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苏联东欧剧变之后 ,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这个问题上 ,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似乎一时占了上风。“历史终结论”的核心观点是 :历史终结在“自由民主制”上 ,换言之 ,意味着资本主义已经胜利 ,社会主义已经失败 ,马克思主义已经失效。但是 ,所谓“自由民主制”自身就蕴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公平竞争、优胜劣败 ,民主突出公众意志、人民民主、社会福利 ;前者导向“强凌弱” ,后者流入“众暴寡” (虚幻集体 ) ;每一方都有难以逾越的“宿命” ,那么水火般的双方之…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今天,右派和左派知识分子都在挑战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的当代适用性.右派知识分子如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的一种统治形式".而左派也在质疑阶级分析和生产方式等概念是否适用于当下的历史情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历史进步论时下主要遇到两种思潮的挑战:一种是历史"末世论"和"终结论",另一种是后现代历史观.本文就历史进步论与这两种思潮的关系作了具体的辨析、考察.马克思的历史进步论并不是"末世论"所讲的"历史目的论"或"神话预言",而是依据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创造性活动而确立起来的;社会进步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宣布"历史终结"未免荒唐.后现代历史观虽然对历史进步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但否定历史进步观的基本看法则是偏激的、片面的,科学的历史观不能没有对历史的本质、规律、发展趋向的基本把握,仅仅玩弄历史碎片只能导向历史虚无主义、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人崇尚自由民主,自美国独立以来近三百年时间里一直贯彻自由民主思想,并以此作为执政理念。本文将从美国人日常生活、自由创词、接纳外来词汇三方面,结合美国历史来分析美国自由文化,并从中吸取优点,发展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继黑格尔之后,1984年美国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再次提出"艺术终结论"而声名鹊起,他将艺术终结之后的"后历史时期"的艺术状态界定为"美学熵状态"。丹托所描述的当代艺术的"美学熵状态"是纯粹的无方向、无标准、无风格、多元论的。正是这种艺术状态,在艺术终结后的"后历史时期"才具有典型性,就是以艺术的无所不在消解艺术本身。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终结与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美学问题的研究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海德格尔批判传统、追问存在、终结哲学这一伟大构想的深刻用意在于:他把传统哲学当作了小写的哲学,而把思看作永恒的大写的哲学,终结已经进入历史的旧哲学,召唤哲学之"思"。德里达则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用"差异"原则来取代"中心"概念来完成他的"哲学终结"之思。哲学和艺术是美学的两极,"哲学的终结"和"艺术的终结"一起预示并彰显着美学的危机。后现代主义美学研究必须从"终结"话语下的"美学的危机"研究开始。  相似文献   

7.
<正>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有其起点,又有比较确定的行程;自由是世界历史的目的,这个目的的另一个名称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但这些说法只是一个大的原则。对于历史终点的问题,黑格尔原本就交待得不够清楚,加上《历史哲学》各版本差异较大,没有一个经过黑格尔亲自审订的版本;历来的学者又聚讼不已,使得讨论这个问题变得困难重重。本文打算区分"历史终结论"的各种含义并逐层讨论,确定黑格尔究竟在哪个层面上认为历史终结了(如果有的话)。  相似文献   

8.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这个语境中,科学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将哲学从自然界和历史中驱逐出去,因而科学与哲学是对立的;"科学"意谓一种各门学科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标准,恩格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唯物史观是"科学";拥有"范式"是科学最根本的特征,唯物史观尚没有成为历史观领域中的"范式"。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理论理想和理论使命就是使唯物史观真正成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终结"是在20世纪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领域曾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其提出者是黑格尔,后来又由丹托重提并加以发挥.彭锋在《回归》中认为,"艺术终结论"是当代美学中引起争论的十一个热点问题之一,并对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艺术终结"命题的提出如同空谷足音,振聋发聩!黑格尔和丹托为什么会做出"艺术终结"的断言?两人的理论观点又有何差异和联系?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艺术终结论"?笔者尝试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刘擎 《学海》2015,(1):198-209
思想的激辩也许是2014年西方知识界的最重要特征。在冷战结束25周年之际,西方思想界并无历史终结的自信,反而透露出信心危机甚至瓦解感。自由主义的重要学者开始检讨自由主义的论述与实践何以偏离其本源与精髓,陷入盲目与教条。历史的终结论虽然受到广泛质疑,"历史没有清晰的方向"和"历史的终结"然处于激辩之中。在这种语境下,皮克提的《21世纪资本论》成为热点便自然而然,该书虽然意为资本主义敲响警钟,但作为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的危机感在知识界加深了。思想界的所有辩论似乎都与中国崛起的现实与想象有关,但中国增长已至拐点之说与中国的影响已经从经济领域向政治和文化领域扩张之说也处于辩论之中。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艺术人学思想已经有了国民、平民、新民、立人等论述。相较于清末民初以民为中心的人学本体论和新实用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艺术人学思想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进一步完成了自然(普遍)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性质的"人"、审美现代性意义上的"文学"和历史主体性意义上的"阶级"三大发现,为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终结后新民主主义艺术人学的"人的解放""人民"的发现和文艺大众化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历史哲学研究的一部新作──读《理性与激情──黑格尔历史理性研究》一书弘任当今,在某些人的思想和观念中,过去和未来似乎已经失去了现实的意义而不再值得关怀,人生的价值似乎就在于当下的快乐和满足,他们缺乏历史意识。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回应,国内哲学界近年...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怎样看待理性的“危机”与“乌托邦”的“终结”童世骏1某某东西的“终结”(theendof…)就象某某东西“之后”(post-)一样,可以说是当代西方思想界的最热门话题之一。从50年代的“意识形态的终结”,一直到70、80年代的“哲学的终结”、“历史的终结”、“启蒙的终结”、“个人的终结”,甚至“人的终结”、“西方文明的终结”;越靠近20世纪的尾声,上一世纪下半期出现过的所谓“世纪末”(fin-de-siecle)心态就越是明显。所有这些“终结”(ends),就象无数的“之后”,其核心就是一些所谓“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所表达出来的所谓“乌托邦的终结”──19世纪思想家所提出的人类解放的理想似乎已经失效,以合理化作为核心的西方现化化过程的潜力似乎已经枯竭。所谓“乌托邦的终结”,说到底,是对于理性的信心的丧失。严格地说,西方社会的这种“信念危机”并不是新现象。上一世纪末的狄尔泰、本世纪上半叶的胡塞尔,都曾号召克服这种危机。但本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尤其是欧洲的这种危机,不是同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历相联系的,而是同所谓“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经历,同“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的经历,以及同全球性的生  相似文献   

