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作为讲述上海故事的地域小说《繁花》,一经发表便广受关注。而作家金宇澄在《繁花》中鲜明的上海叙述,也备受热议。《繁花》和王家卫电影中对上海记忆的叙述,使得关于上海的历史叙述又多了一层新寓意。作为地方小说,讲述上海故事的《繁花》,可以说是上海文学叙述的新表达,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力量。  相似文献   

2.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在叙事视角的运用上,呈现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与有限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交替使用的特征。但是《献》大部分的篇幅是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的,即"我们—叙述者"。"我们"既讲述着爱米丽的故事,又陈述着自身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阿乙坦诚对威廉·福克纳的模仿,其长篇力作《早上九点叫醒我》对福克纳作品进行了明显的借鉴和变形。小说的叙述视角受到《押沙龙,押沙龙!》的启发,叙述者与叙述内容更为亲昵;核心故事宏阳的葬礼延续了《我弥留之际》的荒诞剧风格,但其荒诞与讽刺更为彻底;嵌套的飞眼、勾捏的故事与乔·克里斯默斯、夏洛特、哈里的遭遇相似,不过赎罪的羔羊已变成彻底的恶魔。阿乙将借鉴与模仿内化到自己的本土经验中,试图呈现传统价值崩溃后普遍的恶与虚无;然而,对传统的描写稍欠缺历史的重量,整个小说在恶与虚无的基础上,缺乏神人的向度,使其显得过于轻盈。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的许多精妙短文,不仅颇为有趣,亦给人以诸多知识。小说上海《解放日报》曾发表过一篇《第一篇稿件寄出后》的小说,全文仅3个字:"等待着……"由此可知,第一篇稿件寄出后的作者既满怀希望又不无担心的双重心情。  相似文献   

5.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更是在批评界和社会大众中倍受青睐。《都柏林人》通过描写其中处于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向大家展示了一幅死气沉沉,黯淡无光的都柏林景象。《阿拉比》是其中很具代表的一篇,也是儿童篇的最后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追求懵懂的爱情,以及最后爱情破灭,自我顿悟的故事。目前,国内外研究《阿拉比》的文章不在少数,其中大部分是研究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现实,小说的叙事技巧以及男孩的顿悟。这些研究大多是关注作者与文本本身。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阿拉比》之所以如此受大众欢迎的原因正是乔伊斯在创作中不断地含沙射影、欲言又止,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其作品的意味大出意料之外,一再打破读者的先入经验,超出了期待视野,使读者感到振奋,拓展了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叙事学理论迅速发展,现已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方法论之一。虽然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为小说,但是佛教经典和道教《灵宝经》也属于叙事文的范畴。所以,本文希望借助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围绕人称、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叙述者的作用、视点等问题,对比研究佛经与道教《灵宝经》中叙述者的不同,揭示《灵宝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刘行 《天风》2018,(2):48-48
有一篇短文《你永远只是第三》,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年轻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在学校生活的每个阶段,他都是深受拥戴的学生领袖。但作为"佼佼者",他身上丝毫不见一丝清高、孤傲、盛气凌人;相反,他为人谦和,从内心深处尊重、欣赏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8.
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一部复调式的小说。该小说中存在着超越时空、超越民族文化的大型对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小说的艺术构造方面,作为作者最根本的态度和视角的原始神话思维与现代叙述话语之间,形成了显在的艺术对话;在现代叙述话语的内部,又隐含了现代无时序叙述时间与原始时间观之间的对话;文本中采用的多文化视角又引发了各种潜文本之间的广义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芳华》试图通过对记忆的重返,以青春、理想的资源完成当下现实的批判。无论文本内外,作者和叙述者的讲述都披上了"诚实"的外衣。事实上,《芳华》所依托的精神资源并没有得到必要反思,反而留下了叙述上的许多漏洞。如此,缅怀就成了埋葬。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美"和"美感"是一个古老又永远谈不完的话盟.本期"论坛"前两篇就是观点基本相反的论文:一个主张"快感"不等于"美感";一个主张"美感"就是"快感".两位作者都作了十分认真的论证.我们将它们一起发表,希望引发作者和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李杰 《美与时代》2006,(7):35-37
特殊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学识修养孕育了张爱玲独特的内心世界。《十八春》中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运用,使得作者的主观感受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叙述主题之间任意穿梭,作者自己的切身生活感受和敏锐洞见与悲凉的故事世界难解难分。对世俗生活发自于内心的亲近和喜爱以及悲观绝望的人生观使得《十八春》中描写的凡人俗事回荡着浓浓的悲凉情调。  相似文献   

