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姚尧  陈晓湘 《心理学报》2020,52(4):456-468
已有研究表明, 音乐训练能提高成人对普通话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 此种训练能否增强幼儿对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训练效果是否受到训练时间长短的影响?本研究对幼儿园4~5岁幼儿进行音乐训练, 共40人, 分成音乐组和控制组, 每组各20人, 追踪考察音乐训练和训练时间长短对幼儿声调范畴感知能力提升的影响。实验采用前测-中测-后测设计, 对音乐组开展每周3次, 每次30分钟, 以小钟琴演奏为主的音乐训练; 控制组不进行任何有组织的训练活动。结果发现, 12个月音乐训练提升了幼儿对声调范畴感知的程度, 表现为音乐组幼儿范畴边界宽度显著小于控制组, 而训练6个月时, 该优势并不显著。此外, 12个月音乐训练还加强了幼儿区分范畴内刺激声学差异的敏感性, 而对范畴间刺激的区分能力无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支持了音乐学习的歌剧理论(OPERA), 音乐训练具有跨域迁移作用, 可提升4~5岁幼儿对普通话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 但只有长期持续的训练才可能真正提高幼儿的音高精细化加工水平。  相似文献   

2.
记忆提示与表征能力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及修正后的错误信号和错误照片任务探讨了 3、4、5岁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以及记忆和表征对这一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 ,3岁儿童还没有具备像 4、5岁儿童那样的心理理论 ;记忆上的帮助并不能提高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成绩 ;所有儿童都能够很好地表征目前及过去的事件  相似文献   

3.
李小晶  李红  张婷  廖渝 《心理学报》2010,42(3):395-405
通过对情感决策的常用研究工具——标准爱荷华博弈任务进行了得失总量不变而频率改变的修改,并使之适合于年幼的3~5岁儿童,可以比较幼儿在不同奖惩频率任务中的表现,从而考察奖惩频率对幼儿情感决策的影响。对120名3~5岁幼儿在四种不同类型的任务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后,所得实验结果如下:(1)儿童对惩罚和奖励频率的变化比较敏感:正向博弈任务中,"有利纸牌不变,不利纸牌的惩罚总量不变,只增加不利纸牌的惩罚频率"可以使3~5岁儿童完成博弈任务的成绩有显著提高;逆向博弈任务中,"不利纸牌不变,有利纸牌的奖惩总量不变,而有利纸牌奖励频率的增加"能促使4~5岁幼儿更多更快地做出正确选择。(2)幼儿的情感决策能力在3~4岁时期发展迅速,而在4~5岁时仍然有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幼儿自我评价恰当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了3~6岁幼儿在能力、品德、与他人关系方面的自我评价恰当性发展,及外部因素对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4岁以后幼儿自我评价由偏高向恰当转折;5岁幼儿恰当的自我评价已占主导地位;客观标准明确的项目,自我评价恰当性高;在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客观标准、同伴参照等因素中,教师评价对幼儿自评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主要讨论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及与气质的关系。研究从执行功能的角度入手,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对90名3~5岁的幼儿进行研究,通过创设难度递进的冲突情境来考察儿童在两种不一致规则中的转换能力。结果表明,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并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幼儿气质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专注性和社会抑制性维度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方差检验都达到了显著,二者与年龄一起,能够对幼儿自我调节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亲社会表现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其影响机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两个研究(分别以大学生和二、四、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受助者结果类型(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vs.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对亲社会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1)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条件比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条件诱发成人更高的亲社会意愿和行为;(2)六年级儿童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的亲社会意愿更强、情绪更积极;(3)相对于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二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帮助他人获得积极结果。这些结果说明受助者结果类型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表现(包括亲社会行为、亲社会意愿、亲社会情绪),并且这种影响因成人和儿童有所不同:成人和年长儿童表现出亲社会损失规避现象,年幼儿童则表现出相反效应。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以北京市某幼儿园5个班98名幼儿为被试,利用拼图任务对其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3~5岁幼儿在活动操作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注视目标的次数增多,完成任务的总时间在缩短,正确率在提高,但是悔步次数和停顿次数随着年龄变化的差异不显著;同时,注视目标的次数和停顿次数随着任务难度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了一定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相似文献   

