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地互相联结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系有了新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非对抗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有几个特点:(1)实现更高的同一是目的,斗争是为了达到新的同一。(2)处理这类矛盾,一般应强调同一性,应把它摆在突出的地位。这有利于矛盾的缓和和解决。(3)解决这类矛盾,也不能忽视斗争。但斗争不能妨碍团结和统一,而是要加强人民的团结和统一;要通过斗争,实现在新的基础上的同一性。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  相似文献   

2.
矛盾的层次     
矛盾至少有四层含义。 一、矛盾的实体性:异与同即差别与同一。两个或多个在实体(基质)上不同相异的规定性,就是矛盾的差别性。规定性之间的接触、联系,则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差别性与统一性是一切矛盾存在的本源与母体。 二、矛盾的作用性:分与合即排斥与吸引。排斥性与吸引性是两种趋势或倾向,属于作用、运动范畴,这两种对立倾向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这种互补,互映性,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是一切事物运动的原因,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三、矛盾的活动性:斗与和即斗争与和谐。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互相碰撞、冲击的活动,是矛盾双方之间的排斥与吸引相互作用中的激烈紧张状态。和谐性是矛盾对立双方之间—种搭配、调整、推拿、摩擦、抚摸、按摩、渗透、贯通的活动。它起着调和与妥协的作用,使矛盾双方不因排斥过分而决裂。斗争性与和谐性不仅能推动事物变化发展,而且还能产生新事物。  相似文献   

3.
我们学习了辩证法,看到了矛盾的双方,一方存在于另一方之外的情形,及其在此基础上的依存、斗争和转化问题。但是此种矛盾结构问题及其依存、斗争和转化问题是不是矛盾结构的唯一形式,进而是不是矛盾相互依存、斗争和转化的唯一情形呢?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想就这样一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译自作者所著的《对立面统一和斗争的规律》一书,该书共三章:一、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的本质,二、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表现的各种特点,三、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作用。这里选的是第一章中的一节。其主要内容如下: 辩证矛盾是现象和事物中内在地相互制约着的力量和趋势的统一和斗争,它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业已定形的范畴如“矛盾”、“对立”、“差别”、“冲突”等揭示出来的。“对立”是指矛盾的每一个方面,“矛盾”则指对立面之间的关系。“差别”和“对立”表现为矛盾在成熟程度和强化程度上不同的两个阶段。“差别”可以转变为“对立”,“对立”也可以转变为“差别”。“矛盾”与“冲突”不同,“矛盾”存在于整个过程中,“冲突”只是在旧质态向新质态的过渡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时刻才能来临。也不能把“矛盾”和“不相适应”等同起来。矛盾既可以表现为相适应的时期,也可以表现为不相适应的时期。辩证矛盾的特点就是对立的方面、趋势的统一和相互制约。对立面统一是辩证矛盾的最重要的特征。“对立面的统一”和“对立面的同一”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对立面的同一”是指对立面相互转化,而“对立面的统一”则指内部对立面的相互制约、一致、同一和均势。对立面的统一不能与对立面的斗争、相互否定分开。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对立方面和趋势的斗争是发展的动力。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但不能把列宁关于统一的相对性这句话运用到辩证矛盾的一切形式上去。对立面的统一要求以事物和现象发展中的一致、平衡或稳定的因素为前提,这种统一是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但是作为对立方面和趋势相互制约的统一就不是暂时的、易逝的。辩证矛盾的最重要特征是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但应该注意到,不是一切对立面都能相互转化。辩证矛盾的每一个对立面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方面的作用是要保持事物或现象的某种状态,另一个方面的作用是要消灭这种状态。一个表现为肯定的方面,另一个表现为否定的方面。但这种划分是有条件的。矛盾的同一个方面在一种关系里、一种意义上既可以作为肯定的因素,也可以作为否定的因素;既可以起保守作用,也可以起革命作用。矛盾的发展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发生或形成、发展或积累、克服或解决。因此,在处理矛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它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针对Ф.Ф.维亚克列夫的《辩证矛盾的结构》一文(译文见本刊1964年第12期)而写的。作者反对维亚克列夫把矛盾的本质主要与对立面的同一、相互渗透联系起来,把矛盾的本质的表现主要与对立面的相互排斥联系起来。他认为,随着条件、特别是矛盾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现象中被提到首位的或者是对立面的分裂为二,或者是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在不够成熟的矛盾中,统一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而在成熟的矛盾中,“斗争”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他认为“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这个命题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抓住了任何矛盾的最本质内容,表现出一切矛盾的一般结构。他认为辩证矛盾的结构中包括:作为矛盾双方的对立面;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矛盾中统一因素和“斗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由于矛盾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他反对把一切对立面都归结为两极的对立,而认为事物通常只是在其中某些特征方面是对立的。他认为统一有三种表现,即不可分离性、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统一在矛盾中也是能动的本质,而且是冲突和“斗争”的基础。他认为差别是处于可能状态中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矛盾。他还反对维亚克列夫否认外部矛盾的存在,而肯定外部矛盾是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6.
近来,我国哲学界随着对唯物辩证法研究的深入,重视了对事物矛盾的探讨。从发表的文章看,主要集中在事物运动的阶段性、事物内部包含的内容、矛盾双方的地位、矛盾的不同类型、矛盾的转化形式等问题。现将其中的几个问题综述如下: 一、矛盾双方的地位有不少文章探讨了矛盾双方的主次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矛盾论》中提出的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我国哲学界解释很不一致,大体可归纳为三种意见:其一是矛盾双方因一定条件共属于一个统一体,又因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方面转化。其二是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等。其三是矛盾双方的共同点。这三种解释又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把同一性与统一性混同起来,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辩证法的“同一”与“统一”,或“同一性”与“统一性”并不是同一个  相似文献   

