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C·H·库利和G·H·米德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开始采用了角色(rote)概念。以后这个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逐步流行起来。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把某一角色当做与某一社会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认为每一个社会角色都必顺有一套特定的社会行为准则.社会角色确定了社会对个人职能的计划和要求,揭示了每一个人在所在社会中的地位阳他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社会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以及在这种行为规范下所形成的善恶评价、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等。根据个体道德的形成过程,道德可划分为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三个层次。所谓道德素质,就是指创造个体在这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道德的作用在于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践活动,从而调整社会关系。在创造领域就表现为指导创造实践活动,纠正不利于创造的行为,从而协调  相似文献   

3.
社会角色和角色伦理具有社会治理的蕴涵和功能,角色伦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治理方式。它通过一套与角色身份和地位相契合的伦理行为模式,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为社会行为提供标准样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通过角色权责定位的方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循名责实的方式建构和谐社会秩序。角色伦理治理方式是社会治理方式的一种尝试和创新,具有普遍性、共识性、适然性和主体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4.
王雷 《天风》2019,(11)
<正>我们的行为不仅要合乎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还要合乎圣经教导和教会规章制度,并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应有的自律行文之始,我们有必要弄清"行为"和"行为规范"这两个概念,这是两个虽然相关却内涵不同的概念。"行为"是指人在思想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外部行动或活动。"行为规范"则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规则、准则的总称。人们既有各种不同的行为,为了使这些行为能和谐共存,并且产生  相似文献   

5.
个人奋斗作为个人中层目标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一种特定的、与情境目标有关的人格意向结构,是个体通常努力去做的事情,是个体通过其行为试图达到的目标。文章主要介绍个人奋斗的概念特征及其测量,论述其与幸福感、人格特质等的关系,并梳理国内外进行的相关研究,简要评述研究者在这些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相似文献   

6.
孙大强 《社会心理科学》2003,18(4):136-139,143
角色是指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所履行的行为规范。由于青年教师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以很容易引发角色冲突,导致压力,从而影响着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本文对其表现、产生的原因加以探讨并提出了尝试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9,(6):86-92
围绕身份或认同这一当代人必须处理的重大问题,以吉登斯、贝克、鲍曼为代表的当代学者探讨了社会结构变迁所带来的个体化及生平模式的转变。虽侧重点不一,但他们都同意现代性晚期个体稳定而连贯的角色和地位的瓦解。在第一现代性中,身份相对稳定,人们基于历史上既有的行为形式和解释模式来理解自己的经历,因此生平遵循一种可预测的标准模式。在第二现代性中,个人从既定的和集体的身份中解放出来,所有人都必须亲自制作、演示、拼凑自己的生平,这涉及个人的决策,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和责任。个体化所带来的是有限的自由,生平仍然受结构性力量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论角色道德     
所谓“角色道德”,就是承担社会角色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角色道德”以个人社会角色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凡实现社会角色所赋予的权利并履行社会角色所承担义务的行为,皆是道德行为。凡不实现社会角色所赋予的权利不履行社会角色所承担义务的行为,皆是不道德的行为。“角色道德”把实现社会角色权利、履行社会角色义务的差异,看做是道德水平的差异。角色道德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相似文献   

9.
沈杰  王詠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1018-1024
品牌社区是指一种特定的,不受地域限制的,基于某一品牌崇拜者之间结构化的社会关系而建立的社区。大量研究围绕社会认同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相关理论,试图揭示品牌社区的形成、发展及作用机制。现有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及其所感受到的主观行为规范等因素会影响个体的社区参与水平,而参与品牌社区有助于社区成员产生品牌认同,进而有效地维持并提高其品牌忠诚度。未来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尊、自我意识以及社会认同威胁等变量。此外,国内研究者还应当考虑到东西方文化差异,促进相关理论及概念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0.
从伦理学的视角考察社会角色,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伦理秩序、道德应当、角色责任等伦理意蕴.就角色理论和伦理学的逻辑延展而言,角色伦理是以社会学与伦理学的交叉为学理依据,以伦理学为视角,研究社会角色的权责关系、角色道德及其伦理行为模式的一种理论维度.就社会角色实践意义而言,它是与角色的身份地位相契合的权责伦理定位、道德规范和伦理行为模式.角色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吁求为角色伦理提供了实践基础,角色伦理为角色实践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理论支撑,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伦理生态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伦理着眼于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整个人类所具有的伦理意义, 以及一定个人、集团和国家开发、利用和消费自然资源行为所具有的伦理性质; 伦理生态则着重研究特定时期的道德伦理环境, 这种伦理环境的社会成因、结构特征和主体效应, 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生态的特点及其治理。  相似文献   

