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探讨认知控制在发散性思维中的作用是当前创造力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一致认为认知控制包括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三个核心成分。工作记忆对个体在发散性思维中维持任务目标、提取和操作信息发挥重要作用; 抑制控制, 包括优势反应抑制、分心干扰抑制和对潜在相关信息的低抑制, 分别压制对常规观点的提取、确保对内在注意状态的维持和提供更多观念的组合, 进而促进个体的发散性思维表现。此外, 流体智力作为一种高级认知控制能力, 可通过增强策略使用的灵活性从而利于发散性思维。近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 发散性思维不同阶段需要执行控制网络和默认网络的动态协同加工。未来研究应澄清认知控制各子成分间的关系, 探讨认知控制影响发散性思维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如动机和情绪)的调节, 以及探索执行控制网络和默认网络的动态协作是否受到任务要求和个体差异(如人格和智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程黎  施建农  刘正奎  徐琴美 《心理科学》2008,31(6):1389-1393
研究者以239名10岁、11岁和12岁的儿童为实验对象,采用四种作业时间(2分钟、4分钟、6分钟和8分钟)和两种指导语导向(无导向、导向独特性)为实验条件,考察了这些条件对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结果发现,作业时间和指导语导向对儿童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均有明显的影响.在该实验条件下,发散性思维的三个指标随作业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有导向组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作业成绩显著高于无导向组.另外,在各实验条件下,儿童的作业成绩都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知识与发散思维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研究抽取小学四年级到高三397名学生,采用言语和图形任务探讨知识经验对发散思维的影响.以及两类任务条件下发散思维的年级和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两类任务条件下发散思维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知识经验与发散思维呈现倒U型变化关系;研究只在言语任务条件下发现小学四年级创造力低谷;两类任务条件下发散思维警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言语任务条件下,发散思维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曲线上升的趋势,而在图形任务条件下,发散思维呈现随年级升高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两类任务条件下都发现发散思维存在性别差异,但是不同任务条件下性别差异存在维度上差异性;女生在发散思维某些方面好于男生.  相似文献   

4.
人本主义     
一种哲学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世界观的基本范畴是“人”的概念,并断言唯有从“人”的概念出发,才能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概念体系进行深入探讨。人本主义的拥护者有的站在唯物论方面,有的站在唯心论方面。唯物论人本主义的杰出代表是克·爱尔维修、路·费尔巴啥和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费尔巴哈的著作阐明了人本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结果表明,数学能力的强弱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基本上成正比。但在一般发散思维能力上,这种关系对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不是绝对的。一般发散思维能力和数学发散思维能力虽有关联,但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数学发散思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可作为鉴别学生数学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一般创造性思维测验和数学创造性思维测验中,男女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思维方式是以往研究马克思主义所忽略的一个问题。这本书探讨了矛盾思维得以确立的理论基础——矛盾范畴发生形成的历史轨迹和逻辑根据;揭示了它的致思趋向、运思途径、具体机制等基本特征;阐明了它在当代人类思维总体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与系统、选择、协同、模糊、收敛、发散、形象、灵感多种思维的关系,从而确认它是普遍适用于人类实践  相似文献   

7.
L·M·阿尔汉格尔斯基(1925—1982)是苏联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博士、教授。他生前曾任苏联哲学协会伦理学分会委员会主席,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主任。他一生写了很多伦理学专著和论文,特别重视对伦理学范畴的研究。在1974年出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教程》中,他写了专篇《价值哲学问题和伦理学范畴》,以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伦理学范畴。本以简要介绍他的这部著作中有关伦理学范畴的内容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8.
发散性思维的年龄差异及“位置法”记忆训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发散性思维的年龄差异以及“位置法”记忆训练对发散性思维的迁移作用。训练组为经过记忆训练的青年人24名,老年组20名,对照组为相匹配的青年人24名、老年人19名。结果表明:(1)在图形、符号、语义三方面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上,老年组均很显著地比青年组差。青年组的个别差异较大,老年组的更大,尤其是独特性。(2)青年训练组的图形流畅性、独特性及语义的独特性成绩显著优于其对照组,老年训练组图形的变通性有优于其对照组的趋势(P=.052),说明“位置法”记忆训练对发散性思维有一定的间接迁移作用,尤其是对青年人。(3)发散性思维与想象力、数字符号、训练前和训练后词的记忆以及图形的记忆成绩均有很显著正相关。而词汇成绩只与训练组两项发散性思维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关于训练发散思维的问题,研究者从思维发散的方向、思维发散的途径等方面都进行了探讨。这里仅从思维发散的途径上对如何训练发散思维略作介绍: 1.意义发散。根据问题情境,设想它有多种  相似文献   

10.
问题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它给人的行为以特色、并使一个人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是否有差异的问题,是独生子女特异性的核心问题。自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博汉农(E·W·Bohannon)发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以来,在独生子女人格特异性问题上,心理学界长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霍尔(S·Hall)、内  相似文献   