8.
矛盾必须通过斗争来解决。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变困难为顺利、变被动为主动、变歉收为丰收、变落后为先进、变坏事为好事、变失败为成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肝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200032)杨秉辉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又斗争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一切事物”当然也包含...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林彪、“四人帮”完全抹杀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把矛盾的同一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意义,视为异端,诬为邪说,讳莫如深。他们居心叵测地鼓吹所谓“斗争哲学”,把革命的联合,安定团结,说成是折中主义、投降主义的代名词,而把矛盾归结为斗争,又把斗争和大乱、打倒混同起来,用反革命的棍子哲学偷换革命的辩证法,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我国社会的停滞和倒退。  相似文献   

11.
好事和坏事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于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和统一,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矛盾着的双方互相转化的关系,同样适用于对好事和坏事的分析。事实上,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就是一直运用这个观点来分析和处理我们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发展列宁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这一原理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辩证统一的道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学说。他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是互相联结而存在的,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这一共性个性、绝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哲学界对有关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问题有: 一、任何矛盾都有主次之分吗? 长期以来,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不论什么矛盾,矛盾双方都是不平衡的,必有主次之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主要依据是,无论什么矛盾,都有两个方面,两方面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总有一方居于主导地位或支配地位。矛盾有主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原理之一。①  相似文献   

