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会说谎。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说谎呢?从说谎被解释为“是一种故意的欺骗行为,是一种蓄意和深思熟虑地对真实情况加以歪曲的企图”来理解,说谎与个体认知发展、自我意识产生、道德概念的掌握有关。在这个意义上孩子大约是从3、4岁开始说谎的。 孩子说了谎话,父母会感到震惊,震惊之余应如何对待孩子说谎呢?  相似文献   

2.
孩子说谎,一般起于3—4岁,尽管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趋乐”和“避苦”两大类。 “十个孩子九好强”,为了博得赞扬而说谎,就是由“趋乐”心理导向的;而孩子更多的说谎是  相似文献   

3.
康德在《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法权》一文中提出的“对凶犯不可说谎”的主张,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都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哲学“难题”。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义务概念的层次性寻求解决的出路。康德对义务首先作了法权义务与德性义务的区分,其中法权义务又被区分为“基于契约的义务”和“作为这些义务之基础的义务”两个层次。“真诚”或“不可说谎”属于后一个层次的义务,它事关公民社会的根基,因而是任何个人都“没有权利”违背的,即便个体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必须在所不惜。德性义务中的说谎虽然也是对人格中的人性尊严的伤害,但它只涉及我们自己作为“纯然道德存在者”时的义务,而不涉及公民社会的根基问题。从德性义务的角度来看,说谎虽然“不应当”,但毕竟“可以”现实地存在,尽管说谎者为此必然要受到别人或自己的蔑视。然而,说谎在法权上是绝对不被许可的,因为作为公民,任何个体都没有这个权利,即便在面对凶犯时我们也只能说真话。不过,对凶犯说真话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视朋友的生命,因为既然相对于公民社会而言,个体的生命是无足轻重的,那么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朋友,也是我们出于法权义务而应当采取的必然行动。  相似文献   

4.
说“谎言”     
假如要给“谎言”下一个确切定义,恐怕也不太容易说清楚。例如,大人们经常这样教训孩子:“说谎的人要被地狱里的阎王割掉舌头!”而这句话本身肯定就是谎言。法国著名画家勃纳尔有一句名言:“许多小的谎言加起来就可以构成大的真实。”无论是现实生活,(据一项研究表明,平均每个成年人每星期说谎13次。)还是文学、绘画等等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文革”开始的那一年,我刚满四岁。有~天,正在小学学习的表姐们放学回来对我说:“昨天,红卫兵们把卧龙寺砸了!听说那里的和尚们到处躲藏,最后他们退到了一间小屋里,拿出了特制的毒药,就和我们在电影上看到的国民党特务用的毒药一模一样,都服毒自杀了。”当时,表姐们不但教我认字,还经常给我讲故事。从她们讲这个故事的表情上看,红卫兵们个个是英雄,而卧龙寺的和尚都是妖魔鬼怪。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所听到的许多故事都逐渐忘褪色了,但这个卧龙寺被砸的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直到1984年,已在大学三年级学习的我选择了佛教艺…  相似文献   

6.
廖希铃 《天风》2005,(3):46-46
在我年幼时,爸妈都喜欢在我和妹妹睡前一起讲故事,和我们分享一些做人的道理。由于他们都是基督徒,所以大部分时间,他们都会讲一些圣经故事……  相似文献   

7.
对于听故事,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百听不厌。一个故事重复数十遍,儿童听时同样要注意力集中,眼睛凝视着讲述者的动作,眼神聚精会神,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儿童为什么如此着迷故事呢?首先,故事可以说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对于幼儿,没有再比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是个无所知的世界。”为了使儿童认识世界,最好的手段就是讲故  相似文献   

8.
这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些年来,各种“大师”培养出的弟子,要想仿效“师父”的那一套把戏,都可以成为“准大师”、“类大师”,至少可以弄个“中师”、“小师”的当当。可以出名、骗钱,当个职业干也收入颇丰。我们非常欢迎这样的故事,因为它让我们对泛滥的一些神魔鬼怪的事情思考!  相似文献   

9.
裤子上满是水渍,小刚硬说他没玩过水;嘴边明明沾有巧克力的痕迹,小红却偏偏不肯承认吃过巧克力。诸如此类的谎言让年轻的父母伤透心神却又倍感迷惑。因为他们总是把“不能说谎,要做诚实的孩子”作为一种基本道德来教育子  相似文献   

10.
玫瑰谎言     
长期以来,“说谎”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种虚伪不诚实的表现,是奸诈而可耻的行为,受到诚实正派的人鄙视和不齿。但我要马上指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说谎可不一定是坏事或“奸人的所为”。说谎也可以完全出于善意,有时谎话“非说不可”。这种善意的“说谎”——可称之为圣洁的“玫瑰谎言”,不但不会有人责怪你,反而是“认可的行为”,事后甚至会受到当事人或周围人的感谢。 余老师16岁走向教坛,辛勤耕耘了30个春秋,教育教学成绩卓著,桃李遍天下,人们真诚地称赞他为浇灌幼苗成长的“园丁”、把全部心血化为火焰的“蜡烛”,  相似文献   

11.
儿童说谎的现象较为普遍,说谎的动机也较为复杂。每一位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坦白诚实、不撒谎。奇怪的是,即使在很严格的教育条件下,儿童说谎仍然像吃家常便饭一样来得容易。儿童何以说谎呢?一、想象与现实相混淆儿童的说谎心理,一般是在三岁后才开始的。由于知觉经验贫乏,他们往往以自己的想象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例如:儿童骑着一根小木棒,使一头着地。冲向爸爸,嘴里还喊着,“我的大马跑来了,快闪开,要咬爸爸了。”还有的儿童时常向人夸口爷爷给她买了一艘大飞船,还带她上天去看星星和月亮。儿童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想象和希望,常常会表现出歪曲现实,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现象,而把想象  相似文献   

