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信自己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一一这就是天才。尽管摩西、柏拉图、弥尔顿的语言平易无奇,但他们是伟人,其最杰出的贡献在于蔑视书本教条,摆脱传统习俗,说出他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想。一个人应学会更多地发现和观察自己心灵深处那一闪即过的火花,而不只限于仰观诗人、圣者领空里的光芒。可惜的是,人总不留意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就把它抛弃了,仅仅因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一、文化危机中的哲学眷注现象学在其创始人那里,原是为着“整个人生有无意义”的探问而祈求建构的“彻底有根据的哲学”,但在流行的现象学阐释中它正蜕演为一种冲淡了中心命意的方法。它诚然有自己独具的方法,但这方法却是牵系于它的不无价值宗趣的深层动机的。正像对于马克思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对象的世界只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被实践地“人化”着的世界一样,对于胡塞尔说来,所谓世界只能是被主体意识所觉摄因而在主体意识中被命名、被赋予了相应意义的世界。离开人的对象化活动──即不再作为人的存在对象──的“世界”,是一种对…  相似文献   

3.
明尧 《法音》2003,(1):28-33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大多数人不想与自己接触,我们只想与其他事物接触,如宗教、体育、政治、书籍等等,我们想把自己忘掉。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有空闲,我们就想邀请其他事物进入我们的心灵世界,让自己对电视开放,让电视来对我们进行殖民统治。”“在《局外人》这篇小说中,阿尔伯特·加缪描写了一个几天以后将被处以死刑的人。他独自坐在单人牢房里,顺着日光,他注意到一小方蓝天。他平生第一次看见了蓝天。一个成年人怎么可能是第一次看见蓝天呢?事实上,很多人就是这样活着的,他们被囚禁于愤怒、沮丧和相信幸福与安宁只存在于未来的…  相似文献   

4.
只是想留点空间给心……不再去争辩,也不想再解释,更不想去处处维护那份属于自己的所谓“尊严”。人最终的成功还不是战胜自己吗?诚实的语言需要有信任的耳朵倾听,更需要善良的心来领会。面对委屈,我神情自若,其实心早已颤抖,早已流泪。只觉得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只能继续我的那份“沉默”中的坚强。让一切顺其自然,并不是在保持沉默时默认,只想把最真实的一点留下来,小心地藏于心中最幽深的“角落”。既然知道最大的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又为何在失去后懊悔,拥有时不珍惜呢?其实常常欺骗自己,人最容易欺骗的也是自己。已不是自欺…  相似文献   

5.
论“语言转向”的性质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哲学领域里发生的“语言转向”,对哲学研究的对象、方法以及哲学论著的风格,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使它们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在我国哲学界,相当多的人认为,“语言转向”已经过时,甚至作为它的直接产物和结果的“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也已经过时了。他们还认为,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因为这场革命所赖以生存的基础──数理逻辑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哥德尔定理宣告了形式方法是有矛盾的;语言分析的方法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哲学的根本问题,特别是形而上学问题是不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的。在某种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韩少功无疑是文体意识和语言意识都较强的一位,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他对文学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他的早期作品强调一种平易近人、贴近自然的语言风格,乡土语言经常出现在小说中。在1985年席卷文坛的"寻根浪潮"中,韩少功不再将方言作为一种增强作品生动性、真实性的简单工具,而初步意识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其代表作《马桥词典》中,他不仅通过语言透视文化和历史的变迁,更将语言与人的生存、命运联系在一起。正是在对传统文化的追索和反思中,韩少功逐步确立起自觉语言意识,开始聚焦于语言的文化性,关注语言与人的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听起来有点怪怪的,当经理是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目标,而27岁的简·密勒小组则毅然放弃了管理职位而在同家公司里当了一名普通分析员.请让她揭开秘密吧:“一个人要善用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百事竟成.”相信读后,会为您的成功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8.
编后寄语     
现在才辟“哲学与文化”栏,似嫌迟些,但实在讲来,我们并不以迟为憾,因为至少让我们避免了一场“一窝蜂”式的冲击。“一窝蜂”这个词语确实是我们汉语的一大发明,如果同学术界惯用的“冷”、“热”二字联缀成文——蜂拥而聚则热,蜂拥而散则冷,岂不就把人的视、听、触诸觉都激活了起来而形成丰富的多维度感!一种学术专题讨论,从“聚”而“散”,从“热”而“冷”,似乎也是正常现象。但“散”和“冷”则往往是在多数人都搜尽肠肚而新鲜的话儿再也说不来的时候出现的,此时回头一看,问题还晾在那里呢。“文化热”是否也会变成“文化冷”?不过,下面这一条仿佛也是规律:“冷”后“爆冷门”。有志之士,锲而不舍,可能在平静下来了的文海中看出新航道,顺道扬帆,终达  相似文献   

