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识流在西方现代派小说中广泛应用。在新时期的文坛,王蒙是最早尝试用"意识流"手法去进行创作的作家之一,尽管应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小说写作,但从小说的审美方面进行分析却展现出了东方的审美意蕴。分析其意识流小说中的东方审美意蕴对我们探讨文学作品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程爽  孙冬 《学海》2004,(4):141-144
从 1 90 4年在报刊发表首篇文章开始 ,到 1 941年小说《幕间》(BetweentheActs)完成第一稿为止 ,在短暂的三十八年创作生涯中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随笔、散文和文艺理论方面建树频仍 ,开创现代小说之先河。她拓展意识流之手法 ,奠定其女权领袖的地位 ,并笔耕不辍 ,创作了  相似文献   

3.
狄更斯是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娴熟地运用多种创作技巧,刻画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远大前程》中二元对立手法使小说中的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情节安排更具表现力,赋予人物自身的发展空间,使环境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得益彰。小说情节的安排更具巧妙、奇特之处,进一步突显了人物丰满真实的性格,也有利于小说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韩玉洁 《美与时代》2003,(11):82-83
“婚恋母题”是文学的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直到今天,在中国它依然是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中国人正面临着许多爱情和婚姻的困境:婚外恋、包二奶、养小蜜现象等等。著名女作家霍达的《未穿的红嫁衣》,即是对婚恋问题进行探讨的一部成功的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描述了一位从政的知识分子李言,与其女儿的班主任郁琅之间的婚外恋情,将爱情的纠纷交融于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当代人物的群像。本文主要针对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与传统伦理文化的关系作一些分析与探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郁琅是作者比较偏爱的一个人物。她知书达…  相似文献   

5.
反讽是小说创作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反讽的恰当运用有助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主题深化。内拉·拉森是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侧重写混血儿的生存状况及其挣扎历程。在其代表作《流沙》中,拉森熟练运用反讽艺术来进行人物刻画,推进情节发展和深化小说主题。反讽的运用也使得这部小说更有吸引力,更深刻,更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在四十年代的作家中是个“异数”。她钟情于都市文学,一方面与她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她深受传统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角色     
计文 《天风》2008,(16):1-1
"角色"一词是戏剧、电影作品里由演员扮演的人物,或指漫画,小说、戏剧、电影等著作中虚构的人物、动物或者其他生物;"角色"有"主角","配角"和群众角色之分.通常来讲,各类角色的首要特征是虚拟性和独创性,其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体现具体社会关系的真实人物.  相似文献   