12.
王乾东  胡超  傅根跃 《心理科学》2013,36(2):306-310
本研究探索艾森克人格问卷说谎量表上说谎与不说谎的语音频谱差别。我们录下被试在做艾森克人格问卷时回答“是”或“不是”的声音。使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对/bu/,/sh/、/i/的前三个共振峰频率和波段(F1、F2、F3、B1、B2、B3)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说“是”时说谎和说真话在/sh/的F1、F3、B1上存在差异,说“不是”时在/sh/的F1、F2、F3上存在差异。本研究表明说谎和说真话在语音频谱上存在差异,同时说谎在不同音素上的效应可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
我在家乡开了一间小食品杂物店。一天我正站在店门口,忽然听到街对面有个孩子朝这边喊:“妈妈,快过来,你看这……这位太太跟我一样高!”尴尬的母亲跑到孩子面前,训斥了这个约莫儿7岁的男孩,然后她转向我抱歉地说:“对不起,真是对不起您了!”我微笑道:“没关系。”我对这个叫米克  相似文献   

14.
谎言可测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生活在谎言的世界里。为了自尊说谎,为了虚荣说谎,为了掩盖失败说谎,为了某种利益说谎,为了爱说谎,为了恨说谎。说谎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成就”之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统计,每人在每周中至少撒较大的谎达13次之多。乔伊斯·布拉泽博士则指出:一个美国人平均一天要说200句谎话。 诚然,并非所有的谎言都是有害的,正因为如此,人类还专  相似文献   

15.
邵珊 《天风》2016,(4):29-30
正抛开有无宗教信仰,"人不能说谎"、"说谎是恶"等观念已是人们普遍的道德共识。因此,人们经常教导孩子"不许撒谎"。但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又经常会遇到不得不说谎的情况。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些人为了保护犹太人,将犹太人藏在自己家中的隐蔽处。当遇到德国军人前来质问家中是否有犹太人时,他们应该如何作答?是因为不能说谎而如实告知犹太人藏身之处呢,还是为了拯救生命而选择说谎?  相似文献   

16.
你知道这样一句话吗?——“要想对方成为怎样的人,就评价他是怎样的人。”这句话是有心理学方面的依据的。还是让我们引用下述两个实例来说明有关现象吧。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温叙述说:一个大家都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被带到他那儿去治疗。这个孩子刚到那儿时,似乎很不高兴,一句话也不说。但他从孩子父亲不经意地说出的一句话中找到了病因。孩子父亲对他说:“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优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糟糕的孩子。”于是,他努力去  相似文献   

17.
男人的谎言     
女人自古就戴上了“爱说谎”的帽子,这实在是冤枉。男人不说谎吗?历朝历代那些争权夺利谗害他人的政客,说的不都是“指鹿为马”的弥天大谎吗? 不过,撇开其他对象或场合不论,单说在夫妻两人的小天地里,我认为男人说谎在所难免,这是维系夫妻情感、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必要手段。男人对女人的说谎,从恋爱期就开始了,中国人谈恋爱,男人首先发起进攻,属于男追女的模式。当然,泼泼辣辣的飘起长发追男人的女人也是有的,但至今仍不是主流。女人喜欢一个男人,习惯于展示自己的美丽温柔,对男人施些温情,缓慢地表露心迹。男人却没有这个耐性,冒冒失失地从情壕里  相似文献   

18.
专院内、夜色正浓。老禅师给年轻的徒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曾经有一个小小的孩子,漫不经,心5七点燃一盏小小的灯。他双肘夫在桌上,两手托着下巴,盯着黄灿灿。的灯花,眼睛闪烁出青幽幽的微光出神。忽地,孩子眼睛一亮,略带沮丧而又惊奇地问:“为什么我的灯总跟着一个黑黑的影子?”大人笑笑地看看孩子,又引燃了周围的几盏灯。周围顿时亮了起来,那盏孤独的灯也浸润在金灿灿的温柔之中。“影子躲走了,爸爸”孩子活泼起来,闪烁着金灿灿的微笑。“为什么呢?”“因为它引燃了别人!“是呵,因为它引燃了别人。”讲究这个故事.老件师…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朋友们几乎都遇到过孩子说谎的现象。对此现象,家长朋友们都极为关注和敏感,许多家长认为这是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有的甚至认为“说谎是小偷的开始”。其实这些都是不太正确的看法。心理学家认为,说谎是一种故意的欺骗行为,是一种蓄意和深思熟虑的对真实情况加以歪曲的企图。目的是掩盖真相,从中得到某种好处或逃避某种害处,进而使心理感受愉快。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却不能简单地下这样的结论。因为,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的发展尚不完善,说谎的原  相似文献   

20.
意图明确条件下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 7、9和 1 1岁儿童进行了说谎概念的理解与道德评价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想揭示小学儿童在说话者意图明显的条件下对说谎的理解和道德评价中的认知特点。结果发现 ,“事实”因素是影响儿童理解“说谎”的决定因素 ;对说谎 /说真话的道德评价则不同于理解 ,至少到 9岁时 ,儿童的评价依据已由“事实”因素开始转向考虑说话者内在心理过程的“交往目的”因素 ,“情景”因素对道德评价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