9.
如果文化真有明确疆界的话,那么每一疆界似乎都应该有一些自己的“界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代表或表达着一个文化传统的最基本的观念的词汇和格言似乎就可以被用做这样的形式上的界标。我们试将“命”这一独特的观念视为中国文化的某种界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边界意味着一文化之界限,而命恰恰是中国文化中的界限观念。说命可能首先让人想到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信的是那个不以“天”为定语的“命”,或者至少也是一个天已由之悄然隐去的命。古语有“安之若命”,今人则说“人不跟命争”或“认命”。这些说法均蕴涵着,命标志着人或人力的限度或边界。而这也就是说,这一意义上的命标志着人本身——人的可能性——的某种限度或边界。边界则意味着  相似文献   

10.
人在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实践范畴的再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虚拟”生存在电脑网络社会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它使实践的内在性的地位显著地超过了外在性 ,同时揭示了实践除了劳动特性外 ,还具有“虚拟”的本性。在哲学上 ,“虚拟”即符号化 ,“虚拟”生存即作为人的文化生命的意义生存。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对现实社会生存具有重大突破和变革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前,有一个人认为圣诞节是个骗局。当然,他不是个吝啬的人,他对家庭忠实而得体,在与其他人共事时也非常合乎礼法。不过他不相信圣诞节时教堂里宣传的关于神灵的那些东西。“实在抱歉让你感到失望,”他对妻子说,他的妻子是个忠实的基督徒,“不过我确实不相信耶稣诞生的故事,我从来也没有感觉到上帝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文化,给人以历史的厚度.纵观人类历史,每次变革和兴盛,无不是扶助于文化这根拐杖,从历史的峡谷里走出来的,走向现代的繁荣和丰饶.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早已令专家学者们难以穷尽其底蕴:吹拉弹唱,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虫草花木……似乎没有不能入文化之列的.抛却古典文化直接流传下来的精华不谈,单就直接随时随地切入我们生活并让部分人赖以生存且大发其家的,就有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吃文化等等.古人已为我们考证发掘出来了很多,今人更是有前不负古人,后不愧来者的创造性.据报道:某大城市个别附庸“崇尚”文化者.灵机一动打着“改革开放”的“大旗”挖掘出浴文化来.你看这“文化”和“文化人”一下就被这蒸汽浴给“雾”了进去.古代有以羊奶或人奶沐浴的,亦有皇帝老爷与众嫔妃嬉戏合浴的.但这些不知是否可以称之为“浴文化”?既然古无论定,今人也无法加以准确的评说.那么,我们也就只好就“浴文化”的内蕴”来评论其得失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他的《人的人性》(《The Humanityof Man》)一书的第一章。该章共分五节。在第一节里,作者对人道主义下了如下的定义:“人道主义是由自然人和他的超越的可能性所构成的一种二重性,”“人道主义…是把人加以理想化的一种行为准则、文化运动或教育纲领,”“人道主义把人看作值得赞美的对象”等等。作者避而不谈人道主义所“理想化”了的人究竟有怎样的阶级属性。培里不是把人理想化了,而是把人抽象化了,抽象为一种没有阶级内容的超阶级的虚构。这样就掩盖了人道主义这一资产阶级思潮的阶级实质。在这一节里,作者又说,“当代的人道主义……在颇大程度上是作为对其他某些思想的抗议而发展起来的。”作者所列举的几种思想之一是:“共产主义的泛滥促进了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这就一语暴露了人道主义的反动本质:所谓当代的人道主义,也就是反对无神论、反对唯物主义的反共主义。同时培里又特别抬出了“自由”的幌子作为反共主义的“武器”。他说什么“人的什么东西被认为是值得赞美的?……人所特有的尊严乃在于他的鉴识自由的能力。”在第二节里,作者鉴于自然科学有很大的威望,极力强调人道主义与自然科学、与科学的决定论相一致,以避免人道主义因反对自然科学而被削弱。作者又说,“我们……生活在变化、行动、暴力和混乱的时代。……技术的进步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他认为解决的办法是“设计一种全人类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敌对的信仰被允许在和平竞赛中。……证明自己是真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想通过所谓“全人类的”“和平竞赛”来达到反对共产主义、巩固帝国主义制度的目的。在第兰节中,作者论到人道主义与技术的关系。他说“反对或低估技术,会使人道主义注定成为废物。”他吹嘘人道主义“就像它适合于原始动力的时代那样,它也适合于核子能的时代。”在第四节中,作者谈到人道主义与道德的关系。他认为只要不把道德同禁欲主义等同起来,“把道德设想为对欲望加以组织以去掉冲突而代之以合作”,把道德理解为“不反对欲望本身而只是反对欲望的放纵”,那么“人道主义与道德之间的对立就不再有任何根据了。”总之,作者极力要把人道主义与道德说成一致来为人道主义吹嘘和辩护。在本文的最后一节里,作者谈到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与“功利主义”、“快乐主义”以及与宗教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情字这条道路上,有些人浑身散发魅力,处处有爱慕者和知心的人围绕;有些人不知怎么的,长相和学识人品都不差,在人群中却是最不显眼的一个,既引不起别人的注意,更别提获得异性的青睐。要做一个有魅力的人并不难,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且有勇气表达自己,关怀别人,一定可以获得异性爱慕的眼神。要做一个有魅力的人,就要从“相信自己的魅力”做起,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即是魅力的所在。找出自己的优点,好好地善用它,自然别人也会相信自己是个有能力、有价值的人;相  相似文献   

