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安国 《学海》2001,4(1):83-86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企图一统天下的以同一性消解差异性的过程。因此 ,全球化实质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以经济全球化为表征的、以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各个方面的全球化全面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的深层矛盾在全球的全面展开和激化 ,最终会导致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崩溃 ,社会主义必将取而代之。这一规律是无法抗拒的、必然的 ,无论资产阶级如何规避 ,也无法逃脱在达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颠峰”的同时 ,坠入自己选择的“深渊”中。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扩张过程中 ,必然会侵犯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2.
以伍德、哈维、福斯特、奈格里和哈特等为代表的西方左翼学者继承列宁的经典帝国主义理论,从本质、逻辑、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新帝国主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认为当代全球化的本质是新自由主义、垄断资本的全球化,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的全球化。新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剥夺性的积累,这也是新帝国主义之“新”和“病”的重要体现。旧帝国主义在进行侵略战争和殖民掠夺的时候,一般采取军事、政治等强制手段。相比之下,新帝国主义则更加侧重于运用经济强制进行全球的资本扩张,其目的是实现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西方左翼学者对新帝国主义加剧生态危机、金融危机的行径进行了批判,也对新帝国主义谋求世界霸权及其内在矛盾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以批判的视角研究新帝国主义,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两个必然论断”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全球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当属马克思。他在150年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形成世界市场等思想。但真正在现代意义上提出并全面论述全球化思想,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最早提出全球化理论的是“依附理论”学派。埃及人萨米尔·阿明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他最早建构了世界资本积累和发展模式。他认为,资本积累是通过全球分工发生的;在分工中,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各个阶层的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不等价交换和剥削;但边缘国家有可能摆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自己的社会组织并形…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它不仅是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过程,而且是文化活动全球化的过程。他们说:“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必然带来“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郁建兴  徐越倩 《现代哲学》2005,(4):35-42,27
民族国家的架构尽管日益式微,但它在组织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和正在形成的全球公民社会中仍然占有首要地位。民族国家不是在消亡,而是正在被重新想象、重新设计、重新调整方向以回应一系列挑战。相应地,对国家的研究在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资本、全球公民社会、全球治理与民族国家的关系研究构成了国家理论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6.
面对发生深刻变化的全球资本主义环境,围绕全球化的实质及进程、全球化的特征、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等问题,欧美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阐释,形成了具有不同理论旨趣的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过程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迄今为止的全球化过程是资本主义利用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己发展的过程,此过程的社会实质在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伦理全球化。然而,诸如反全球化浪潮之美的国际现象和国际事件表明,原来作为全球化之推动力量的资本主义,如今正在走向其反面,愈来愈成为全球化的阻碍力量了;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更其表明资本主义再也不能按其固有的方式存在和发展了。因此,客观上要求变革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伦理——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理性、人理性和科学理性。适应解决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需要,一种新伦理——生态伦理正在形成之中,它有望最终演变为取代传统资本主义伦理的全球伦理。  相似文献   

8.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与效率是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二者的结合机制反映了不同社会的发展特征及其基本价值取向。资本主义以资本增值为根本逻辑,坚持以物(资本)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念,形成了公平与效率的尖锐对立;社会主义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念,能在社会发展中历史地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结合。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不断进行调整,这既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观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进行的变革,更折射和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9.
批判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经典命题。资本主义的繁荣以及在经历危机之后继续幸存,是其内在的"抽离"机制在起作用。资本主义积累的秘密在于"剥削",其历史前提是依靠"剥夺"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包括城市资本对农业生产的剥夺以及全球资本和世界市场对奴隶和移民劳工的剥夺。资本积累从生成到存在之后并没有走向终结,而是在"驱离"机制的作用下,把过剩人口驱逐到资本主义生产之外的边缘空间。只关注抽离的某一种形式无法真正解放那些被抽离所宰制的人,只有建立跨越边界的联盟,通过废除产生剥削、剥夺和驱离共生关系的资本主义矩阵才能彻底根除这种"抽离"。  相似文献   

