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毕生的思想与上帝/神性难解难分。在后期重要著作《哲学论稿》中,海德格尔形成了对其后期思想具有规定作用的“存在/存有历史”观,以及以“本有”(Ereignis)为核心词语的后哲学之思。而在“存在/存有历史”思想的最后一个“关节”即“最后的上帝”一节中,海德格尔形成了与“本有”相关的神性之思,后者不同于传统神学——我们愿意称之为后神学的神思。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之思或原事之思出发,开启了"黑色笔记本"所处的本质性哲学维度,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解读这些笔记的正当方式,帮助我们以合乎实事的态度进入海德格尔在其中所作的思想尝试。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多次指出,哲学诠释学与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笔者将尝试一种新的思路,即基于对存在历史之思的形态、方法和内容的基本把握,来明确后期海德格尔的探究方向和任务,分析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转向"问题和存在历史之思的论述,从而理解伽达默尔对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把握。这种把握最终表明,无论是在现象学方法的采纳上,还是在主题概念的借鉴上,哲学诠释学都在相当程度上因循了存在历史之思,而后者正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4.
一、“自在之物”与作为“存在问题”的引论如果说自然这个有待解码的“大文本”在康德那里是用数学、物理学语言写成的,那么在海德格尔那里就可以说是用诗(思)的语言写成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传统思维格格不入的。但是,一般说来,海德格尔的自然阐释理论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海德格尔自己把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解释视为“存在问题”的引论,而试图把康德建构的现代科学认识论世界还原到“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结构。众所周知,自康德划分“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原则区别以后,自在之物问题就是康德哲学中最费解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海德格尔研究中,人们通常把其艺术之思视作美学。但美学作为行至真理半途而无“命运”发问的理论思路,在其存在之思中是没有地位的,特别是注重体验的现代美学及其艺术在他看来更是无根之说。用美学去阐释他的艺术之思是隔靴搔痒,尤其对《艺术作品的本源》这样貌似美学的论著说来更是如此。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海德格尔认为艺术进入美学视野并成为体验的激发器,乃是现代的第三个根本现象。对他的这一断语,我们只有在其“返回”源头又带向前的林中路上筹划的存在之思的境域中,才能洞悉其意蕴——  相似文献   

6.
马迎辉 《哲学研究》2023,(4):81-90+127
拉康认定海德格尔对笛卡尔我思哲学的批评忽略了“故我思”中隐含的本己因果性,而此因果性就存在于“我在撒谎”“他不知道他已经死着”这些生存状态对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建构的建基之中,因为此在只有在想象性的误认中建构起他的身体性的在“此”存在时才能获得追问存在的能力,才能“以有死的方式”入世生存。尽管在思想“转向”时期,海德格尔已经在深度无聊中揭示了此-在与极端者的相关性,由此为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开拓出了新的空间,但在拉康看来,因为无视主体在欲望关联中的“缺乏存在”,海德格尔还是错失了主体生存的“先将来”维度对在世时间性的建构。通过对“让存在”之起源的追问,拉康最终从主体的生存维度将海德格尔的存有拓扑学——本有/它对三维时间的自行抑制着的传送,展示为了因掉落而不可见的客体小a对想象、象征、实在三界的生成。拉康创建的主体形而上学与海德格尔的超越的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错位的相合。  相似文献   

7.
邓晓芒先生的《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 (见《哲学研究》2 0 0 0年第 8期。以下简称“邓文” ;引文只注页码 )虽然对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思想作了一番阐释 ,但由于在一些重要关节上理解有误 ,却在肯定马克思之际 ,以前海德格尔的近代立场否定了海德格尔 ,甚至把他打发到前康德或复述黑格尔相关观念的境地 ,这就令人惊讶了。邓文要点有三 :(1 )批评海德格尔面对技术奴役人的现象 ,沉湎于思 ,“泰然任之”而不知何为。 (2 )批评海德格尔认为只要去蔽就可消除异化 ,其美学仍然拘囿于传统主客体对立模式 ,摒除了艺术作品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  相似文献   