14.
<正>现当代哲学对"有限性"的弘扬是旧形而上学终结的历史使然。但是,与现当代哲学不同,马克思的"有限性"思想不仅表达了思想的有限性,而且也表达了现实生活的有限性,以及思想的有限性是现实生活的有限性的理论表达等多重涵义。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下的新"终结论" 2008年的金融危机如海啸般从美国波及全球,对西方思想界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各种新的"终结论"席卷而来:新自由主义的破产、"美国世纪"与全球化的终结、资本主义体系正在走向火亡……由此,一场思想争论的风暴正在兴起.无论是倍感兴奋还是心怀忧虑,许多欧美知识分子都试图探讨这场危机更深层的意义:它是否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根本矛盾?是否预示着某种历史巨变的来临?  相似文献   

16.
区分的终结     
形而上学或哲学的终结在后现代是一个时髦的口号,但博德尔认为,对它的意义不能从消极的角度来理解。因为哲学与理性分不开,而哲学的历史是理性自身的发展史,理性这个整体有开端、中间和终结,所以,形而上学或哲学的终结应看成是理性自身的完满或圆寂,每一个时代终结于智慧赋予它的任务的完满的实现。因此,与现当代的许多激进的宣称哲学之死的人不同,博德尔主张对完成其使命的形而上学或哲学应表示敬意和礼赞,然后向它告别。  相似文献   

17.
《繁花》是最近大热的小说,这部小说是处在"历史终结"处书写上海经验的,所以契合了对于上海以及当下中国现状的认知。小说结构导致了小说中没有"历史";小说对"物"的描写提示我们需要对其传达的经验做批判性的理解;小说中"沉默的大多数"正指向了社会存在中人道主义的缺席;小说中没有提到的20世纪80年代,正是解读的关键。市民在社会中最终是脆弱不堪的纸花。  相似文献   

18.
施璇 《世界哲学》2015,(2):62-72,161
在《灵魂的激情》一书开篇,笛卡尔就提出说:"尽管施者与受者通常十分不同,但是活动与激情必定总是一回事,只是为了解释两个与之相关的不同主体而有了两个名字"。笛卡尔关于激情与活动的这段文字,不但对于理解他的激情理论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还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有助于揭示笛卡尔与他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院哲学的前辈之间的关系。最近一些学者对笛卡尔的这一十分重要却又经常遭到忽视的说法重新燃起了兴趣。当笛卡尔说"活动与激情必定总是一回事"的时候,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这篇文章中,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首先在对文本的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表明笛卡尔是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来使用"激情"与"活动"这两个术语的,我们应当小心地区分开这两种不同的意义或者说用法。其次,笔者将批判性地讨论最近对笛卡尔关于激情与活动的说法所提出的三类解读。最后,笔者将提出自己的解读并对笛卡尔关于激情与活动的说法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第14世达赖喇嘛在转世问题上频发怪论,"终结转世"是其中最具欺骗性与蛊惑性的谬论之一。转世或不转世表面上看是"宗教"问题,但由于该制度的废存关乎千百万藏传佛教信众的宗教信仰,且有规范的宗教仪轨与历史定制,因此,达赖为一己之私意图"终结",不仅有违佛教的慈悲精神,更是淆乱是非,变着法子进行分裂活动,其本质是政治问题。然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达赖的政治图谋必将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与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的袭击等诸多事件表明,当今美国政府前所未有地在更大范围内宣示并推行其全球霸权,实现其称霸世界的企图,构建新的世界秩序。这是当今时代的全球化现象,也是新的时代精神,它导致世界范围内对自由民主的贬低。而罗尔斯晚年的《万民法》为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现象和世界霸权所进行的辩护,正契合了这种新的时代精神。罗尔斯晚年对全球化现象的思考是相当反动且幼稚的,它与"9·11"事件后美国的政策相适应。这些政策导致了与自由民主相反的悖论。因此,正如统治者告别了政治自由主义的实践,我们也要告别政治自由主义的理论,寻找新的、批判性的思想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