15.
信徒与门徒     
陈志华 《天风》2014,(9):52-53
在教会中,弟兄姊妹都比较习惯用“信徒”或“基督徒”来自称,以说明自己是相信耶稣的人;相对而言,较少自称为“门徒”来表明自己是跟随耶稣的人。但如果我们翻开新约圣经,就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统计数字。1.“基督徒”在圣经中共出现3次,“基督徒”的原文Christianos是由“Christos基督”加上拉丁语尾“anus属于……的人”所构成,即“属于基督的人”之意(参徒11:26,26:28;彼前4:16)。  相似文献   

16.
我时常静静地沉淀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角落里,寻找着美。寻来寻去,终究无果。到最后,我还是回到了最开始。“一个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1]在自我的世界里审视着美,那种美的直觉让我莫名安心、简单和幸福。不用在意旁人的眼光,该与不该随心而定,做最真实的自己。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领悟,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去发掘、感知我们的“真心”;并到找到“真心”的“真我”中去展示我们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7.
我在连队当指导员时,有一名班长军事素质不错、工作也很勤奋,连队干部对其评价颇高。可连队党支部在多次研究其入党问题时,却屡因民主测评中得票率低而“卡壳”。对此,这名班长大为自己鸣不平,责怪同伴对他嫉妒、有偏见。而我在“考证”中却发现,这名缺少“人缘”的班长,其症结并非来自他人而正在于他自己。你瞧他,眼神中对人像是怀着敌意,脸色里却像有人赖账似的,而且说话时也分明让人觉出一股冷气。显然,这在心理上让人难以接纳,其群众基础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8.
超越自卑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事实上,自卑心理倾向人皆有之,只不过有强有弱而已。人一生下来,面对的就是一个自己无能为力的世界,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生存下来。世界是伟大的,而自己是渺小的观念从小便在幼稚的心灵里扎下了根。而后逐渐长大,在学校、社会里我们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相似文献   

19.
通常来说,有“直谅”美称的人,我们往往无法与之成为很要好的朋友,而有时善用谎言规劝安抚的人,也不能就此被我们定为虚伪之辈,而充作仇敌。在钱钟书先生看来,“大凡最自负心直口快的人,同时也最受不起别人的规劝”。所以爱用直谅刺他者,也并不喜欢他人拿直谅来戳己,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谎言的诞生可以适当地促成人际之和谐。  相似文献   

20.
郭为 《天风》2014,(10):56-57
前不久,在苏丹发生了一起“逼迫基督徒放弃信仰”的事件,让我再次深思做主门徒的代价.一名叫梅里·易卜拉欣的怀孕妇女因嫁给基督徒并且改信基督教而被判死刑.据她的丈夫丹尼尔说,她在监狱里被迫带着锁链生下了自己的女儿.当地法院给了她两年的宽限期,在孩子断奶后,她会因背叛伊斯兰教而被鞭笞100次,随后处死.穆斯林法官已经给了易卜拉欣生存的机会,如果她放弃基督教的信仰成为穆斯林,可以免于一死.但是勇敢的易卜拉欣说:“要处死我就快点动手吧,我不会改变我的信仰,我拒绝改变信仰.我不会放弃基督教苟且偷生!”易卜拉欣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畏惧,勇敢地坚持自己的信仰.这让我想起德国神学家潘霍华的那句话:“当基督呼召一个人时,他是召他来为他死.”这句话道出了作为主的门徒必须具备毫无惧怕、决不妥协的心志,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