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妇与与宗教     
《创世纪》说,上帝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条肋骨造了夏娃.“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说,恐怕便由此而来.然而这里有一个误解.因为“亚当”的意思就是“人”,所以应该说,“人的一半是女人”.而且,按英文俗语,better half即“妻子”或“女人”之意,妇女还是人类中“较好的那一半”呢!如果说宗教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它同人类中“较好的一半”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伦理学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伦理学是对环境伦理学批判继承的产物。它在继承环境伦理学既把人与人的关系又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伦理学的视野、强调尊重大自然这个生态系统的客观价值的同时,着力克服环境伦理学所蕴涵的人类无所作为的思想。我们要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只有在认识改造世界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及自身的基本手段等思想为指导,研究如何从伦理学的角度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构建可持续发展伦理学的奠基性工作。一人的价值与…  相似文献   

3.
在儒家学说中,“诚”并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诚”也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儒学认为人可以同天,“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这也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人能通过倾听自然的言说而得到一点局部真理,但永远不可能把握绝对真理,即大自然的全部奥秘。只有作为绝对主体的大自然才掌握着绝对真理。这种绝对真理是人类的信仰对象,而不是人类的认知对象。现代性的一个愚蠢错误是把这种绝对真理当作人类的认知对象。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存在或存在者的本真显现,则真并不仅是命题的属性,也是事物的属性,真理(truth)与真实性(reality)、真(true)与真实(real)密不可分。诚正体现着二者的统一。现代人将道德与自然知识截然分开,失去了诚,扭曲了德。真理论须有个伦理维度才能避免极端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4.
一、作为一种文化体存在的人类社会人类是在对身外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双重改造中成长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这一结果不仅使人同自然界相区别,而且使人的社会性本质得到实现。历史本身就是“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正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联结,个人成为“社会存在物”,“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  相似文献   

5.
生态权力观和生态利益观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自然界的生态权力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并非自发地实现的。人类也同其它生物一样,以地理位置的不断扩张和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源为其生存的特征。但人类也逃不过“整体支配并决定部分”的自然选择,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把人为破坏自然生态而遭到自然报复的现象,称为自然界的生态权力(Nature's Ecological Power)。正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这种力量,才激发人类不得不考虑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没  相似文献   

6.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性生态危机已使人类自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在中国先秦道家思想中 ,老子以独特的视角思考“天人”关系 ,提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意义的思想 ,是人们思考和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看起来,人类的力量是世界上一种极其自相矛盾的现象,因为没有它人就不存在,但是有了它,甚至人的存在也变得不肯定了。因此,它是对立双方的一种非同寻常的统一体,或者象马克思所说,是“某些不可能之物的统一体”。“我不能没有你,但我也不能同你生活在一起”,这句古老的拉丁谚语可能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与人类的力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浅议道教养生及对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源起于春秋战国时代,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以后,道教的养生术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和发展。道教养生术同中华民族传统的医药卫生科学,有着一定的联系和传承关系。随着历史的前进与进步,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道教养生术,在人类社会中正日益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道教养生目标的实质道教认为,生活在宇宙大自然中的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衡斗争中,是强者,是可以长寿的,是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老子《道德经》中说:“死而不亡者寿”、“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等论述都是这个意思。道教的先辈们也不乏通过养生而长寿的人。道教的…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自然界内部的协调;(2)人类自身的协凋;(3)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在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时候,关键在于人类的主观  相似文献   

10.
遵循大自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康芒纳(Barry Commoner)的看法,“大自然最有智慧”是生态学的第三条定律,他的这一观点的份量因与其它两条定律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加强;这两条定律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除了再循环,无物消亡。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定律却是规范性的,它意味着,人们在评价大自然时应遵循(follow)大自然。遵循大自然常被认为是出于审慎的考虑,但是,大自然的价值或许也决定了人对大自然的义务。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是大自然塑造了我们的性格。爱默生曾写道:“正确就是与人类心灵所知的自然律协调一致。” 但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密尔(J.S.Mill)声称,“同自然协调与正确和错误风马牛不相及。”詹姆斯(W.James)号召我们抵抗非道德的大自然,并称这是一场“道德战争”: 可见的大自然完全是可塑的和冷漠的,——它是一个道德的多元宇宙,…但不是一个道德的宇宙。对这样一个妓女(指大自然—译者),我们无须忠诚,我们与作为整体的她之间不可能建立一种融洽的道德关系;我们在与她的某些部分打交道时完全是自由的,可以服从,也可以毁灭它们;我们也无须遵循任何道德律,只是由于她的某些特殊性能有助于我们实现,自己的私人目的,我们在与她打交道时才需要一点谨慎。  相似文献   

11.
1 中医整体观的特色中医整体观是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 ,藏象经络气化学说将大自然运动规律与人的相互联系 ,以高度的科学抽象类比方式 ,精辟地论述论证了人的生命运动变化规律及顺应其规律———养生和战胜疾病的方式方法和法则。整体观念是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的组成部分。中医整体观是辩证唯物论具体与自然科学的应用范例。《内经》以“其言有证 ,验之事不忒” ,“至道至宗 ,奉生之始” ,证明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和理论指导下的医疗实践活动。现代医学以高科技实验性直观性向着分子生物学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直观的认识人类自身的形态…  相似文献   

