学的另一个主要思潮。它不仅被看作是一个关于精神状态的本质的理论,而且它的其他变种被看作是关于精神过程的本质的理论。当然这些变种的产生与计算机类比和复杂系统的等级结构组织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非存在对象的理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与物理学试图系统地描述基本的和具体的对象不同,形而上学试图系统地描述基本的和非存在的对象。非存在对象是被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以及被我们的科学概念框架所预设的对象。它是我们对世界理解和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作为我们世界的这样一部分,我们可以凭借它们所有的性质,依某种方式预设非存在对象的行为。自然法则不仅仅管辖着有某种性质的实际对象,而且也管辖着具有这些性质的物理上或形而上学上可能的对象。所以,形而上学研究诸如夸克、数、伯伽索斯、独角兽这样的抽象对象和非存在对象,它们按其自身的性质而被作为实体看待。如果我们要理解科学和形而上学的事业,我们就必须预设它们的存在。非存在对象语义学试图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描述和组织这些对象。  相似文献   

5.
从物理实在观的变革到关系实在论胡新和,罗嘉昌经典的实在观可以称之为"实体观"或"第一性质观",即主张实在就是各种实体的总和,每个实体由一组称为第一性质的固有属性所定义和描述。这些第一性质反映了实体的本质,因而既独立于实体的环境,也独立于人们的观察,在质上和量上都是确定不变的,实体的实在性和客观性就在于其第一性质的独立性和不变性。实体的可分离性和定域性也可由这种独立性和不变性中自然得出,经典实在观是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实验以及我们的日常经验相一致的。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实在论,主要有三种:(1)互补实在论或现象实在论;(2)潜在实在论和潜伏实在论;(3)倾向实在论。这些实在论的共同特征是(1)区分两个类型的实在:独立的和现象的;(2)强调仪器在量子实在概念中的作用;(3)突出量子实在的关系特征。关系实在论强调实在的关系特征,强调这些关系的客观性、内在性和不可还原性及其对于实在的认识论意义和本体论规定。它不再把实在看作孤立的、既定的有形个体,看作这些个体的固有属性的总和,而认为实在是限定于一组关系结构中的潜在可能性及其显现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性质在各自与环境的特定关系中显现。探索这些关系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是  相似文献   

6.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三大构成之一。本文论述了色彩的一些基本要素,并对色彩给人带来的主观感觉进行了详细说明。在实际的设计中,如果能把我们对色彩的这些主观因素考虑进去,我们的设计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7.
舍勒的质料先天主义试图在康德主体性的形式先天之外发现经验世界之中质料内涵的先天性。这种发现通过精神行为的本质直观来实现。通过现象学经验的两个特征和纯粹事实的四种规定性,舍勒说明了如何从实在的经验领域剥离出先天本质内容。而明见性秩序学说则试图进一步指明质料内涵的本质联系(奠基秩序)。最后依据本质认识的功能化理论,舍勒说明了理性认识是如何从这些本质性联系中构成出来的,并确立精神的感受行为对理性认识的奠基作用。质料先天主义其实从根本上表明了这样的哲学立场:世界的本质性的质料内涵向我们敞开与精神行为对世界本质性的观看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就是舍勒所谓的客观主义与情感先天主义的结合。但这种哲学运思仍需要完备的先天奠基秩序学说来充实,而对先天奠基思路的考察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的现代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思维与智慧》2011,(2):I0001-I0002
保罗·塞尚(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不少思路,其独特的主观色彩大大区别于强调客观色彩感觉的大部分画家。  相似文献   

9.
一、鲍亨斯基、莫里斯:逻辑学家心目中的符号学皮尔斯传统的符号学,由美国逻辑学家莫理斯进一步阐发,构成了一种基于逻辑学的符号学理论。这种符号学,瑞士的逻辑学家鲍亨斯基是这样描述的:“符号学的主要观点──它也是符号学分门别类的基础──可以简述如下。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说些什么的时候,他所用的每个词都涉及三个不同的对象:(a)首先,这个词属于某个语言,这表明它同该语言中其它词处于某种关系之中。例如,它可以处于句中的两个词之间,或处于句首,等等。这些关系叫做句法关系,它们把词与词连接起来。(b)其次,这个…  相似文献   

10.
赵永翔 《孔子研究》2019,(2):136-143
明代社会中的"伪儒"一词意蕴丰富多元,它不仅仅是文人相轻心态下儒士相互间的攻讦,而且也是社会舆论对种种不循道统现象的批判。作为长期纷扰明代儒学进展的复杂社会现象,"伪儒"问题的表相是儒学正统的赓续与践履问题,然究其本质,却也是儒学在社会转型与通俗化过程中,何以面对亟待解决的思想困境问题。作为带有明显主观建构性质的批判对象,"伪儒"以社会问题的面目而出现,体现了明代儒学的内部分化,以及儒学知识阶层的学术理想与社会现实间的张力与断裂。  相似文献   

