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德"是中国文化中最根本的观念之一.<管子>中的"德"因循"天德"、"帝德"观念,认为"德"与"道"相通,与自然秩序节律及其生态机制相切合;"德"由上而下,始于君王,教化百姓,是仁、义、礼、法乃至一切社会秩序的基础,在"富国安民"、"经世致用"中具有统领性的意义.现代社会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以及国家区域与人类共同体等诸多冲突和不协调,中国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管子>中的"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礼"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前现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规范,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在早期儒家"礼"的体系中,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信仰的思想.其信仰形态和过程,是由信仰天地、鬼神而推衍社会、人事的,並由此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信仰系统,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三代"礼"学,表现出自发宗教的崇拜特征,春秋战国,人为宗教信仰贯穿到了"礼"学,形成了"神道设教"的"礼教",使得宗教与宗法、信仰与道德、神性与理性、理想与实践,趋向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正>"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和文化概念,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世界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哲学理论。关于"和合"思想,各家各派都有所论述,而道教的"和合共生"思想更是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展现出其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生态智慧,是建构现代生态和谐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论"礼"——对其伦理功能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是起源最早的文化活动, 中国传统之"礼" 是典章之礼、道德之礼、教化之礼、民俗之礼,因而具有独特的内蕴.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思想的交锋,中国现代出现了旧"礼"已去,新"礼"未构,功能模糊的状况.在当代中国,对"礼"之伦理功能进行解读,使礼仪成为德性修养的支点,道德教育的载体,社会关系的秩序,民族形象的标杆,充分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家训消费伦理是中国古代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古代社会它曾对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稳定家庭和社会的秩序起过积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它对于推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建构,对于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意义的现代消费伦理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体现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这自然也包括法律文化领域.中华法律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带有"礼"的浓厚色彩,礼也成为中国法的本土资源.中国在近代后逐步迈向法治,在现代更步入了法治快车道.然而法治毕竟有其本土资源,我们在进行现代法治建设时,仍可从传统礼制中获得启示.本文主要以法伦理学为视角,重新解读审视传统德法关系,并阐发其对现代法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文化学家黄文山创建文化学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的文化问题,为中国及世界文化寻找出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出路问题讨论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采借中西文化之长、建设"现代化新中国"的方案,以复兴中华民族.1949年旅美以后,他在批判西方现代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以"中庸"法则做根据,建立以"中庸型文化"为核心的浑融的"会通文化",作为解决中西文化出路的最终方案.黄文山的这一"文化出路"观,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建构与实现世界文化的和谐共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道德基础。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从道德的视角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建构现代生态伦理观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从道德的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中人是道德主体,承担着全部道德责任,其行为是道德评价的对象。人对自然的适应与改造、尊重与利用是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中生态伦理与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他们在批判现代性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毁灭性破坏的同时,倡导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符合生态伦理观的生态世界.探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建构的生态伦理观,重新确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生态文明,是走出现代性困境的可选择的“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本体思维的"原子式探讨"不能实现医学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由本体伦理思维到伦理生态思维的道德哲学范式转换为探讨医学伦理精神提供了新的思维向度和价值资源.伦理生态视阈中的医学伦理精神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张力系统,其建构在于:重建伦理主体的自身精神生态、"医学伦理-卫生经济"政策生态、医学伦理-社会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诸子的义利观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它们在本质上具有"义利合一"的社会价值取向.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传统社会的"义利之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义"的确立来设定个体利益获得方式的评价标准."义"是社会交往的抽象原则,而"礼"则是"义"的具体化."礼"是通过"分"来实现的.将"礼"的规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公布即是"法".在传统社会中,"礼"相对于"法"来说具有指导性地位."礼"与"法"实质上是对"利"的一种调整机制."义·利·礼·法"关系的历史建构与展开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与法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格萨尔》史诗蕴藏的丰富的生态文化起源于原始崇拜与宗教信仰,其哲理基础是二元的,藏传佛教“众生平等”的宗教理念是史诗中生态文化的主要哲理基础.古代藏族人民以宗教信仰与宗教惩罚、部落法规及习俗禁忌等社会机制为手段对藏区的自然生态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在藏区建立了和谐的生态环境.在生态问题叠出的今天,探讨史诗中的传统生态文化向现代生态文化的转换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与自然观,转变生态理念,完善生态保护的制度化、规范化则是进行现代转换的三条主要途径.唯此,《格萨尔》史诗才能在生态的21世纪更加凸显其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忠、孝、仁、义、礼、勤、俭,信、和、耻为内容的"两纲八目"德目规范体系言约义丰,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目标和基础.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立足当代中国公民最基本的品德要求,吸纳人类道德文明成果,易为未成年人记循等是建构这一体系的依据.二级德目的提炼设计遵循了与优秀传统美德的连接、注重贴紧生活实际、体现社会对未成年人最基本品德要求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现代视域下传统和谐思想的价值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小美  郑永廷 《现代哲学》2006,1(5):109-113
中华传统和谐思想丰富多彩,它是维护中华民族统一的重要法宝,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思想源泉。但是,传统和谐思想中也存在着消极的东西,特别是以等级划分为特征的历史局限。继承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传统和谐思想进行现代价值转换,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樊浩 《学海》2001,(1):92-98
本文以现代西方解释学为基本理论资源,指出古一今、中一外文化冲突的过程就是文化主体进行"意义"理解"的过程."理解"的对象,不是一般的"作品文本",而是"文化文本".文化冲突中价值建构的关键是确立"文化理解"的理念,进行"文化理解力"批判.文化目的性的合理性、"先见"的反思、创造力的培育,是"文化理解"的基本内涵;"忠实的理解"、"创造性的转化",是"文化理解力"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为尽量减少室内装修带来的污染,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室内装修一定要走"绿色设计"之路.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挖掘中国文化的传统底蕴,以现代思维把历史传统变得动态化、现代化、商品化,再把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儒释道"哲思通过室内设计带到不同的商业与文化领域,从而提高中国企业的潜在实力与文化传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家礼是礼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狭义的"家礼"指家庭、家族或宗族用以维护内部秩序的礼仪规范和伦理观念。家礼文化指广义的"家礼",涵盖制度、器物、实践、观念等多个层面。家礼文化借助家礼典籍、私塾社学、家训规诫、家谱族谱、礼器服饰、传统建筑、家风传承等载体,实现其教化功能。传统家礼体现了中华民族家文化的独特气质与精神,是"礼文化"的核心内容与价值。借鉴传统家礼教化方式、路径,可以增进角色认知,涵养个人德性;吸收传统家礼伦理内涵有助于我们营造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称情立文"的制礼原则有助于促进社会礼仪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9.
孔子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是揭示了"道德"这个人之为人的准绳即"君子法",其实是国家治乱的根源.儒家的为人处世之道一是指君子之道,亦即忠诚、孝敬、责任、廉耻,二是指蕴含在礼乐精神之中的处世之道: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作为制度的"礼"因出自自然血亲,戴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无论作为"君子法"的忠、孝、责任与廉耻,还是"处世之道"的礼乐精神,在现实中都是善恶相混,充满内在的矛盾与拮抗.  相似文献   

20.
道教戒律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教以"道"立教,以"道"化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道教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深邃的生态智慧,在推崇可持续发展的当今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一些西方生态伦理学家认为,道教思想是建构现代生态伦理的重要的思想资源.在道教的各种戒律中,对于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作了多方面的规定,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重温这些戒律,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论文包括四个部分:(一)、关于保护动物的思想;(二)、关于保护植物的思想;(三)、关于保护水土资源的思想;(四)、道教戒律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