8.
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楚简”自 1 998年公布以来 ,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特别关注 ,《郭店楚简》研究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显学。为了推动《郭店楚简》研究在西北地区的深入开展 ,2 0 0 0年 1月 1 5日 ,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召开了研究《郭店楚简》的学术座谈会 ,赵吉惠教授主持了会议 ,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政法学院、西安联合大学、西安社会科学院等单位 30余位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会上学者们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就墓葬和竹简的断代、《唐虞之道》的历史理念、“性自命出”与儒家人性论、“楚简”与子思之学等 ,进行了广泛、…  相似文献   

9.
张柯 《世界哲学》2017,(4):43-50
探讨"形式显示"的实质含义,可以使我们更透彻地观察"形式显示"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定位:形式显示指示着一条"存在与时间"之路。通过对实际位置的阐明,我们就能在前后向度上对既有主流观点进行修正:其一,"形式显示"之思并非仅仅发端于1919年讲座,其源头还要更早;其二,"形式显示"之思并不仅存于早期海氏思想,而且以不同形式贯彻于其后期思想。我们对海氏思想的整体理解由此得到了重要推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清理了海德格尔不同时期有关Aletheia[无蔽]的不同解释,认为Aletheia[无蔽]意义上的“二重性”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主导线索,也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现象学思想经验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希腊的“无蔽”经验的重思,海德格尔指向当下和未来,关注后哲学时代里普遍意义的差异化-境域化生成.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在他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相关迷思可能是20世纪最艰深的一种。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探讨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第一,海德格尔前期的世界和时间学说及其技术哲学含义;第二,围绕"实验"(experientia)概念探讨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起源的观点,落实于形式科学与实验的关系问题;第三,围绕"集置"(Gestell)概念讨论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基本看法;第四,围绕"泰然任之"(Gelassenheit)概念讨论在海德格尔那里启示出来的关于现代技术的思想姿态。本文的主要意图还不在于讨论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本身,而毋宁说在于,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和技术之思出发,反驳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阐发一种所谓的"技术命运论"。  相似文献   

12.
书讯     
《儒学与儒学史新论》 ,郭齐勇著 ,2 90千字 ,台湾学生书局 ,2 0 0 2年 1 0月第 1版。本书是著者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共分“楚地简帛研究”、“中华人文重探”、“当代学术发微”等几部分。作者对新出土的郭店楚简中的儒家简特别对其中的心术观、身心观、心性论、思孟五行学说及其圣智观 ,作了深入细致的哲学阐释 ,论证《五行》经说是孟子道德形上学的先导 ,又对中国古典的经学诠释学传统及其特点作了探索。作者对宋代朱熹与明末王夫之的心性情才论作了比较 ,肯定二人在《四书》诠释上的基本一致性 ,认为王夫之在对”情”的防范上比…  相似文献   

13.
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史以"特性之载体"、"感官上被给予的多样性之统一体"、"质料与形式的统一"等方式对物的多种诠释都是关于物的表象之思,并不是对物的本真理解,达不到对物的真正认识。物之为物不能以对象性的方式去对待,物之物性是不同于对象之为对象性的一种性质,思物之物性不能采用思物之为对象的表象式的思物方式。海德格尔在重新剖析人、世界、物的生存论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生存论地把握物的切近之思的思想模式,揭明物乃是此在切近地把捉对象世界过程中发生的,是被世界带到显示状态的一种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依据自己的存在之思,对马克思思想进行了存在历史定位,断言马克思达到了遗忘存在的虚无主义极致。这一定位的核心在于他对马克思的人的概念以及劳动或生产概念的独到分析。海氏的分析既不无启示,又令人费解。他一方面敞开了马克思"人的自身生产"观念同近代"我思"原则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却把马克思的劳动或生产概念径直指认为"反思"或思想。存在之思在承认马克思颠倒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同时,对劳动或生产的物质性似有一笔抹杀之嫌。  相似文献   