11.
樊飞 《美与时代》2014,(10):53-53
一、色彩的物理、心理与生理效应 (一)色彩概论 1.色彩由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三要素构成。固有色是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的色彩,如叶子是绿的,花是红的,天是蓝的,柠檬是黄的等。光源色是光源照射到白色光滑不透明物体上所呈现出的颜色。环境色是物体所处环境色彩的反映。物体受光源照射时,一般除受主要发光体(或反光体)的照射外,同时还可能受到次要发光体(或反光体)的影响,只是影响比前者弱,次要发光体(主要是反光体)所呈色彩在物体暗面的反映,就是环境色。  相似文献   

12.
对我来说问题似乎很清楚,近代伦理哲学已经非常有效地消除了以前某些哲学家的分类在伦理学理论中所导致的混乱。通过消除这些人为的障碍,我们可以开辟一条进一步探究道德陈述的性质和地位的道路。(一)道德判断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人们常常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十分明确地决定着道德判断是可证实的还是任意的。可是,问题远非如此,因为不同的哲学家一直以不同的方式来使用“主观的”和“客观的”这两个词。我不自称我的分析穷尽了一切,但我想提  相似文献   

13.
第五章逾越节羔羊我们知道,复活节也叫逾越节或巴斯卦节(Pasch),对此无需加以介绍。本章的目的只为加深对逾越的理解,使我们对其能有一个清晰的图像。英文版圣经采用两个词表示逾越节(PaschandPassover),“Pasch”(巴斯卦)是一古希伯...  相似文献   

14.
关于什么是自然类,存在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两种根本立场,本质主义认为自然类是拥有共同本质的事物群体,非本质主义则反对通过本质来定义自然类。关于自然类词项如何指称,传统的描述理论认为自然类词项是借助与类词项相联系的描述语来实现其指称的;而因果理论主张自然类词项是直接指称自然类、无需描述语作为中介的。非自然科学中的自然类该如何解释、自然类与归纳和自然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近来备受关注,物种问题成为自然类的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解释争论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5.
如何评价洛克关于物体两种性质的学说,是我国哲学界自1957年以来一直争论的一个问题。近几年,随着认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研究,洛克的这一学说更加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从发表的论文看,对洛克的第二性质说主要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洛克是个不彻底的唯物论者,因为他把“第二性质”,即物体表现在我们感觉中的种种质的特征,如颜色、声音、滋味等等,看作是纯属主观的东西,否定了第二性质的客观性,陷入了相对主义与不可知论。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正是利用洛克对“第二性质”客观存在的否定,从而得出“第一性质”也是人的主观感觉,“物是感觉的复合”这样赤裸裸的唯心主  相似文献   

16.
物理事实如何与主观意识相协调的问题被看作是意识困难问题的子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实质上是笛卡尔心身关系问题的现代版本。贝内特和哈克在神经科学的立场上,结合语言分析的方法对该问题的理论预设、方法论根源、以及该问题本身的正确性进行了考察,认为对物理事实和意识经验的区分源于神经科学描述与意识经验描述的混淆,这种描述的混淆又源于第一和第三人称视角的混淆。  相似文献   

17.
1 “唯蛋白说”缺乏一个严谨的定义正如上文所述,我们提不出“唯蛋白说”最初的提出者是谁,也没有看到对该说的科学的定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们没有看到过普鲁西纳本人使用过这样的词。至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医学诺贝尔大会(是最终表决获奖者的机构,实际上也是瑞典卡洛林医学院的最高学术机构———教授团)在公布获奖通告的时候,也只提到“感染性蛋白子”,从未使用过“唯蛋白说”。普鲁西纳直到1996年12月的综述中还只把“感染蛋白子”(prion)当作一个概念(concept),在这一点上还…  相似文献   

18.
中文双字词的表征与加工(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3语义启动研究彭响龄,张必隐和刘志忠(1993)[1]采用语义启动的方法考察了中文双字词的词汇信息表征方式,所用的实验材料为联合式合成词。目标词与启动词之间在语义上有四种关系:1)整词相关,词素相关(如:杰出──优异);2)整词相关,词素无关(如:恭维──奉承);3)整词无关,词素相关(如:敲打──拍卖);4)整词无关词素无关(如:耍弄──接替)。被试任务为通过按键进行词汇判断,对启动词和目标词都进行判断。从被试做出反应到下一个刺激呈现的间隔时间为240ms,具有语义关系的词对在实验材料中的比例为0.24。实验结…  相似文献   

19.
简述伊斯兰教的“仪巴代特”(功修)赛生发伊斯兰教的各项宗教功课,诸如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恭诵古兰等,统称“仪巴代特”(功修),这是一个总的概念。“仪巴代特”()原词义是崇拜,这个词是从“阿卜德”()一词派生的,“阿卜德”意为奴仆,对此,历来人们...  相似文献   

20.
直接指称论的反描述论论证主要有三种,即模态论证、认识论论证和语义学论证。多数语言哲学家相信,这三个论证对于反驳一般的关于物理对象名字的指称描述论是有效的。但是,三个论证对于一种可能的虚构对象名字的描述论是否有效,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根据虚构对象名字在语义上依赖于性质描述的特点,根据这种描述所产生的模态性质、认识论性质和语义学性质,最终得出否定性的结论:三个反描述论论证对于反驳虚构对象名字的描述理论是无效的。因此,对于反驳描述理论来说,如果直接指称论者使用的三个论证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则至少对于某些种类的名字,指称的描述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