12.
人类认识史表明,由于人的生存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们最初着力认识的是自然界,后来才逐渐转向对自身的认识,因而尽管人们一直在进行认识活动,但对自身认识能力的自觉和思考却只有在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有可能。在中国哲学史上,人们的认识发展到春秋末期,在孔子那里才出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命题以及“生而知  相似文献   

13.
罗尔斯顿在持"大自然不是文化"的观点下,构建了他的客观自然价值论,目的是要确证人类承负环境义务的坚实根据。他的理论有不少的创新,然而他的人类承负环境义务根据论并不充分。因为其中存在如下问题:(1)仅从自然价值论中难以成功推导出人类的环境义务;因为(2)不能避开文化概念直接从自然界本身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据;尽管(3)他提出了自然价值论,但没有区分和说明人的内在价值与自然的内在价值之间关系的性质;(4)从"资源性"工具价值角度批判人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但没揭示人与自然的这种资源性关系的本质;最终(5)人们并不因为他所提出的人类承负环境义务的根据论而深爱自然。  相似文献   

14.
樊浩 《哲学动态》2023,(2):13-22+127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根本上是文明观的冲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宣示人类世界从诸文化实体的关系、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身的关系全景式地进入“非常时代”,遭遇“非常风险”,期待“非常伦理”。“非常伦理”有“非常伦理智慧”“非常伦理形态”“非常伦理觉悟”三个层次。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个体生命发育史表明,伦理是人类文明的原色和理想,但在现代性文明中已然迷失。面对“非常时代”关乎“种族的绵亘”的“非常”挑战,亟待推进“非常伦理觉悟”,进行文明观的伦理革命,其要义是使人类和人类文明学会“为伦理思考所支配”,实现伦理文明观的回归与重建。伦理文明观是文明内部诸要素关系的价值生态的文明观,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国家与国家关系以及诸文化实体关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观。伦理文明观的“非常伦理觉悟”,具有“最后觉悟”的文明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一时期笃信“敬畏大自然”的一派人士和认为“无须敬畏大自然”的一派人士互相争执,并各自打出了旗号。前者是“热爱大自然派”,代表人物有唐锡阳先生;后者是“以人为本派”,代表人物有何祚庥先生。他们互相争论,言辞很激烈,并都在有意无意地指责对方是“伪科学”,而自己是代表真正的科学。由于双方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师,叫人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作为一个热爱科学的人,我向两位大师提一下建议:在争论前是不是先弄清概念更有意义一些?就拿“人类需要敬畏大自然”这句话举例来说吧,同意它的人和反对它的人真的就它所引用的概念达成一致了吗?“…  相似文献   

16.
费嘉昱 《美与时代》2023,(12):14-16
建筑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在满足功能性的基础上,人类需要“表达生活情境”的象征性艺术作品,以从中获得意义。人类建筑空间精神气质的传达可以增强人对所处环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其明白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感悟自身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而获得意义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确认自身的存在是具有意义的,否则会让人产生无力感。从建筑空间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构成“住所”的基础,因此一个建筑空间的精神气质传达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7.
安希孟 《学海》2004,(4):56-63
按康德的历史哲学 ,“自然的目的”乃是上帝。人类历史领域是有别于自然规律的自由王国 ,其特征是世界性、前瞻性和开放性。大自然 (上帝 )的目的是人类历史。因此 ,历史哲学断不是如同中国文化那样停留在自然状态 ,而是进入历史和自由的视野。自由的历史领域以人为本 ,而在必然的自然领域 ,人却是手段。康德的“大自然”即“天意”完全不是客观自然界。本文根据康德的哲学 ,把自然和历史 ,民族和世界 ,既往和未来 ,封闭和开放 ,必然和自由看作两个分离的领域 ;认为自然界没有历史和自由 ,历史中也没有必然。历史同自然脱离 ,形成逐渐向上却充满艰辛的道路。根据康德 ,民族的概念从属于自然 ,而不是从属于历史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自然的 ;越是历史的 ,就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8.
自我与他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语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伦理性品德”是与人的精神素质相关的品德。在各种品德之中,伦理上优秀、并与城邦生活相关而又最具概括性的品德,可以说就是“正义”和“友爱”。 完全的正义仍然需要友爱,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全的友爱索性是不需要正义的。所以说,从伦理学的原型上来看,可以认为友爱是最基本的品德。“对一个善的人来说,和朋友的关系就等于和自身的关系。因为友人就是另一个自我”(《尼各马科伦理学》1170b5-7)。这种友爱方式,也就是说自我与他人为同等主体的关系方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应当置之于城邦生活的最基础部位的。这是“与他人同生者”的最基本的伦理性品德。  相似文献   

19.
温柔     
张远来 《天风》2001,(4):36-37
温柔是神赋予人性中美丽的品德。世界之所以有那么多纷争,正是因为它失去了它本该有的温柔。在伊甸园中“羊羔与狮子同卧,老鹰与小鸡为伴”,大自然在那种万物为一的和谐中享受着“温柔”的甘甜,可以说“温柔”是伊甸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环境伦理及其生态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进步,近代工业迅速发展。在我们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态危机正一步一步地向人类逼近。面对由于人类行为而造成的生态破坏,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并且开始思考这种破坏行为背后更深层的思想根源。作为西方文明重要思想源头和精神基础之一的基督教曾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对大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倾向,一度曾为近代和现代西方文明对大自然的掠夺提供了伦理支持。虽然早在古希腊就有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样的早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但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完整表述和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