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儒教分为广义儒教和狭义儒教。广义的儒教是指在新世纪有关以儒家的一些基本观念为信仰的传播活动,包括现代宗教意义上的"儒教"、读经运动、儒家的宪政运动以及全球文明对话等问题。而狭义的儒教是指儒家宗教(confusicion religion),它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具有同等的性质,其演化形式还有国教和公民宗教。在此处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儒教,即儒家宗教或建制化的儒教。在新世纪,儒教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理论上,儒教是否具有超越和神圣的维度;第二,儒教是否能对现代性的问题有所回应;第三,在实践上,儒教应该如何重建。当考察了有代表性的重建模式后,我们发现其受基督教的影响较大,这就将现代性局限于"西方的现代性",理解有所偏狭,因此,我们应当寻求一种更高的视域——当代视域。  相似文献   

2.
关于儒教 (儒家学说 ) ① 是不是宗教 ,这是一个至今仍颇有争议的问题 ,但却是一个值得人们去作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其意义就在于 :它把儒家学说和宗教联系到了一起 ,由此促使人们去思索、探讨儒家学说与宗教的关系 ;通过这种思索和探讨 ,既可以加深对于儒家学说的理解 ,也可以加深对于宗教的理解。下面通过儒家之“天”与基督教之“上帝”的比较 ,从文化反思的角度 ,对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进行探讨。一、儒家学说之被称为儒教的确切含义我们注意到 ,在古代中国 ,人们早就把儒教 (儒家学说 )和道教、佛教视为同类而并称其…  相似文献   

3.
关于儒教的研究余敦康儒教的名目古已有之,但能不能算作一种宗教,在宗教所内是否应设立一个儒教研究室,这两个问题性质不同,却相互关连。如果对第一个问题作肯定的回答,则宗教所设立儒教室进行专门研究,自是理所当然。反之,如果儒教并非真正的宗教,只是指把儒家的...  相似文献   