8.
潘慧莉 《学海》2006,4(3):167-171
池莉倡导“原生态写作”,主要表现在文本的实录感上。池莉从不将人物变成政治道德价值的符号,她的作品中毫无概念化的痕迹,她反对按理论教条营造情节,将生活理性化,也不愿片面地去搜寻自然界、社会中的温馨的美好,将生活“诗意化”,而是要“写和我们生活一样真实的小说”。因此,她以实证的方式考察生活,以实录的方式再现生活,给人以真人真事的实录感。在其写作中,非常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女性的情怀,表现在有意模糊性别、突出欲望主体、逃离爱情的意义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尚继武 《学海》2004,(2):167-169
施耐庵的<水浒传>开创了英雄侠义小说称呼人物的一种传统,即为小说中人物取绰号,来标识传扬此人物的长相、武艺、出身、才智、本领、品性等.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了并着手研究水浒人物绰号这一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王晓玲 《学海》2002,(5):163-165
一《到灯塔去》(TotheLighthouse) (1 92 7)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趋于成熟的一部代表作 ,是一部具有浓郁象征主义色彩的小说。许多评论家对其中的象征意义作过各种不同的解读 ,确实伍尔夫在小说中投放了种种暗示 ,也留下了许多空白 ,可谓象征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将象征分为一般意义上的象征和特殊意义上的象征的话 ,前者应指那些能引起人们普遍情感和联想的象征 ,如白色就使人联想到纯洁而十字架让人联想到权威 ,鸽子自然与和平联系在一起 ;而特殊象征则是作者在其作品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象征 ,有时也可以…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小说运用通俗的革命叙事,以三类传统小说元素为表现路径,在"传统"与"现代"视角的相互转换中,帮助教育对象建立有关革命的背景认知。运用"成长"的动态叙事,还原小说的人性真实,营造强烈的代入感与心理趋向,促进教育对象的心理成熟。小说的文本空白能为读者提供足够的想象与再创造空间,这种互动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一、在中国了解伊斯兰教我是一个汉族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慢慢接触到了一些伊斯兰教的文化。首先是在家庭中,我外公三弟的妻子,我的三外婆是穆斯林。她是一个静默而自信的回族女人,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女性。她一生勤奋刻苦,贤惠慈祥,深得同事和亲友的爱戴。在我1995年读大学后,三外婆推荐我看了一本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这本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缠绵悱恻的情感让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6,(6):185-193
当代英国小说在战后一度经历了"末日论"的寒冬,站在十字路口的小说家们不断探索,重新发现了现实主义传统的价值,推动了英国小说的复兴。本文以女作家拜厄特及其"自觉现实主义"为例,探讨现实主义传统与当代英国小说的演进脉络。拜厄特积极探索小说语言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互动,既以精准细腻的笔触努力接近客观真实,又将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现实主义伟大传统在自我更新和兼容并蓄中获得新生,在揭示拜厄特成功奥秘的同时,展现了战后英国小说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4.
张阳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87-188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小说,可以说是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以小说形态出现的自传,小说里的情节几乎都有张爱玲本人经历作为创作基础,包括人物也多以张爱玲生前所结识的人作为原型。如宋淇就在给张爱玲的信中说:“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只要对你的作品比较熟悉或生平略有所闻的人都会看出来。”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Amy Tan 1952—)是美国华裔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被认为是探索中美文化关系的一个范本。谭恩美小说中的各种女性形象表达了她对移民后代生存状态的思考,并且她又将这种形象的塑造作为反观自身的参照。这些人物融合了作家对形象交叉、多重身份和差异性差距的重新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想象物,不论怎样,她们传达的是现实生活状态下的一种自身体验。  相似文献   

16.
提起“刘巧儿”,应该是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人物的故事,不仅红遍上世纪大江南北,对本世纪也是有很深的影响。为什么要谈这个人物呢?因为她代表和见证了一个时代在婚姻方面的破天荒的转变事迹。“刘巧儿”这个名字是一个艺术形象,她的真实原型是封芝琴。因“刘巧儿”不畏传统和强权,坚决摆脱封建婚姻,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事迹而竞相被屡次改编,有编成戏剧电影的,也有改造成说书的,还有编成秦腔传唱的。因此,这样一个在当时敢于反抗封建制度,反抗封建家长的一位新女性,怎能不感染、不启发广大的妇女同胞呢?下面请读者一起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真实的可歌可泣的婚姻故事。在看之前,先简要说明下陕甘宁边区的婚姻陋俗。  相似文献   

17.
李佩甫在其十数年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有特色的群体形象。他的人物是成系列的,具有延续性和互补性。从李治国到冯家昌,在他们与土地的关系变化过程中,反映了近年来人们乡土观念的变迁,人与土地的扭结与疏离;反映了生存环境对人的生活态度,性格特征,生存方式的影响,也表现了欲望对人的诱惑。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中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特別是唐僧师徒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像。但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三人(不包括沙僧)都是非常矛盾的,他们在人格上是不完整的,换句话说,他们是从一个完整的人格中分离出去的、独立的个体。  相似文献   

19.
伦勃朗的肖像画展现了人物最真实的一面,与陈洪绶肖像画不同的是,伦勃朗具有西方人的思想观念,熟练掌握光影、造型与解剖手段,是对大自然最真实的写照,通过研究17世纪中西两位大家,我们或多或少地发现他们画中生活态度的流露,这是他们最真实的再现,技法的不同并不会带来隔阂,重要的是一幅画中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朱玉德 《美与时代》2014,(12):134-134
抓拍被认为是摄影的中一种常用方法,在人物摄影中这样的手法也是常用的。这样的手法实际上也是一种观念、立场以及原则,因为在人物摄影中有了抓拍,人物的自然活动情况得以真实的表露,真实的现场气氛也会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