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不同处境的信徒,对教会有不同的需要,牧者当分别对待和加以细心牧养。 对于身患绝症和濒死病人,以及丧失亲人的信徒,更需要牧者和教会的关心和爱护,可以说,这类人比任何人更需要教会和牧者。 那么,应该如何关顾末期病人呢?这就需要了解末期病人们心理和需要。人一旦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一般会有五个阶段的心  相似文献   

2.
陈志华 《天风》2022,(3):13-15
编者按:牧养是教会事工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探索,最终必须落实到教会牧养中去。在后疫情时期,教会牧养如何把握时代处境、找准信徒需求,使基督教中国化走深走实?各地教会又有什么经验、成果与大家分享?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牧者同工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一、教会需要被牧养圣经非常清晰地表明:教会是需要被牧养的。保罗认为教会牧养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基督徒在基督里生根建造,牧养他们直至生命、灵性成熟。(参西1:28-29)我个人也是这样在神面前领受的,教会牧养焦点是牧者和羊群建立一种家人一样美好的关系,带领信徒在基督里成长。  相似文献   

4.
李鑫 《天风》2022,(3):20-22
"后疫情时期"是对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容,虽然不是指疫情流行完全结束,却是从积极的角度表示,社会逐渐走出了疫情的阴霾,经济运行开始有序迈向常态化复苏.后疫情时期的到来,对传统的教会牧养模式产生了一定的挑战,例如聚会的连贯性被打破,教会要随时做好聚会暂停的准备;还需面对信徒的关顾和心理疏导问题、教会奉献减少的问题,以及反非反邪、辨识谣言、守望羊群等工作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3,(11):64-64
[问]我是一位年轻的教会牧者,近年来,教会里不断有人受洗归主,但同时,又不断有人离开教会.所以信徒人数总量变化并不大。为此我遭到一些长执的批评,认为我管理牧养不力。但我已经很尽力了,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一位小牧者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教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教会的信徒人数增长很快,按照传统的牧养方式,有时就会有信徒感到教会不够温暖。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在做好日常牧养工作的同时,更注重牧养的精细化。精细化,就是精益求精,细致入微,追求更好。教会的牧养方式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应固步自封,长久不变。现在教会里的信徒结构多样,不能仅用一种方式去牧养所有的信徒,平时要注意观察,深入思考,要对信徒的不同情况加以区分,分群牧养。  相似文献   

7.
沈学彬 《天风》2010,(2):42-43
近年来,不少拥有高学位的青年知识分子涌入教会,他们思维敏捷、富有朝气,他们的加入给教会带来了生气。因此,做好青年人的牧养工作,特别是做好信徒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牧养工作便成了一件举足轻重的事。同时我也了解到,这些青年人对教会的一些意见,比如他们对牧师、传道人的供应不太满意,认为教会聚会形式过于呆板,所传所讲的缺少时代信息。为何作工没有好的果效?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想,出现这种反映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大量迁移至城市;城市教会逐渐成为教牧事工发展的重心.繁重的牧养任务,迫使同工们思考,如何才能提升牧养品质呢? 一、讲台的转型:逐步从教导转向启发 中国教会的传统牧养模式是以主日讲台的教导为中心,主日讲道也以"浇灌"式为主,周间的青年聚会和查经聚会也是以信徒领受为主,从形式上讲是增加了不同的聚会形式,但从实际的内容来说,不过是加添了一次讲道而已.当下城市教会有越来越多的信徒希望讲台有更加生动活泼的内容,信息更加贴近生活,不但告诉大家是什么,也要让大家明白怎么做.即"属天的信息"也要"接地气".  相似文献   

9.
《天风》2020,(6)
正编者按:在众多融媒体传播方式中,公众号因其制作简单、接收便捷而普及率非常高,且深受欢迎。在媒体多元发展的时代,教会也正在积极探索公众号事工,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更好地牧养信徒、引导信徒,促进中国教会健康发展。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牧者同工,为教会公众号事工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
吴志福 《天风》2020,(1):35-35
南方某城市,一个强台风即将登陆,各大媒体都发出公告,要广大市民做好防台工作,尽量减少外出。而这天正好是某教会查经班聚会的时间,为了安全起见,查经班负责人通知大家晚上的聚会暂停。她的决定得到了多数信徒的支持,但也有少部分信徒觉得她太软弱了,太缺乏信心了,难道不知道上主是平静风浪的神吗?而且"不可停止聚会"乃是圣经的教导,岂可因为外部环境恶劣而放弃呢?  相似文献   