8.
李晓东  郭雯胡邱 《心理科学》2017,40(5):1136-1141
消极偏向是指相对于积极或中性的刺激,消极刺激能够获得更多的注意和认知加工。本研究采用故事法通过三个实验考察4~5岁儿童对社会事件的记忆是否存在消极偏向。实验一发现幼儿对威胁行为的回忆成绩显著优于对中性行为和助人行为的回忆成绩。实验二发现幼儿对悲伤事件的回忆成绩显著优于对中性和愉快事件的回忆成绩。实验三发现幼儿对威胁行为的前瞻记忆成绩显著优于中性和助人行为的前瞻记忆成绩。研究说明无论事件是威胁性的还是非威胁性的,无论是回溯记忆还是前瞻记忆,4~5岁儿童的记忆都表现出消极偏向。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信任指人们在面对不同信息传达者时,能依据信息的正误区分出他们的可信赖度,从而有选择地相信某些传达者。本研究探讨幼儿选择性信任与亲社会行为及决策判断的关系。研究一以75名3~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信任任务与分配糖果任务相结合的模式,探讨亲社会行为与选择性信任的关系,发现3~4岁幼儿在选择性信任形成后,亲社会倾向更多地指向可信赖者。研究二关注选择性信任与幼儿的决策判断的关系,在对72名3~4岁幼儿的研究中发现,在众多颜色糖果的选择中,相对于对照组的均等偏好,实验组的3~4岁幼儿决策判断明显受到可信赖者的影响,即更倾向于选择可信赖者推荐的颜色糖果。  相似文献   

10.
联合Simon效应是考察幼儿共同表征能力的一个有效指标,本研究采用联合Simon任务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幼儿联合Simon效应稳定产生的年龄阶段以及不同人际情境对该效应的影响机制。实验1首先以3个年龄段幼儿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幼儿联合Simon效应产生的年龄阶段,以揭示共同表征能力的发生发展趋势。实验2在实验1基础上以出现稳定联合Simon效应的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考察该能力水平是否受到人际情境的影响及背后的机制。结果表明,与3岁相比,4岁幼儿开始出现联合Simon效应,但尚不稳定,5岁幼儿的联合Simon效应达到更加稳定水平;不同人际情境对幼儿的共同表征能力产生影响,相较合作情境,竞争情境对幼儿联合行动的共同表征能力有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很好地支持了参考编码理论,并拓宽了对共同表征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经典类比任务,考察了3~5岁幼儿在主题-规则冲突条件下类比推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结果表明:(1)在无主题联想条件下,幼儿的单维类比推理在3~4岁迅速发展,4~5岁发展较为平缓,而双维类比推理在3~5岁仍处于较低水平.(2)在主题—规则冲突条件下,幼儿在单维类比推理中表现出一定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幼儿在双维类比推理中表现出较强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年龄特点为:3岁幼儿有较强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4岁幼儿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明显下降,而5岁幼儿又表现出较强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  相似文献   

12.
音乐情绪感知是指听众对音乐表达情绪的认知和理解。本研究选取3岁、4岁、5岁和大学生四个年龄阶段的中国被试,探讨了他们分别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条件下,对愤怒、悲伤、抒情和高兴四类情绪的感知能力及发展特点。结果显示:(1)儿童音乐情绪感知能力随年龄的上升而提高,其中,4岁是儿童获得基本感知能力的重要时期,5岁时已达到成人水平;(2)儿童对高兴情绪的感知能力优于其他情绪类型;(3)儿童对中国音乐情绪和西方音乐情绪的感知能力并无显著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幼儿联合行动共同表征能力的发展,实验1通过比较186名3~5岁幼儿在相同任务和不同任务的表现,发现4岁和5岁幼儿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比相同任务差;实验2进一步验证幼儿在不同任务中较差的表现源于对自我和同伴的共同表征。结论:3岁幼儿无法在联合任务中同时表征自我和同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共同表征能力,4岁以上幼儿开始具备稳定的共同表征能力,能够在联合任务中同时表征自己和同伴,由此对自己的行为表现造成干扰。  相似文献   