15.
论海德格尔思想主导词Ereign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德格尔思想及其主导词Ereignis中存在着一个“显现、看、知”三者共属一体的基本结构,其中“看”居于关联“显现”与“知”的核心位置。这种结构既是由他的“实际生活经验”的“显示形式”的现象学方法决定的,也源于他对希腊人之存在经验的洞察: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开端处,存在以一种存在与存在者相区分的二重性的方式运作着。因而,在阐释Ereignis时,海德格尔几乎处处都在强调这个词中固有的“看”的因素。但这里的“看”应做广义的解释,它可以对应贯穿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的一个重要词语Vernehmen(有“审听”、“颖悟”、“觉知”等多种译法),意为“对存在的领会”。这种意义上的“看”标志着Ereignis中与“存在”互相“共属”的“人”的一维,它既关涉作为Ereignen的“成”(或“有”、“在”)之“如何”,也划定了“成”(或“有”、“在”)的界限。关注“如何”是现象学的重要特征,强调“界限”则是海德格尔现象学的重要特征——有限性思想。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Er—eignis才配称作作为现象学家的海德格尔的思想主导词。基于此,笔者建议将Ereignis译为“会成”或“自会成”,这里的“会”既是“看”又是“领会”。  相似文献   

16.
按照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科学变革”问题应该在“存在论差异”与“存在史”的双重视域中被考察,而此路径的研究并没有在当代研究者中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存在之历史上融贯地理解科学变革复杂的层次结构和多种原因,必须把握的关键点是:“数学的东西”在近代以来的凸显与作为“我思”的表象性知识和权力意志的扩张具有内在一致性。今天,技术之“集置”本质统治着我们的时代并使得技术成为“倒逼”科学的新动力,它们作为“摆置”事物的方式实际上与权力意志、谋制等事态共寓一体,共同使得科学变革、科学创造隶属于此-在的有限性和“存在之真理”的不同展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存在”这一概念极易误导人们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立足于从“存在”到“意义”的现象学还原,我们有理由认为,当海德格尔谈论存在时,他谈的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意义.这一解释可以在早期海德格尔关于事实状态(Faktizit~it)和后期海德格尔关于Ereignis的论述中得到印证和理解.事实状态和Ereignis说的是一回事:保持意义-给予过程的敞开.鉴于“存在”在海德格尔研究文献中的长期使用,本文将首先澄清海德格尔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存在”一词,并根据这一澄清重新解释世界、真、Ereignis、事实状态等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副标题中的“再解读”三字,表示我对海德格尔解读阿那克西曼德箴言的一种反思和“视野融合”,并没有否定海德格尔的解读的意思,而是试图从中阐发出一种隐藏的含义。当然,这种含义也许是海德格尔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但它有可能暴露出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深刻矛盾的根源。一海德格尔在《阿那克西曼德的箴言》一文中,阐述了他对存在的一种“末世论”(Eschatologie)的理解:存在者之存在把自身聚集(λεγεσθαι,λογοs)到其命运的终结之中。迄今的存在本质沉沦于它的尚被遮蔽着的真理中。存在之历史把自身聚集到这种分离之中。在这种分离…  相似文献   

19.
建筑问题是海德格尔最为关注的现实世界问题之一,而对此问题之解读成为展开海德格尔中晚期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本文通过对建筑与安居,建筑与空间,建筑与天、地、神、人三个主题的阐释来展开海德格尔对建筑本质的理解,表现了海德格尔对现代人居住生存境域的关注,体现了建筑就是“让安居”的思想内涵,并给予处于工业与绩效社会中的我们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真正的哲学之思永远不会指向或屈从于某种既定的目标,而总是处于不断超越给定性的开放性的路途之中。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而进到存在之思的路途正是这种思之本质的体现。它一方面表现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把握和进入,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现象学的批判与超越;海德格尔与现象学之间有着一种复杂的关系。现象学对海德格尔具有某种决定性的影响,而海德格尔对现象学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学不是科学,它不必硬让自己去承担那些与专门科学有关的主题。现象学是一种本源科学,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