11.
<正>主动打破阶层的隔阂,建立起教会彼此流动和相爱的人际关系在许多信徒的心目中,一些大教会虽然人数众多,建筑恢弘,但是却让人感觉冰冷,没有在小教会里亲如一家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面对这样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笔者在基层教会牧养多年,有一些心得愿意抛砖引玉,与教会牧者同工和弟兄姊妹分享一下,希望大家能对此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解决的良策。  相似文献   

12.
郭玲 《天风》2024,(3):53-55
<正>教牧人员通常是教会内负责牧养的牧者,自蒙召奉献开始,他们就担负起牧养、关怀和辅导基督群羊的责任,而教牧人员自身是否需要被牧养、关怀和辅导呢?如果需要,谁来牧养、关怀和辅导他们呢?教牧人员是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承接着超越身体的灵性生命工作的特殊人群,他们也会出现灵性低潮受伤(spiritual low tide injury)的经历,并且比普通信徒受到的影响更深。因此,教牧人员的灵性低潮受伤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种现象,是他们心灵深处的呐喊。  相似文献   

13.
陈丰盛 《天风》2011,(2):56-57
一、"信徒为本"的危险 将信徒放在服侍的重要地位,是传道者的天职。教会以"牧人"来形容传道人,而将信徒形容为"羊"。身为牧者的传道人,牧养羊群乃是本职所在,但若盲目地将信徒高举,忽略传道者本身应当高举的,则必然面临服侍的危机,也必将教会带到危险的境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驱使下,信徒的需要有时使传道者偏离服侍正道。在民主的原则指导下,信徒的意见左右着传道者的服侍。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社会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教会也无法置身事外。全国各地教会都因为疫情而不得不暂停开放、暂停集体的宗教活动。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让弟兄姊妹在家里仍然能够灵命成长,得到牧养,很多教会创新了牧养形式,运用新媒体进行讲道和牧养。这样做,使许多在家的信徒得到了帮助,灵性没有冷淡和退后,有效地团结了弟兄姊妹,防备异端入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胡俊杰 《天风》2012,(4):8-10
一、羊多牧少现象浅析据有关教牧学者的研究结论,一名牧师能牧养信徒的极限约为350人,超过这一比例,牧者的时间心力必然不济,信徒便得不到全面的牧养。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11,(5):38-38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年是教会的希望,青年牧养事关教会的前途和社会的见证。所以,麦哲恩博士说:"牧者若不重视青年工作,那是对教会的亏欠,对圣工的失职。"本期每月话题讨论的是"关注教会青年牧养",希望能对各地教会牧养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7.
洪天凑 《天风》2017,(2):18-19
教会讲台是真理的喂养,探访则是爱心的牧养探访是教会事工中的重要环节,通常由教会指派专人(牧者、义工或信徒骨干)对罹患重病,常年躺卧在床,家庭婚姻遭受挫折,灵性麻木后退甚至有离开教会念头等的主内肢体,结合圣经真理和信仰实际,用劝勉、帮扶、教导等方式,引导他们重新回到神的面前(参彼前3:1 8),  相似文献   

18.
吴微 《天风》2011,(5):38-41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年是教会的希望,青年牧养事关教会的前途和社会的见证。所以,麦哲恩博士说:"牧者若不重视青年工作,那是对教会的亏欠,对圣工的失职。"本期每月话题讨论的是"关注教会青年牧养",希望能对各地教会牧养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9.
余江 《天风》2007,(13):27
为福音而献身的人,大凡需要经过神学院系统性的造就,此乃若干年可以完成的事;身为群羊的牧者,还必须在教会的实践中造就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终生需要操练的功课。一、领人归主,先要与主建立良好关系德国当代神学家潘霍华在《团契生活》一书中指出:“不能独处者,不宜参与群体。”他认为不懂得与上帝独处的人,不宜带领信徒。这句话对每一位牧者,是至理的名言。传道人面对的是广大的信徒,倘若不能独自面对上帝,每天与上帝单独地交谈,怎能牧养信徒的灵性生命,带领他们认识上帝?圣经启示我们:上帝是乐意听祷告的父亲。牧  相似文献   

20.
张远来 《天风》2015,(3):16-17
<正>堂委应该成为牧者的左右手,以圣经的真理为根基,顺服上帝所设立的教会权柄,顺服教牧带领,执行教牧团队的决定,协助教会做好牧养工作。以"堂委"的形式管理教会是中国教会本色化的一种表现。教会传统和当代世界其他教会都鲜有这种教会管理模式。它贴近中国教会处境。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教会中存在的某些矛盾往往不是来自平信徒,而是来自那些在教会中兼任某些侍奉职位的同工、义工,或者说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堂委。把不正确的人放在了不正确的位置,矛盾就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