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全球化影响着当代社会,它重新描画了全球经济空间以及权力的结构。图像和消费品的流通不受距离和各种边界的限制,经由这种流通,全球化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化流动及其在地方层面产生的影响很自然地吸引了人类学家的关注。他们不仅研究文化流动的性质,而且研究各个社会适应或者抵制它的方式,如挪用或拒斥。人类学反对任何形式的本质主义,思考归于多元文化主义和文化多样性范畴的复杂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影响人类社会基本性质的两大变化,一是资本经济全球化,二是社会信息化。正是因为这两大变化,从宏观上,引起了整个社会组织结构、人类社会生产、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从微观上,几乎人类的每一分子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影响,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及质量,而且必须去面对它、适应它。为积极应对这两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张政文 《世界哲学》2005,(1):107-111
全球化既是当代世界最具时代性的特质,又表征着欧洲传统文化价值和追求.在希腊人的心中,希腊的就应该是世界的.基督教文化的世界主义既表现为它是一种以福音学说为核心的普世哲学,又是15世纪前欧洲民族国家出现之前,欧洲人最根本的自我认同感和最基本的生活存在方式.在欧洲传统的世界主义文化演进为当代全球化理论的历史过程中,康德是第一位对如何实现世界一体化问题做出理性回答的人.欧洲世界主义传统更多的基于贸易交换,康德世界公民理论更多的依赖于社会意识形态,而当代全球化的世界主义意向却生成于当代人对意义交换的理解之中.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与文化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隽鸿飞  郭艳君 《学海》2001,(4):123-126
一“全球化”这一概念所指涉的是全球各地域不同的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依赖的态势。人们在谈论全球化的过程中 ,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在人类文明产生之时 ,不同的人类共同体是散居于世界的各个地区。而且由于生产的落后和地理的隔绝 ,不同的人类的共同体的生活基本上是封闭的 ,交往仅限于相临的共同体之间 ,而且其目的往往是为了争夺生存的空间。因此 ,马克思称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初期最主要的交往方式。但随着生产的发展 ,人类交往的范围逐渐扩大 ,交往的方式亦发生了变化 ,战争逐渐让位于剩余产品的交换。这种变化是具有决…  相似文献   

5.
微时代的来临为亚文化的生产设立了时代的坐标,而亚文化的生产既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精神生产,也是对特定群体的社会交往及日常生活方式的形塑。这不仅体现为文化是个体间信息交换的先在性"符号自觉",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进行一种场景构拟;它同时也是一种"自足"的空间构形,为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功能性的场域。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迥异的文化形态,它彰显着一种共时性的"参照意义"和历时性的"绝对意义"。对于亚文化的剖析和批判,同样应该遵循着"价值"与"意义"、"价值"与"事实"的二分。一种文化,亦或是一个时代的来临,都必然伴随着一种随关系而改变所产生的对立面。在此,价值本身也就成为一个值得商榷的悖论体。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6,(6):12-17
社会治理在本质上是行政组织与其他行动主体在信息沟通、交换的基础上达成集体行动的过程。传统的治理模式下,行政组织依靠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和控制维持着社会运行。然而信息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信息的传统运行渠道和方向,封闭-控制的治理模式已经凸显不适,我们亟需通过增强治理体系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以适应治理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本文从"信息空间"(I-space)的角度,将治理模式进行类型化分析,力图在信息思维的全新范式下需求治理路径变革。"信息空间"是英国学者Max H.Boisot提出的用于研究信息生产和信息交换的动态理论,通过分析和考察信息空间中数据流动的动力机制,我们能有有效解释法规制度的形成与治理模式的演变,从而为信息社会的治理变革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7.
哈维、索亚等人认为马克思没有重视地理和空间的问题,提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以补充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因为当代社会中的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迅猛,导致空间和地理问题突出,空间生产成为重要的社会实践。但空间的生产与资本和市场主导的生产是一致的,空间的独立性很有限,更多遵循的是资本生产的逻辑而不是空间的逻辑。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空间在社会历史理论中的重要性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1全球化使公共卫生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的跨国快速流动使世界人口相互依赖。全球化意味着国家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联系日趋紧密。它不仅仅是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在广度上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在强度上的加深,从而使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不断提高。全球化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公共卫生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进展,促使人类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城市作为载体无论从其空间形态还是视觉表象都映射出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急速的城市化发展造成了城市形态的变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这些变异的城市空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扮演着矛盾又尴尬的角色。然而,根据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三位一体"的理论,一个物理空间的变化是空间的实践者与其环境相互影响制约而成。城乡结合部的特殊空间形态在于它没有一个规划者,而是完全由实践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而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0.
正一、微美学的新时代"网络架构了我们社会的新型社会形态学,网络逻辑的传播根本上改变了生产过程、体验、权利和文化的运作与结果。"[1]——曼纽尔·凯斯泰尔斯全球化时代是以信息、资本、市场为基本前提,高速的全球化巨变不断完成着变异和繁殖,形成全新的生产系统。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微时代改变了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基本形态,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并引发了"微时代的美  相似文献   