12.
文鹏  史硕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6):805-814
自从“安然”等一系列非伦理行为事件爆发后, 如何干预非伦理行为就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如何抑制单个个体的非伦理行为, 而对该行为可能产生的社会互动和蔓延机制缺乏系统探讨。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中, 采取实验、问卷调查、案例等多种方法, 对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及其机制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1)探讨个体初始化的非伦理行为是如何导致集体实施非伦理行为的, 重点研究个体社会地位和团队工作互依性的调节作用; (2)探讨集体非伦理行为对焦点个体的影响, 重点研究从众心理和道德同一性的中介机制, 以及集体主义导向和传统性的调节机制; (3)探讨上述两种非伦理行为社会影响的干预策略。本研究将深入研究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 丰富团队环境下行为伦理的研究成果, 从而为我国企业干预非伦理行为社会互动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归因是指个体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其关键成分是认知。所以我们也把归因看作是个体对其行为与原因之间建立逻辑联系的认知过程。归因理论的莫基人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958)首先提出了基本的归因模式。按照海德的归因模式,认为人们可能把行为的结果归于个人的原因或环境的原因,或者归于这两个原因。他所指的个人的原因是由“能力”和“努力”所构成的。其中“努力”又是由“意向”(个体想要做什么的质的成分)和“尽力去做”(个体作出多大努力的量的成分)所构成的。他所指的环境的原因是由“任务的难度”和“运气”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14.
价值导向、行为规范、社会调适、和谐互动构成角色伦理的调控功能体系.其中,价值导向功能具有全局性和方向性地位,是角色伦理调控角色实践的“指向标”;行为规范功能具有基础性地位,是角色伦理调控角色实践的“奠基石”;社会调适功能具有求适性和救济性价值,是角色伦理调控角色实践的“调节器”;和谐互动功能具有深度整合效应,是角色伦理调控角色实践的“减震阀”.角色伦理调控功能体系不断引导、规范和检验社会角色的实践活动,在角色社会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5.
马双  凌小蝶  李纯青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1):1920-1935
共享经济(个体供方对个体顾客的共享模式如小猪短租平台)中顾客公民行为的促进和不当行为的治理, 成为保证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然而, 现有顾客行为相关研究更多是在传统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探讨, 而涉及到共享经济背景下的研究难以体现共享经济的特色, 导致其未能很好地解决实践困境。上述顾客行为是在个人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的抉择, 即社会困境。社会困境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全面认识顾客公民行为和不当行为并有效解决困境问题。本研究拟基于社会困境理论, 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深入剖析共享经济中顾客公民行为和不当行为的概念、维度及其测量; (2) 揭示平台、供方和政府通过规则制定或社会影响策略来有效优化顾客行为的路径; (3) 阐明顾客公民和不当行为的差异性影响机制, 以及顾客社会价值导向和供方监督对顾客行为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拓展现有顾客公民和不当行为的研究, 为平台、供方和政府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自主作为社会的核心概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道德哲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领域,但自主概念本身纷繁复杂。考察特定身份的个体的自主性为寻找多义的自主概念背后的规范性要素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从生物性的角度考察个体自主概念,自主可以化约为"自我决定";从"人"的角度考虑将理性带入自主概念,自主可以化约为"理性自决";从"社会人"的角度考察,自主可以化约为"道德自主"。照顾他人的利益则是自主概念被赋予某种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力量的体现,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调和是通过自我完善和对他人的慈善这两种德行义务相结合得以实现的。"自决"、"理性"、"道德"是个体自主的三个规范性要素,而"善"必须是自主行为的出发点和目标,唯此,自主才有其应有的价值,即"善"是个体自主的价值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攻击行为一般模式述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范春林 《心理科学》2005,28(5):1182-1184
攻击行为一般模式从社会认知取向分析了特定情境下攻击行为的发生过程,即,人的因素和情境因素两个输入变量通过影响个体当时的内在状态和后继的评价与决策过程而产生攻击行为;同时,它还阐释了攻击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即,生物因素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结构中的情感要素,与攻击性相关的知识结构的发展、自动化和强化。对个体会产生长期的影响,从而改变个体的人格。该模式代表了攻击行为认知研究取向最新的理论进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个体”和“共同体”概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侯才 《哲学研究》2012,(1):3-11,127
个体与共同体的概念在马克思哲学和历史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格个体"(das persoenliche Individuum)与作为这种个体联合的"真正共同体"(wirkliche Gemeinschaft),构成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密不可分、互为前提的两端。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重建,集中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家关于自我控制的论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灵聪 《心理科学》2001,24(2):236-237
许多心理学家曾对自我控制提出过不同的见解,其中柯迫(Kopp)的观点是比较全面的。他认为:“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制止或引发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而中国是强调社会价值取向的,所以中  相似文献   

20.
个人奋斗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奋斗作为个人目标概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一种特定的、与情境目标有关的人格意向结构,指的是个体通过日常行为所努力达成的特性生活目标。根据目标理论的层次结构,个人奋斗及类似概念被统称为人格中的“中层”目标单元。文章选取Emmons的个人奋斗理论,从个人奋斗的基本概念及其测评开始,论述其与幸福感、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并简要评述了几种不同的个人目标理论,呈现了一种与传统特质理论不同的人格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