10.
张建英 《学海》2001,(1):140-141
关于资本 ,马克思曾指出 ,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 ,这就是增殖自身 ,资本增殖自身的本性促使它必然要进行无限的扩张。在国内 ,它要侵入一切经济领域 ,把更多的雇佣工人置于其剥削之下 ;在国外 ,它要侵入世界各国与地区 ,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置于其国际统治之下。因此 ,伴随着生产国际化的高度发展 ,资本国际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成为帝国主义时代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资本国际化使金融资本的势力范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 ,成为剥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人民特别是落后国家人民 ,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工具 ,因此 ,列宁指出 ,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压迫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经济批判的哲学境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卜祥记 《哲学动态》2006,1(5):28-33
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经济批判和哲学批判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的哲学批判确立了“感性活动论”,奠定了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革命性变革,构成马克思经济批判的理论基点。马克思的经济批判是其哲学批判所形成的感性活动论原则的展开,也是对哲学批判的丰富和发展。正是作为经济批判理论基点的哲学批判,使得马克思的经济研究成果超越了同时代人的理论高度。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原则”在广泛的领域和多样的形式上实现全球性扩张,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理论界大多以“资本逻辑”或“资本原则”作为…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把握时代变化的脉络从而保持对环境性质的清醒认识 ,还是批判地推动社会向更为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在任何一个角度上 ,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当代变化都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随着 2 0世纪 80~ 90年代新的全球化趋势的出现 ,西方左派学者认为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即全球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一背景下 ,一种可以称之为“全球资本主义分析”的左派理论思潮逐步凸现 ,它的核心是从资本主义的内在变化来分析和批判当代全球的权力关系 ,也因此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影响实质。就我国而言 ,随着“入世”和进…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一世纪进入新千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扩大发展,全球信息革命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中国申请加入世贸,经济活动按“国际惯例”办事,都已为人们所理解。但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是否存在决定意识,随着世界市场的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形成共同的时代精神?看来这不能用简单的逻辑推理。由于世界上各民主国家都要走向现代化,这是精神文化的时代性;但是人们深层的思想意识,如人生观、价值观以至伦理道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现实状态和发展趋势的研究表明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命运如影随形 ,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今天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即“新全球化时代”。它既使资本主义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的生存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又使资本主义文明矛盾逐步深化 ;既引起文明发展规律的重大变化 ,又为新的文明转型开辟广阔道路。1 .文明生存空间的极大拓展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功绩 ,就是使资本主义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的生存空间得到极大拓展。资本主义文明与以往文明迥然不同 ,它第一次彻底突破了民族…  相似文献   

15.
梁玉成  贾梦真 《学海》2023,(5):118-131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革命加速发展,国际力量深刻调整,为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因此,梳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之间的区别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认为中西方现代化道路差异的核心在于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主义之争。美国视市场经济为价值理性,发展到以新自由主义为意识形态的金融资本主义阶段;中国坚持发展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市场经济视为工具理性,妥善处理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本文通过中国和西方社会结构对比和历史对比,将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主义作为理想类型,用以分析中美社会。置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中国社会学需要回应中国社会的真问题,具备时代性和国际视野。最后,本文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值得关注的社会学议题。  相似文献   

16.
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手工工场阶段)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经济政策。重商主义起源于英国,主要流行于16—17世纪的西欧。它适应创造资本关系时期社会发展的需  相似文献   

17.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导向了人的抽象化、片面化发展,以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蕴含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为这一理论构想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性。就物质基础而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蕴着剥削与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社会的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解放生产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实性。就人与资本的关系而言,资本主义创造了资本凌驾于人之上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逻辑对人的异化和宰制,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展现了重新颠倒人与资本关系的现实性。就交往形式而言,资本主义使国家成为虚幻的共同体,并造成了不平等的世界秩序,社会主义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探寻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普遍交往之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新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交往形式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在恩格斯晚期作品中,关于资本主义的分析重心是资本主义经济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发展进程存在根本性矛盾。一方面,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高效国家行政机制逐步完善,在削弱封建贵族特权的同时,促进了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的迫切需求成为欧洲殖民扩张的驱动力。恩格斯和马克思都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迟早会触及自身不可逾越的边界,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恩格斯预言,西方国家在此情形下会承担起经济操控的职能,即作为“资本主义机器”施行国家职能。因此,不断升级的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终将集中爆发,恩格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25年便预言了战争的到来。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之后,资本主义发展有所复苏,但其发展态势却在近几十年中愈发颓败。恩格斯关于西方国家将由于系统性危机成为“资本主义机器”施行国家职能的预言,完全契合当下形势。同样,恩格斯关于脱缰的军事冲突升级的警示,也极具当下意义。北约组织(NATO)的再定义,即从原来的“北大西洋防御共同体”到当下的“全球性干预力量”,正是西方资本主义试图以军事力量维系摇摇欲坠的全球霸权的尝试。这种尝试不仅注定失败...  相似文献   

19.
鉴磊 《美与时代》2014,(10):34-34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以及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极大的促进了新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并使得各种形态的资本运作在全球范围迅速展开,经济全球化的资本形态由此产生。西学东渐局面的产生到经济全球化的席卷再到“地球村”的经济生活现状,城市景观创意设计面临着多面选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景观创意设计领域普遍存在着理论研究滞后性、创意实践缺乏创新性及唯一性等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全球政治伦理是人们在全球化时代的一般性政治价值规范和约束规则,它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经济增长逻辑在全球扩张的影响而面临多重困境。"一带一路"是中国改革开放在当代的深化发展,其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蕴含着平等、公正等政治伦理内涵,顺应了当代全球政治伦理变革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对中外政治伦理的反思、扬弃与发展,是中国为全球政治伦理变革贡献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