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讲述上海故事的地域小说《繁花》,一经发表便广受关注。而作家金宇澄在《繁花》中鲜明的上海叙述,也备受热议。《繁花》和王家卫电影中对上海记忆的叙述,使得关于上海的历史叙述又多了一层新寓意。作为地方小说,讲述上海故事的《繁花》,可以说是上海文学叙述的新表达,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力量。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生活之树是常青的,那么我确信,盛开在生活之树上的理论之花也必定是鲜艳的。这是我读完邵华泽同志的哲学论文集《生活与哲学》之后的深切感受。 《生活与哲学》共收入作者三十七篇文章。除冠在书首的《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外,其余文章大  相似文献   

3.
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是白先勇《台北人》系列的首篇,讲述的是交际花尹雪艳在上海以及之后辗转台北的故事。故事叙述者采用的是客观的全知视角,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刻画尹雪艳和她身边的众多人物。小说的隐含作者对于叙述者这种貌似"客观"的姿态进行了不露声色的反讽,使得整个小说的主题和寓意变得十分耐人寻味。白先勇的作品多用可靠叙述,但在《永远的尹雪艳》这篇小说里,本文的隐含作者实际上对尹雪艳持一种冷静、批判的态度,这恰与叙述者对尹雪艳的迷恋、钦慕形成鲜明的对比,共同构成了本篇小说不可靠叙述的格局。白先勇之所以使用这种不可靠叙述方式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叙述者的话语有助于读者体会到小说中的悲剧意味;第二,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使得尹雪艳身上的象征性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关于崇高     
崇高确实在于人本身,但这个人本身首先是指客观的人类社会生活,而不能直接归结于主观的人类内心世界。崇高的根源产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实践和斗争中,而不是根源或产生在人们主观的观念感受中;不是什么抽象的理性、无限的理  相似文献   

5.
<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的记忆。文章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角度对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景进行描述,以此回忆童年生活的趣味,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童趣情怀。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仔细体会文章的人文情怀,感受其艺术魅力,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一、追忆童年,感受艺术魅力从鲁迅先生的日记中可以得知,鲁迅在1926年秋天抵达厦门,并在厦门大学国学院居住。  相似文献   

6.
李冠杰 《学海》2006,(2):201-203
美国史学大师史景迁的著述陆续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以至于我们能够拜读到西方人视野下的历史研究成果。他的著述主要有《康熙自画像》、《中国纵横》、《曹寅与康熙》、《皇帝与秀才》、《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王氏之死》等,这些书籍在中国畅销的原因是作者研究历史的独特视角,以及他超乎寻常的“叙述”历史的方式。《王氏之死》这本书主要通过一些“小事情”来反映17世纪山东郯城县人民的生活。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也穿插了一些合理的想象,更显得近乎历史真实。此书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种:冯可参主编的《郯城县志》、曾经做过郯城县知县…  相似文献   

7.
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和》以大脑有问题的万泉和的视角,来讲述一段剧烈变化的充满转折的历史进程。作者试图回避政治背景,尽量表现出具体历史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却使得小说的设计味过于浓烈而使其中的日常生活叙述失去了合理性。小说中所写的农民的"病",既是实在的病痛,又是一种隐喻,后者正是作者要竭力表现的。  相似文献   

8.
春宵过了春灯灭,剩有燕京烟九节。才走星桥又步云,真仙不遇心如结。这是《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作的《燕九竹枝词》中的绝句。旧时北京有每年正月十九日来白云观会神仙的传说。邱处机生于宋代绍兴戊辰年正月十九日,传说十八晚天仙真人下降,来为邱长春祝嘏。仙真幻化无定,或为乞丐,或为羽客,善男信女有缘可以见到,获福无量。故十八、十九两日,都人云集,以冀会仙,名曰“燕九节”或“筵九”“宴九”“烟九”“淹九”“宴邱”等。《万历野获编》淹九条载:“京师正月灯,例以十八日收灯。城中七女,倾国出城西郊所谓白云观者,联袂嬉游,席地布饮,都人名为耍淹九。……取淹留之意,似亦近之”。在“燕九节”即将到来之际,北京西城区文化、文物局和白云观,依照北京市人民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论自秦汉萌发,经唐宋元繁盛,至明清积淀集大成。石涛《画与录》以十八章篇幅,通于哲理;要言少索,论深精妙;更成为其佼佼者惠泽后世。而石涛一生跌宕传奇,适逢家国大恨,正是人生悲凉;沧海桑田,如同幻梦;朱楼玉宇,瓦砾颓场;前景何在?寻不得,求不到,后知时事难移,寄于书画。如此这般,不禁让人深究石涛在《画与录》中的"蒙养"之道。  相似文献   

