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设计并采用“换位体验”的社会互动范式,结合自陈报告法和情感错误归因程序的内隐态度研究范式,通过2个实验比较了面对不同程度的人际伤害,自发性观点采择和语言劝说这两种不同的人际伤害消解方式分别对外显和内隐宽恕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面对何种程度的人际伤害,(1)与自发性观点采择相比,语言劝说可以有效的促进外显宽恕;(2)自发性观点采择可以有效减少负面内隐态度,促进内隐宽恕,而语言劝说会提高负面内隐态度,阻碍内隐宽恕。该研究结果说明不同人际伤害消解方式对内隐和外显宽恕的影响是不同的,同时也证明了观点采择可以在人际互动中自发产生,并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隐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权力和观点采择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权力动机在其关系中可能起到的调节作用。实验通过图片故事练习测量被试的权力动机,使用语义启动法和书写经历法唤起被试的高低权力感,最后要求被试完成认知观点采择任务和情感观点采择任务以考察其观点采择表现。结果发现:(1)在认知观点采择任务中,权力和权力动机的主效应显著,低权力者比高权力者的认知观点采择更好;(2)在情感观点采择任务中,权力和权力动机的主效应不显著,说明权力不可预测情感观点采择;(3)两类任务中不同类型的权力动机在权力与观点采择的关系中均显示出显著的调节作用,相比于个人化权力动机为主的个体,社会化权力动机为主的个体的观点采择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3.
李艺  肖风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0):1887-1900
自动观点采择现象已有很多研究证实, 但其产生机制还存在争议。目前存在内隐心智化与潜心智化两种观点:前者认为自动观点采择是自发采择他人视角的领域特殊加工; 而后者提出自动观点采择实质为反射性注意定向、位置的空间编码等领域一般加工, 模拟了心智化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在内隐心智化和潜心智化可独立或共同运行的基础上, 提出了内隐心智化和潜心智化协同作用模型。未来研究应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多样的被试群体, 探索自动观点采择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观点采择对人们加工情绪具有明显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人们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加工偏向, 且观点采择对外显情绪的加工具有调节作用。但观点采择如何影响内隐情绪的加工尚不清楚。为了考察观点采择对内隐情绪加工的影响, 当前研究要求被试分别通过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完成情绪图片(中性图片和负性图片)的形状辨别任务, 同时记录其脑电活动。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 与他人视角条件相比, 自我视角条件下加工负性信息引发了更大的额部及中央的N200 (180~220 ms)和顶区的LPC (267~567 ms)波幅。相位锁定的时频分析结果显示, 刺激呈现后0 ms 至300 ms时间窗口内, 在自我视角条件下, 负性信息的加工引发了显著增大的theta (4~8 Hz)节律的能量活动。成分分析和时频分析的结果均表明, 自我视角条件对负性信息加工具有启动效应, 他人视角条件则抑制了对负性信息的加工, 说明观点采择对内隐情绪加工具有调节作用, 反映了人不仅能够区分环境中潜在的危险信息, 而且能通过观点采择区分自我与他人。  相似文献   

5.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子类型间的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张文新  郑金香 《心理科学》1999,22(2):116-119
对幼儿园大班至小学阶段的425名儿童施以认知和情感两类观点采择测验,考察儿童社会观点采择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及两类观点采择的发展趋势及水平上的差异。结果发现:6岁左右儿童在准确推断他人观点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6—10岁左右是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10岁左右儿童已能根据环境信息较准确推断他人的观点:儿童认知观点采择与情感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但后者的发展水平极显著地落后于前者。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对大学生在观点采择和控制两种条件下,性别-职业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结果的对比进行实验。研究表明:观点采择策略的干预效果明显,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在明显地减弱;在性别-职业刻板印象上存在内隐效应,而且没有性别差异,无论在正常情况下还是受到观点采择策略的干预,男女被试均表现出同等的情形,说明内隐刻板印象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内隐的和无意识的水平上观点采择无法完全消除刻板印象;实验证明研究设计的性别-职业刻板印象的IAT纸笔测验版本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取幼儿园大班、小学一、二、三年级共240名被试,每个年级各60名,男女各半,考察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对儿童的分享行为有影响,其中主要是认知观点采择对实际分享行为的影响;(2)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有阶段性;(3)儿童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的发展在幼儿园大班,二者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到了一、二、三年级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通过总结视觉观点采择的概念和研究范式,概括发展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中视觉观点采择演化发生和个体发展的已有研究,分析视觉观点采择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及语言和文化等影响因素,指出将来的研究需要归纳测验不同水平视觉观点采择的一系列研究范式,系统考察不同物种间视觉观点采择的演化发生过程,还可将不同水平的实验范式与脑成像研究相结合来考察视觉观点采择的脑神经机制,并关注影响视觉观点采择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从抑制控制模型出发,采用负启动范式考察视觉观点采择的认知机制。实验1采用自身体转换任务(N=35) 、实验2采用圆点数量判断任务(N=33)分别考察成人在完成二级和一级视觉观点采择任务时是否需要抑制控制的参与。结果发现,成人在完成两类视觉观点采择任务时均出现了负启动效应,说明当他人观点和自我观点不一致时,个体需要抑制自我的观点才能成功采择他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以5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被试内设计先后在群体内外两种条件下完成观点采择、共情反应与助人行为实验,探讨大学生观点采择在影响其助人行为的过程中,群体关系与共情反应的不同作用。结果表明:(1)在内外群体关系中,大学生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均需要借助于共情反应的中介而发挥作用;(2)群体关系在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作用中发挥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内群体关系中,大学生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不仅需要借助于共情反应的部分中介效应而发挥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直接效应;在外群体关系中,大学生观点采择则完全借助于共情反应的中介效应而发挥作用,不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延迟满足决策任务,要求儿童分别为自己和他人做出决策,本研究考察了观点采择因素对儿童情感决策发展的影响。实验一选取3岁和4岁儿童各40名,结果发现3岁儿童和4岁儿童在为自己选和为他人选两种条件下的表现均无显著差异,都倾向于做出延迟选择。实验二选取3岁和4岁儿童各60名,在为他人的选择中进一步区分了不同的观点提示条件,并增加了观点采择测验任务。结果发现,4岁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不同的观点提示条件下为他人选择时分别表现出了与为自己选择不同的决策趋势;3岁儿童尚未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在各种不同观点提示条件下为自己和为他人做选择时差异均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观点采择能力对儿童情感决策的影响是发展性的。随着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能够确立正确的延迟动机,为他人做出有效的决策。  相似文献   

12.