4.
以往考察儒家问题时,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只顾其思想与学说,并且先秦时期高度理性化与宋明时期高度理论化的儒家学说还具有先入为主的地位;第二,更多地是注意儒教中的信仰观念,包括它的鬼神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天命观念。此外,有不少研究虽也注意到儒家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但往往是从纯粹的思想来论述的,因此即便冠以儒教的名称,其宗教性特征其实并未得到彰显。这些现象都表明,我们现在对儒教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本文试图从一些新的视角来考察儒教问题。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1)儒教形成的时间概念,共包括五个节点,即周代、春秋战国、西汉、东汉和魏晋南北朝;(2)儒教的主要信仰观念有四个方面: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占卜与巫术、天命论;(3)儒教或儒学的两个问题:由祭祀活动导致了仪式化和形式化,作为儒家精英层面与社会普通层面的疏离或隔离;(4)儒教在宋代以后出现了新气象,这主要是儒教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儒教从原本的信仰性宗教发展成伦理性宗教;(5)儒教伦理的一个突出表现即是戒律化,并且有法规的担保,这与犹太教是相似的;(6)儒教伦理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即是普世性,其中包含了大量人道、仁爱、趋善、改过的内容,所有这些都是儒教与基督教相同的地方。而宋代以后的伦理性儒教正是儒教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5.
任继愈先生创立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倡导科学无神论,并非出于"纯学术"的动机,背后乃有他社会关照的思想。中国有极为悠久的封建主义历史,加之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这导致当代中国社会仍背负着沉重的封建主义包袱,它甚至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最大敌人,这是任先生的重要论断。封建主义的基本载体就是宗教神学,封建社会虽然崩塌,但以宗教神学为载体的专制思维仍挥之不去。在中国,宗教神学主要以儒教的形式存在,并持续影响至今。任先生准确地抓住了这一关键点,区分儒教与儒家,重点批判作为信仰主义的儒教。所以说,要认识任先生关于批判宗教神学、倡导科学无神论的思想,必须先要理解任先生努力对抗封建主义、忧心社会进步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2001年2月24—25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了儒教问题讨论会,对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进行讨论。 1978年底任继愈先生提出的“儒教宗教说”,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而广泛的争论。20多年间,争论双方都发表了不少论文。其中的代表之作,已结集为《儒教问题争论集》出版。最近,李申先生又出版了系统阐述儒教问题的《中国儒教史》,这次讨论,就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儒教是不是宗教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儒家具有宗教性,曾发挥过类宗教的作用,可以说儒教是一种广义的宗教,但不能认…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基础上创立的用唯物辩证法解释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唯物史观为宗教研究提供了从物质基础到思想观念的根本认识路线,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继愈先生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将儒教宗教问题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中考察,阐述了"以儒教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产生,剖析了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与哲学的复杂关系,通过分析魏晋以来封建社会宗教基本生态,阐明宋明唯心主义哲学世俗化过程,得出"儒教是教"、是"中国的宗教"论断。任继愈的儒教宗教论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分析中国社会实际的一个具体实例,为儒教研究开辟了一条唯物史观的哲学路径。从唯物史观出发审视关于中国宗教的争议问题,中国宗教的社会原生属性问题,中国宗教纵向历史发展问题、中国宗教横向在世界文明进化语境中和世界主要宗教关系等问题,对当代中国宗教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性理学传统失范与西方现代文明渗入的双重危机中,以李炳宪为代表的朝鲜儒林拉开了对儒教多元性探索的序幕。首先,李炳宪认为儒教可以救国救世的原因在于儒教对社会性功效的强调和重视,这种对于现实世界的关切使得儒教展示出不同于西方宗教的品质。其次,以个人为实践主体,以血缘情感为道德底色的儒教通过回溯具体人伦中可以缔结成普遍法则的人性根源,使得其普适性可以存在于超越东西方文化形态的整个世界。最后,在李炳宪看来,这种儒家精神普适性的终极根源,便在于儒家哲学中内蕴的形而上的本原概念。由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儒学在近现代亚洲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1999年的儒教研究,有以下几点:第一,儒教(学)是不是宗教,甚至儒教(学)是否具有宗教性,仍然处在争论之中,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第二,有关论著并不多。第三,有一些论著并未涉及儒教(学)是否宗教、但从儒学宗教性或从宗教角度研究。第四,出版了儒教专著。下面就重点问题进行介绍:一、儒学的宗教性1.郭齐勇认为:本世纪曾不断发生过儒学究竟是不是哲学或是不是宗教的怀疑与争论,原因盖在于人们往往以西方思辨哲学或一元宗教作为唯一参照来评释东方儒家思想。世纪初,唯科学主义盛行,“宗教”在中国近乎成了贬词,与“迷信”…  相似文献   

10.
“敦伦堂”作为云南汉地的一个民间宗教组织,从其宗教仪轨来看更像民间佛教和民间道教,但它以“儒教”的名义面对大众,一方面表明云南汉地的民间宗教信仰本来就具有“三教合一”的传统,另一方面反映出“正信”的佛教、道教的“信仰供给短缺”.它被当地民众认同的程度表明,民间儒教作为与释道两教并立的“三教”之一,也可为百姓提供与佛教、道教相近的宗教服务,并且发挥着自己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重建儒教的危险、必要及其中行路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祥龙 《现代哲学》2007,(1):102-109
将儒家视为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并且试图去建立儒教团体,会对儒家的事业带来危险。然而,在今天的文化形势下,又的确需要重建原本意义上的儒教,也就是依照儒家或儒教的“人间生活化”和“亲子源头性”的特点,来建构儒教。所以,在使儒家复活的现实努力中,只走上行路线(进入政治主流)和下行路线(进入民间)是困难的或不够的,还需要考虑中行路线,即建立儒家特区,在文化多样的格局中让儒家的天然活力得以复苏。  相似文献   

12.
儒教问题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各种观点加以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儒教概念的使用十分混乱,这无益于严谨的学术争论的开展。因此,有必要考察儒教概念的缘起及其内涵,将宗教意义上的儒教与哲学意义上的儒家(儒学)加以区分,并进行研究视角的新转化。  相似文献   