11.
不同学业成就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创造力量表对990名不同学业成就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高学业成就组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显著高于低学业成就组.(2)高低学业成就组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表现出年级差异性.(3)高低学业成就组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随着年级发展而上升,但是两组的高峰期却出现差异,高学业成就组创造力高峰出现在初二和高二,而低学业成就组出现在高一.(4)发散思维的发展趋势上,高学业成就组呈现出曲折上升的趋势,而低学业成就组整体的发展趋势平稳.(5)高低学业成就组中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趋势相似,都呈现出在初中阶段上升到高中阶段趋于稳定,并且在高中阶段两组的水平接近.  相似文献   

12.
束晨晔  沈汪兵  赵源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807-1817
禅修是一种能够对人类心理有广泛影响的训练工具。作为两种重要、相似但又不同的禅修方式, 冥想和正念对创造性思维中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产生了不同影响。在发散思维方面, 冥想主要通过对注意调控和无意识激活影响以及对解题动机和情绪的有效调控两方面显著增强了发散思维, 尤其是认知灵活性; 在聚合思维方面, 正念和冥想的影响相当复杂, 主要是通过聚合思维所需的执行功能和可能涉及表征重构来促进定势转移或功能固着的消除。就机制而言, 禅修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总体上不仅得益于走神时的无意识关联加工, 而且受禅修中诱发的情绪效应的调节。基于这些, 对未来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认知方向研究的一个热点,绝大多数研究者将发散思维作为测查的唯一指标.本研究将聚合思维也纳入测查指标,采用自编的<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测验>,对我国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的创造力整体呈阶段性发展,在同一阶段内呈连续性,小学六年级到初一为发展的关键期.(2)女生创造力水平明显高于男生,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子维度上.  相似文献   

14.
试论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是重要的。这一点,国内外的创造心理学家和创造学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重要到什么程度?意见就很不一致了。有的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有的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有的说发散思维实质上是创造性思维,有的干脆说发散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众说纷纭,弄得实际工作者无所适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不能不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报》1993,25(4):109-114
发展心理与教育心理小学低年级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发展·····················……方富熹方格等(1)分心对记忆影响的年龄差异研究·································……许淑莲吴志平(39)儿童最初词汇的获得及其过程······················……‘·······……陈萍许政授(195)阅读中自然学习生词的实脸研究······……,.················……舒华·张厚梁等(203)发散性思维的年龄差异及“位置法”记忆训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蒙(H·A·Simon)是当代美国享有盛名的心理学家。他曾于1978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也是人工智能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西蒙对于现代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得到了公认。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的思维方面的问题解决过程。通过对被试者在解决智能问题(例如证明一道几何题)时的外部行为的观察以及对他们当时的“出声地思维”记录(或称“口述”记录)的分析,西  相似文献   

17.
李自璋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1):42-43
“发散思维”,是心理学,特别是创造心理学讲得较多的一个概念。它是与收敛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受固定的范围和方向的限制,而沿着不同的方向、角度、标准去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现有知识的范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由已知探索未知。但是,值得提出的是,诸多心理学论著或心理学教科书、工具书,对思维的“发散性”与“求异性”不作严格区分,言“发散思维”又叫(或“就是”)求异思维,或曰:“Divergent Thinking又译求异思维”,等等。如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5卷,教育心理学)》,杨靖主编的《简明心理学辞典》、张念宏主编的《教育百科辞典》、张述祖、沈德立编著的《基础心理学》、J.M.索里等著、高觉敷等译的《教育心理学》等等即如是说。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和译文是不准确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实际测试,考察了制约儿童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发展的各种因素。提出,在两种思维的发展中,知识经验是基础,原型启发是契机,学校教育是关键,而事物的空间排列、功能固着性,以及个体的消极定势是主要障碍。家庭影响,某些个性因素也会影响两种思维发展。同时,本研究还考察了言语项目测验和图形项目测验在检测发散思维上的可靠性,发现图形项目测验比之言语项目测验有更高的测验效度,言语项目测验不能准确地反映发散思维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考察,发现求异思维在生命科学探索中起着至关重要、不可忽视的作用.重点探讨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发散求异思维和转换求异思维.发散求异思维体现为多向求解、多级发散、交叉发散和侧向发散,转换求异思维体现为转换思维视角、方向、依据和方式,对求异思维的应用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和“新辩证法”学派 /(澳大利亚 )杨·亨特 (IanHunt)著 ;张宪译 //现代哲学 ,2 0 0 4 . 4马克思与怀特海 /(美 )小约翰B .科布著 ;曲跃厚译 //求是学刊 ,2 0 0 4 . 6马克思与怀特海 :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美 )费劳德著 ;王治河 ,杨富斌译 //求是学刊 ,2 0 0 4 . 6马克思的共产主义阶段理论 /(美 )詹姆斯·劳勒著 ;段忠桥 ,吕梁山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 0 0 4 . 6什么是范畴 ?为什么需要范畴 ?/(瑞士 )格哈德·塞尔著 ;谢地坤审 (原杂志没有属译者名 ) //浙江学刊 ,2 0 0 4 . 5我如何看哲学 /(英 )卡尔·波普著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