14.
设计视野阻隔任务,控制了短时记忆和直接比较的两难问题,考察3~5岁幼儿长度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趋势和传递性推理这一认知过程的发展序列。以2(间隔长度)×2(摆放方式)×4(年龄)的三因素混合设计,研究了240名幼儿,结果表明:(1)3~4岁是长度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快速发展期,4岁以后的幼儿大部分具备了这一能力,发展速度趋于平缓;(2)任务类型影响推理成绩;(3)基于传递关系的推理依据与推理总成绩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年仅4岁幼儿具备传递性推理能力蕴含教育价值;传递性推理的认知过程经历了四个可辨别的发展序列,依次主要发生在36~42个月、43~48个月、49~54个月和55~60个月的幼儿当中。  相似文献   

15.
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消极道德情绪可以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但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仍然缺乏全面探索。安慰行为是幼儿的典型亲社会行为,本研究使用实验法,采取想象启动和实际启动两种范式,考察积极道德情绪对3-5岁257名幼儿的安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幼儿的安慰行为发展具有年龄特征,4岁是幼儿安慰行为发展的转变关键期,更有意义的是,研究证明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的安慰行为具有促进效应。本研究结果能为有效培养儿童的安慰行为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6.
邓赐平  桑标  缪小春 《心理科学》2002,25(5):531-534
本研究试图探究中国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一般变化趋势,通过探查90位3~5岁幼儿在不同心理理论任务表现的特殊性及内在一致性,结果表明:3~5岁间幼儿的心理理论发生急剧变化;幼儿在各任务上的表现总体上存在某种潜在的一致性;但他们在不同任务上的表现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心理理论表现具有显著的任务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2.5—6岁儿童解决五项系列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五项系列问题设计了5种情境研究2.5—6岁儿童的传递性关系推理,发现:(1)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4岁组以下不具备这种能力,4—5岁幼儿的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开始萌芽,5—6岁是该能力的发展加速期,6岁组幼儿基本上具备了这种能力;在接受训练之后,2.5—3.5岁幼儿基本不具备这种能力,4岁组幼儿大致处于临界水平,5岁组以上已经基本具备。(2)比较句式理解失误和前提记忆不足均是幼儿推理失败的重要心理因素。(3)前提表达方式影响幼儿的推理成败。(4)与用三项系列问题作材料的研究相比,用五项系列问题作刺激所引起的推理能力表现得晚得多。  相似文献   

18.
在幼儿对主人公的行为意图做出判断后加入奖惩任务,用意图"有无"判断和星星分配的数量作为考察"副作用"效应的指标,探讨幼儿在不同规范标准下能否利用理性策略对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断。结果发现:(1)幼儿对带来积极和消极"副作用"的行为意图"有无"判断没有差异;(2)相比于消极"副作用",幼儿倾向于给带来积极"副作用"的行为者分配更多的星星作为奖励;(3)"副作用"效价对4、 5、 6岁幼儿分配行为的影响是一致的;(4)在道德规范标准和约定规范标准下,"副作用"效价对4、 5、 6岁幼儿分配行为的影响是一致的。结果表明:(1)使用星星分配数量作为指标考察幼儿的行为意图判断更敏感。(2)幼儿会把违背规范的行为推断为有意的,遵守规范的行为推断为无意的。且这种表现在4~6岁之间具有稳定性。不同规范标准下,幼儿的这一表现没有差异。(3)研究结果支持了意图判断"副作用"效应的理性推理观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故事评定法分析了3~6岁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结果表明:①此年龄段的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开始考虑攻击性行为的条件与方式;②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受到言语侵犯时的攻击性行为;③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的年龄差异突出表现在5岁与6岁之间.④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实验班幼儿,对攻击性行为比非实验班幼儿评价得更消极.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测验法和问卷法,考察了150名3~5岁儿童的情绪能力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3~4岁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有显著变化,对积极情绪的理解要高于对消极情绪的理解,女孩推测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高于同龄男孩;(2)幼儿能够运用多种策略来应对同伴之间的冲突情境,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是建构性策略,其次是回避和情绪释放策略,最后是破坏性策略;(3)幼儿的情绪观点采择能力能够预测情绪调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