12.
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和》以大脑有问题的万泉和的视角,来讲述一段剧烈变化的充满转折的历史进程。作者试图回避政治背景,尽量表现出具体历史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却使得小说的设计味过于浓烈而使其中的日常生活叙述失去了合理性。小说中所写的农民的"病",既是实在的病痛,又是一种隐喻,后者正是作者要竭力表现的。  相似文献   

13.
吴效刚 《学海》2006,(5):172-176
张爱玲的小说由一个个体化的叙述者,以一种先在的苍凉意绪,采用感悟式叙述方法叙述世俗生活,表达对人和生存的现代性理解,构成了苍凉感悟的小说形态。这种小说形态之中包含着关于世俗生活、实有与虚无、希望与绝望、“是”与“不是”的既各不相容又有序联系的多样性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4.
闫秋霞 《美与时代》2007,(5):105-107
毛姆和张爱玲的小说都受到了通俗文学的影响并具有明确的审美追求.本文分析了"故事"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占据的分量和地位,并指出二人所具有的故事情结.透过"故事"读者可以看到他们对人生的领悟,并由此进入作者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电影《乡村牧师日记》改编自同名小说但又脱离了文学写作技巧的束缚,布莱松在简洁的镜头之间蕴藏了无尽的解说空间。他用纯粹的电影技巧来表现真实,看似情节缺失却暗藏着作者意图,通过不可靠叙述为信仰的重构寻找出口。在平淡质朴的镜头语言的衔接中形成独特的作者风格。  相似文献   

16.
想象的空间     
早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好友王国桦把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夜行的驿车》推荐给我。尽管迄今我仍然分不清,那是篇小说还是散文,但对故事的真实性,却从来深信不疑。这个世界上唯有安徒生,才有资格担当那个美丽动人故事的主人公,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想象大师。《夜行的驿车》中安徒生有句话:“只有在想象中,爱情才能永世长存,才能永远环绕着灿烂的诗的光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芳华》是严歌苓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讲述20世纪70年代某部队文工团青年男女的青春故事,彰显出自自然然的第一人称权威叙述的艺术魅力。小说寄寓着一代人对青春记忆的重访,凭借过去的精神资源完成对当下现实的批判,以感人至深的悲情美,在记忆的维度上体验一种青春美学,以此抗拒对青春记忆的遗忘。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小说《柳毅传》以主人翁柳毅得道成仙为结局,体现了"修炼成仙"这一中国古典小说普遍的母题。故事中柳毅与神族龙女结合是柳毅成仙的核心,而其本身正义的品质是他成仙的重要基础。《柳毅传》的出现将中国古代小说中"修炼成仙"的母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9.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篇小说的成败。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对于“应环境而产生的”文学作品的环境因素是十分重视的,在他的多篇小说中,景物描写都非常成功。在《祝福》中通过“雪”所创造出来的气氛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在整个故事的进程中,作者总共五次提到了雪。  相似文献   

20.
安妮宝贝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春宴》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上与以往的作品有许多相似甚至是重复的地方,这让许多读者认为她的作品风格其实"十年如一日",几乎未加改变,从而让人阅读起来觉得疲倦且毫无新意。但是通过分析文本的三个方面,可以了解此小说的深层立意,即文本的隐含作者"想传递情缘由妄想和无明而起,而后在无常中熄灭转化的观念"[1],是想通过两个主要情感故事来展现不同人在经历内心"黑暗"之路时的挣扎与困顿的相似性,以及愿读者在阅读时"如同照镜,个人担当自己的担子"[2],从文本的开放性中映照自身,看见"黑暗"并能够穿行而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