14.
1矛盾辩证法与医学模式的关系近现代西方医学药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生物学和人体解剖学之上的实验分析法,其哲学基础与矛盾论的思想相契合。矛盾辩证法要求人们深入系统内部分析矛盾双方的特点、所处地位状态等,以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矛盾辩证法作为人体疾病用药的指导思想方法,就是将人体自身与疾病看作一对矛盾,人体哪个部位产生疾病,就针对这个部位采取医疗诊断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对平衡范畴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即不仅有量的相等意义上的平衡和量的一定比例的保持上的平衡,而且还有结构平衡,指事物结构内部各种因素、各个部分之间互相适应和协调,互相补充。平衡的这两种表现:量的平衡和结构平衡,相互制约,相互规定。平衡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这个哲学概括揭示了平衡的本质,说明了平衡的存在具有客观普遍性,也指出了平衡的相对性。平衡和不平衡既互相对立,又互为前提、互为中介、互相包含,平衡以不平衡的存在为前提和中介才能得到实现。平衡的历史作用有两重性,在矛盾的衰亡阶段之前,平衡是矛盾存在发展的要求和条件;当矛盾进入衰亡阶段后,平衡维护旧矛盾统一体,起阻碍前进的保守作用。因此,对待平衡的态度也应有两重性,该促进平衡时就做促进平衡的工作,该打破平衡时就致力于打破平衡,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6.
关于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问题,“文化大革命”前曾进行过讨论。近几年讨论中提出了区分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以及斗争的对抗式、非对抗式是否必要?究竟什么是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对抗性、非对抗性同矛盾的斗争、否定、质变的形式到底是什么关系等问题。下面,我们就这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长期斗争的一个根本问题。“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竭力鼓吹“斗争哲学”,把这一问题歪曲、篡改得不成样子。为了彻底批判“四人帮”的谬论,拨乱反正,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一、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任何矛盾都具有的两种根本属性。这两种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同一性是包含着对立面的差别和斗争的同一性,斗争性是在对立面同  相似文献   

18.
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这两个概念之间是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呢?于惠棠的《逻辑学》(江西人民出版社版)在阐述概念间的矛盾关系时说,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是矛盾关系,二者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上位概念社会矛盾的外延。对此,我有不同看法,现提出来商榷。我认为,在社会矛盾中,除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外,还有敌人内部矛盾。因此,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不是矛盾关系,而是反对关系,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社会矛盾的外延。敌人内部矛盾是客观存在,是不容否认的。毛泽东1928年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中国内部各派军阀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着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和斗争。”这不就是敌人内部矛盾吗?抗日战  相似文献   

19.
作者自称在本文中要从辩证法规律的一般内容和表现特征相统一的观点,从辩证法问题的现状和历史相统一的观点,探讨对立面的统一及其在矛盾中的作用问题。作者叙述了黑格尔和列宁对“统一”、“同一”、“同等作用”等概念的理解,并得出结论说:在唯物辩证法中,统一、同一和同等作用这些概念被用来表现对立面的规律联系的特征,它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反映了同一种联系的某些不同的细微差别和方面,没有对立面的同一和同等作用,也就没有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统一、同一和同等作用始终是具体的、活动的、有条件的和相对的。作者以很大篇幅论述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问题。他不同意М.Ф.沃罗比耶夫(参见本刊去年第十一期)和М.Н.鲁特凯维奇等人的见解。他认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辩证关系,是它们在斗争基础上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斗争决定着每次统一的变化和最后命运,统一反过来也在每个特定场合下决定着斗争的具体形式,并成为矛盾的一种运动形式,斗争是相互作用的决定性基础,是发展的原因,而统一是矛盾中的被决定的因素;统一在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它既可能促进发展,也可能阻碍发展,既可能成为解决矛盾的手段,也可能成为妨碍矛盾得到解决的因素。作者认为必须把发展的泉源和发展的动力区别开:发展的泉源处于对象的内部矛盾之中;动力则是解决内部矛盾的手段,是矛盾自身产生出来的。阶级斗争是对抗性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社会差别的统一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运动形式,是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比阶级斗争强大百倍的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发展的泉源也是斗争,不过是特种的斗争,是反对一切陈旧的、过时的事物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怎样“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叫正确处理矛盾?从哲学上来说,就是要正确地处理统一和斗争的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什么叫统一?什么叫斗争?从矛盾中的一方在争取自己的发展中如何处理同它的对方的关系来看问题,“统一”就是指矛盾中的一方利用(依赖)对方的存在和发展来发展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