13.
儒教研究的里程碑──《中国儒教史》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儒术仅仅是一种“学说”,还是一种“宗教”①,这是中国大陆学术界近20年争论最甚的问题之一。早在本世纪初,韦伯出版了著名的《中国的宗教》(中文译名为《儒教与道教》)一书,专门讨论了儒教与道教各自的特点及中国宗教的社会背景。在这里,他不仅肯定儒学是宗教,而且对儒教的特征作了大要的分析和描述:第一,儒教“是面向今世的”,是世俗性的宗教,既没有西方宗教的“原罪”说,也缺乏“救赎”观念。第二,儒教是秩序的理性的宗教。他看到,对中国的儒家士大夫而言,在政治上维护信仰比对民生的关怀更重要,…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宗教"与"宗教信仰自由"?前提是需要重新分析和审视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和道德伦理赋予"宗教"、"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西方历史与语境下的含义,并成为这一含义的理论基础。而在全球化时代,自由主义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解释不再无懈可击。本文意在区分我们所身处的时代与此前时代,自不同的维度理解既有概念,视"宗教信仰自由"为一个探寻的概念,丰富与发展"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以增强其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本报告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对我国当代宗教状况进行了描述。调查发现,我国只有10%的人自认为有宗教信仰。在这些人中,女性、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的被访者比例偏高;宗教信仰与收入之间不存在相关,但当人们的客观收入相当时,有宗教信仰的人对自身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更高,这意味着宗教信仰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现状的满足感。佛教仍然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6.75%的被访者自认为信仰佛教,几乎是其他所有宗教信徒总和的两倍;另外,相较于基督徒,佛教信仰者的年轻人和高学历者比例更高,而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更低。数据显示,1.9%的人信仰基督教,据此推算,我国大概有2600万左右的基督徒,从信徒规模来看,基督教已成为汉人地区第二大宗教;在局部地区基督徒的绝对数量已经超过佛教徒,所以我们判断基督教在我国已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男外,从信徒的组织化程度、信徒参与宗教活动的频率以及信徒对宗教信仰重要性的主观评价这三个指标来看,基督教甚至已经超过佛教。  相似文献   

16.
关于儒教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教定义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围绕儒、儒家(儒生)、儒学、儒教以及国家(宗法)制度之间关系而展开的。儒教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神灵崇拜的多元化与一体化、有序化;宗教活动与政治活动的密切关联;独特的兼容性和适应性使得它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处于国教的地位;出世与入世相统一,“内圣”与“外王”相表里。儒教历史作用和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其国教地位的逐步巩固而渐渐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如何分析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是哲学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对儒家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是演变为儒教(宗教)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任继愈同志在《论儒教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和《儒教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等文中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直接继承殷周奴隶制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发展而来的,本身就具有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18.
张佐 《中国宗教》2020,(2):38-39
一、和而不同是中国多元宗教和谐共生的基石早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就提出"和而不同"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多元宗教和谐共生的基石,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宗教宽容精神。中国自古便有尊重多元宗教信仰的理念与主张,孔子重视传统宗教的社会教化作用,对于政教关系则提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敬"就是对于各种宗教表达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远"就是政治意识形态不是某种宗教。  相似文献   

19.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所不可缺少的世界观基础。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的范围内选择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无神论的世界观,这是党员作为一个公民享有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对于人民群众,必须把宗教信仰和政治态度区分开来。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信仰问题决不是"私人的事情"。党员放弃辩证唯物主义而信仰宗教,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背离。不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才能正确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避免这样那样的偏离。  相似文献   

20.
近一个时期,“儒家与宗教”的关系特别是“儒家(或儒学、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又一次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02年2月 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重大课题组、新加坡东西方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召开“儒家与宗教”学术研讨会,海内外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孔子2000网站全文刊发了讨论的实况,引发各方面极大的兴趣和普遍的关注。这里刊发与此次研讨会相关的一组文字,以期引发进一步的讨论和争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