10.
芦力军 《世界哲学》2009,(5):162-170
《夜之颂》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诺瓦利斯的代表作。在这篇作品中,他将夜的概念引申到哲学和宗教范畴中,通过本体超验,勾画出夜精神不朽的宗教寓意和现实寓意。超验是这部作品的点睛之笔,作者通过体验夜的不同意境,表达了内心世界对完美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时代的条件下,进一步深入研究辩证法理论,撰写唯物辩证法方面概括性的著作,这是摆在哲学科学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1982年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凯德洛夫院士《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三个伟大的设想》一书。《科学与生活》杂志编辑部特地请该书作者谈谈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凯德洛夫为此写了一篇短文,内容如下。——原编者注  相似文献   

12.
读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信手翻出一首尼诗,吟咏之余,沉得有些禅趣,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说:“奇文兴颀赏,疑义相与析”。现就事采,与大家共同颀赏,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诗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本诗的作者是位尼姑,可惜没有留下法名。为了叙述方便,姑且叫她梅尼,因为这是一首借梅悟道的禅诗。关于梅尼生活的年代,有人说是唐代。有人说宋代,我估计是在唐宋之际。唐末宋初,群雄俱起,天下大乱。朝李暮梁,人民生活极不安宁。人们纷纷出家,遁入空门,…  相似文献   

13.
一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两首著名的《如梦令》词。它们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她那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誉为“两颗罕见的明珠”。①《昨夜雨疏风骤》乃其中之一。原词如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  相似文献   

14.
李启贤 《天风》1996,(8):44-45
我在编修当地的《基督教志》,修订付梓的繁忙工作中,抽暇细渎了骆教授最近的一部新著,读后颇有感受。这本新作是内容更加广泛的宣道集,有信仰的、教会的、灵性的、见证的、生活的、婚姻的等等,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热情赞颂基督的荣耀,因此。  相似文献   

15.
格非作为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一直受到外界的密切关注,尤其是在沉寂十年之后创作出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退去了先锋文学形式探索的外衣,显现出来的是对传统的呼应与回归。在“江南三部曲”中,爱情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每一部都是围绕着男女之间情感的关系而展开叙述的。在格非的笔下,爱情更倾向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小说一开始主人公的心都是彼此孤立的,他们有意将自己封闭起来,围困在各自的精神世界里,对自己曲折、飘摇的内心世界的关注远超于外界的现实世界,所谓的情感也仅限于自己的臆想与猜测。残酷污浊的现实使两颗孤独的心渐渐走到了一起,在历经磨难甚至是彼此折磨后,以一方生命的终结为代价,爱情在这时才真正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在《创世记》第六章至第九章的洪水叙事中,尤其是在创8:2b-3a,6-12,13b等叙述洪水消退的情形时,对诺亚与方舟的活动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了"方舟"■的重要意义。在对诺亚和乌鸦、鸽子的活动的具体叙述中,一方面,独特的修辞手法使得方舟成为世界的中心;另一方面,洪水叙事的编者通过对"方舟"■和方舟的"盖子"■在《托拉》书卷中的意义的独特使用和引申,将非祭司文本中所描写的"方舟"与在《托拉》书卷中所出现的"会幕"联系起来,从而使得非祭司文本洪水叙事中的"方舟"被建构成为一个象征着世界以及人类权力中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盐田千春是一位旅居德国的日本艺术家。在横滨展出《皮肤的记忆》(2001)之后,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她善于用棉线将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连接起来,如钥匙、窗、床、鞋等等。以《熟睡之时》《手中的钥匙》《我们将去往何方》三个作品为主要分析对象,尝试探讨盐田千春作品中黑线、红线、白线与作品的关系以及艺术家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龚丽平 《美与时代》2006,(10):79-80
弗吉尼亚·沃尔芙是意识流小说的积极探索者和早期代表,其一生都在不断地突破传统,追求创新。《达洛维夫人》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她在淡化情节与跳跃时空中着重表达人的主观真实,体现了与以往传统小说截然不同的面貌,被称为沃尔芙最具意识流特色的小说。她的小说深入人物内心世界,表现现代人内心感受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揭示人物灵魂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19.
陈东 《孔子研究》2020,(3):147-158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周流之图》有图三十六幅,线纹木刻,版本属张楷《圣迹图》系统。制作者蔺友芳(字佩春或佩香,号仲山),康熙十八至二十一年为青浦县令,在任期间受青浦孔宅石刻《圣迹图》的启发,聘请陈尹为画师,绘制了此图。赞辞为蔺友芳新作,序事及图画编次当来自吴嘉谟《孔圣家语图》。  相似文献   

20.
这本书是苏联高等学校出版社今年出版的,作为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材料。全书分为四章,即:《哲学史上个别和一般的相互联系问题》;《现实中的个别和一般》;《认识中的个别和一般》;《批判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在个别和一般相互联系问题上的某些理论》。在第一章里,分五节依次叙述了历代著名哲学家对个别和一般相互联系问题的理解。作者首先叙述了古希腊哲学家从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派、埃利亚派到德谟克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