金心怡  周冰欣  孟斐 《心理学报》2019,51(9):1028-1039
研究以经典的乌龟任务(实验1)和改良的滤镜任务(实验2)对3岁幼儿的二级观点采择进行探究, 并探讨其在短暂的社会互动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1) 3岁幼儿尚难以自发进行二级观点采择, 但已具备进行这一加工的潜质; (2)短暂的合作互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采择他人观点的成功率, 而竞争互动则无类似影响。该发现为从建构主义角度解释视觉观点采择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观点采择是用于理解别人的想法、观念的能力,允许人们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和视角来看待事物和客体。已有研究表明空间观点采择涉及自我旋转(self-rotation),在此基础上,我们假设自我视角表征在旋转到目标位置后将缓慢旋转回位,提出了"旋转-回位"的假说。通过两个包含连续观点采择任务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任务的目标之间角度差越大,判断所需反应时越长,且角度差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类似于单个空间观点采择任务中目标与被试位置间的角度与反应时的关系;且两个任务间时间间隔的增长减弱了角度差对反应时的影响。研究初步支持了"旋转-回位"假说:空间观点采择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视角表征先向目标位置旋转,在任务完成后逐渐回位。这一结果和结论巩固并补充了现有的关于观点采择的理论,并对理解观点采择过程中对视角表征进行的认知操作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婧  王璐  苏彦捷  陈楚侨 《心理学报》2010,42(7):754-767
为考察3~5岁儿童一级观点采择的行为表现与言语报告之间的潜在差异,本研究采用"单面镜"范式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中,54名儿童成对与实验者一起完成观点采择游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5岁儿童的行为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B=?0.225,Wald=0.38,p=0.541)。方差分析也没有发现儿童的行为表现和言语报告存在差异。由于实验1中的编码系统存在一些局限,并且缺少对儿童偏好的控制,因此在实验2中进行了改进。实验2选择了另外60名3~5岁儿童完成藏玩具游戏。方差分析发现了实验范式类型(行为表现或言语报告)、年龄和性别的三因素交互作用(F(2,48)=3.55,p=0.037,η2=0.13)。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加,男孩与女孩一级观点采择的行为表现都显著提高,而男孩言语报告的提高程度显著低于女孩。总体而言,考察儿童一级观点采择时,行为表现可能比言语报告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5.
观点采择任务在心理理论脑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的心理理论脑机制研究主要采用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或其变式。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将观点采择实验任务融入心理理论脑机制的研究中,得到了更为精确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心理理论涉及额叶—顶叶—颞叶的神经网络,它们是完成心理理论加工必不可少且功能各异的脑区。文章阐述了观点采择任务在心理理论脑机制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并指出今后应着重在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框架中,融合镜像神经元的最新成果展开对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觉观点采择影响其必要的社交活动和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视觉观点采择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出相关的心理特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觉观点采择过程受损,表现出自我中心性和他人中心性。在神经生理上表现出与视觉观点采择相关的脑区激活减弱。可能的原因是患者认知功能中反应抑制能力和心理旋转能力的受损所致,建议采用认知干预疗法可能会改善患者的视觉观点采择能力。目前的研究论证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视觉观点采择过程的损伤,对于不同水平的视觉观点采择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模式还未有明确的定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该角度入手,更加明确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水平视觉观点采择的特点和神经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17.
使用空间观点采择任务,探究7~11岁儿童的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和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在他人任务中,正确率随着角度的增长而减小;(2)在自我任务中,相比于空间关系不一致时,一致时的正确率更高,且反向的一致性效应出现在150°~180°间。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项空间观点采择任务对儿童有效;7~9岁的儿童可以自动进行空间转换;11岁的儿童可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本研究首次证明,11岁是儿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的相对年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自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在其中的调节效应,采用自恋人格问卷、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简版Buss-Perry攻击问卷,对5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恋显著正向预测攻击行为;(2)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均可负向调节自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两者都能显著抑制高自恋者的攻击行为,却无法影响低自恋者的攻击行为。因此,提高观点采择和增强共情关注是减少高自恋者攻击行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视觉观点采择在注视喜欢效应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对点观点采择范式进行改编,通过操纵字母位置来改变其对于虚拟人的可见性,要求被试对虚拟人可见或不可见字母的喜爱程度做出评价。结果发现,被试对虚拟人可见字母的喜爱程度显著高于不可见字母,且这种喜欢效应的产生不是由他人的注意力引导或目标物的位置决定的,而是由于人们对他人的视觉观点信息进行了加工,从而引发了对他人可见字母的喜欢效应。结果表明,视觉观点采择在喜欢效应的产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观点采择与共情倾向对高中教师共情反应的影响,164名高中教师完成了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并在三种不同的观点采择指导语下完成共情反应问卷。结果表明:(1)观点采择通过指导语操作检验有效;(2)情感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显著高于认知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认知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显著高于技术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3)情感观点采择通过共情倾向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共情反应产生影响,认知观点采择通过共情倾向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共情反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