11.
美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在其《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一书中指出:文化互动成为当今世界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崭新的全球文化、经济应被视为一种复杂的、相互交叠的、散裂的秩序。阿帕杜莱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来探索这些散裂,从全球文化流动的五个维度——族群景观(ethnoscapes)、媒体景观(mediascapes)、技术景观(technoscapes)、金融景观(financescapes)和意识形态景观(ideoscapes)入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这五个维度构成了其所谓的"想象世界"的基石。全球文化流动发生的条件,即全球文化流动发生在族群景观、技术景观、媒体景观以及意识形态景观之间日益扩大的散裂中,同时也通过这些散裂而进行。  相似文献   

12.
空间生产既体现为显性的资本逻辑,同时又暗含着隐性的权力逻辑,二者相互支持和巩固。因而,对空间生产双重逻辑的分析,有助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权力的批判。同时,空间生产的双重逻辑还彰显了空间生产的动态和静态过程,表现为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和权力等级关系的再生产,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空间生产所实现的资本流动之外,还实现对相对静止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配置。而生命政治理论通过对共同性的塑造而实现的批判,特别是对都市的分析,为我们走向共享空间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L.兰格曼论1968年运动的数万字长文的导言和结论两部分。作者在概括西方新社会运动40年的发展,全面考察1968年运动的起源、后果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观点:1.1968年运动是政治上进步的变革运动,继承了启蒙的民主化事业,是未来世界政治变化的先兆;2.1968年运动是关于包容和承认的文化变化的里程碑,标志着社会运动目标从利益到文化、身份和生活方式的转折;3.1968年运动不是对社会的根本改造,其主要成就是形成了构成运动本质的身份认同、共同体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1、基本概念问题的提起所谓文明(化):(1)从广义上说指的是人类发展的更高级阶段(取代野蛮阶段);(2)从较为狭义上说指的是人和国家的某种稳定的社会文化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即使在内在变化和外在影响下也能在很长的历史时间段里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完整性。“文明”一词被广泛地用来指称:第一,现代世界中存在着的那些文明的结构和机制多样性的统一体[与“世界共同体(coo6。。ec,。)”是一个意思];第二,居住在我们地球上的并组成为世界社会群体(co。yM)矛盾统一体的诸区域性“世界”的多样性。正是诸种文明之间在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5.
杨泽波 《周易研究》2023,(1):16-22+73
儒家生生伦理学以“生生”为核心,理由有三:一是它对道德本体进行了新的诠释,将时间和空间因素加入其中,打破了道德本体一成不变的传统观点,此为“道德本体之生生”。二是它以三分法为基础,将通常所说的道德本体析分为仁性和智性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互动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始终在路上,此为“道德过程之生生”。三是它重新考察了天人关系,不再以天讲人,而是以人讲天,不再讲天给人以道德,而是讲人给天以道德,天与人的交互关系有了全新的面貌,此为“天人关系之生生”。这些变化意义深远,预示着儒学思想范式很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受到重视。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社会空间是指人们的活动创造的生活和生产空间,这些空间与一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城市社会空间外延很丰富,有城市的各种生活和生产的设施和建筑,其中有公共的、也有私人的。城市社会空间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空间中居住隔离、公共场所拥挤、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形成了不同社会阶层、阶级、人群之间在空间上的矛盾、对立甚至冲突。这些问  相似文献   

17.
阴阳:中国传统的思维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以易经邮世界观与方法论》和以易经则儒、道两系的影响广文中(分别载于《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夏之卷和1995年秋之卷),已论述了“阴阳”观念在偶经冷的产生,及其对儒、道两系的直接影响。其实,“‘阴阳”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说到底,它曾经以一种更加潜在、更加抽象、同时也更加隐蔽的方式铸造着整个民族的“思维结构”,从而制约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作为一种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思维结构”同“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一样,也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东欧和俄罗斯的后共产主义城市的研究,不仅仅为社会科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和提供了近缘的异国情调的诱惑.它们也是观察联结城市物质性(有建筑物的空间的扩展,不同的建筑形式,基础结构与服务设施的分布类型)与社会结构(管理方式、经济举措、社会交往表达)的各种复杂关系的卓越观察所.在俄罗斯是3/4个世纪,而在东欧国家则是50年间,具有许多个世纪悠久历史的一些城市两度改变体制:从自由工业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计划经济,从干预主义的自给自足经济走向全球化的市场.这些城市仿佛为了揭穿诗人(波特莱尔)的呓语,其改变的速率并不比人的心脏跳动更快,而是按照它们的连续性,按照它们的呼吸和梦想的节奏搏动着.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及其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引起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人们认识和思维方式的变革。高新技术革命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素质的要求显著提高,并成为人的素质的核心问题。计算机和交互网络显著提高了思维的预见性、准确性,使思维更有高效性。计算机和交互网络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又一次大分工,即脑力劳动者内部的分工。计算机和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有很深远的影响。网络化生存对整个社会行为方式转变产生的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人际间的相互依存性和独立性同时发展;社会的统一性和个体性各得其所;开放性和自闭性倾向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来自西方的理论影响着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精髓。在建筑设计中应当继承楚文化,并在继承中创新与发展,将楚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出更适合现代审美追求的、更全球化的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