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为主义的一兴一衰可以看作两块最关键性的里程碑,把心理学的全部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大阶段:一、行为主义以前的心理学;二、行为主义心理学;三、认知心理学.在第一个大阶段中,就其主流而言,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是自我的觉察状态,到第二个大阶段,即行为主义兴起后,则一反第一阶段之道,认为心理学的对象必须是可公之于众的行为,即由可以客观观察的刺激物所引起的可以客观观察的反应。在此阶段尽管不一定所有的  相似文献   

2.
表象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本来应该是哲学、心理学和其它思维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长期以来它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心理学方面来说,究其原因。既与心理学在研究对象问题上所发生的重大转折性变化有关,也与表象本身的特殊性有关。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出现以前,一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是只有本人才能体验得到、觉察得到的内部心理过程,而人们又认为表象只是微弱的、不清楚的知觉,不承认有独立的表象存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以后,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  相似文献   

3.
行为主义的演变与新的新行为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2):21-26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支配实验心理学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逐渐衰落。而认知心理学正在崛起,并日趋强大。实验心理学内部出现了一股“回归”到以往的意识心理学的趋向。传统上被行为主义拒绝的心理学概念,诸如意识、思维、表象等,再次成为心理学的合法对象。这种变化如此之在,以致于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有某些证据表明,心理学正在经历着某种类型的‘革命’……”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一部分新行为主义者既不愿意重蹈传统行为主义的复辙,又不愿把自己纳入认知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试图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之间取一条折中道路,从而导致了新的新行为主义(neo—ncobehaviorism)。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意识问题是行为论心理学必然面临而又难于解决的根本要害问题。1971年被美国心理学会宣称为美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正统的、彻底的行为主义当代代表B·F·斯金纳,于1974年发表了他的行为主义纲领性专著《关于行为主义》一书。该书结论一章,首先着重论述了意识问题。这代表他从事行为论心理学四十余年研究的有关意识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心理与活动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研究,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进行着激烈的争辩,有时,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分成各种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派别。内省心理学只研究人们内部的主观世界,认为只有意识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此相对立,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  相似文献   

6.
一、侏儒说动物有机体内有没有一个“侏儒”,为它接受刺激,发出反应呢?这是心理学基本理论中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与这个“侏儒”说势不两立,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不是意识,所有一切与意识有关的术语都应被废除。我国行为主义者郭任远以为控制行为的东西不是有机体或人,而是刺激,所有一切主观心理学的术语,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感情、意志等等都是阻碍心理学前进的鬼魂,科学心理学为了革传统心理学的命,就要消灭这些鬼魂,但是这个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是有困难的。华生要坚持刺激反应的公式,以为心理学研究要做到从刺激预测反应,从反应逆测刺激。但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同是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不同个体的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开始,探讨了松果体在身心交互中的重要地位,并分心理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三个阶段,描述了心理学回答"心灵如何被感知"的两条途径:心灵内省与行为反映。最后,文章特别描述了新近发现的镜像神经元,认为它可能是当代心理学体系内的"笛卡尔式松果体",是沟通身体活动与心理状态、自我与他人心理状态的桥梁。未来,镜像神经元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可能与松果体在笛卡尔体系内的地位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经历三个阶段鲍尔比代表的第一阶段创建了理论框架爱因斯沃斯代表的第二阶段发展了陌生情境技术并积累了大量观察资料和跨文化资料;80年代以来的第三阶段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依恋与社会情绪的整合等方面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9.
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心理学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经历三个阶段:鲍尔比代表的第一阶段创建了理论框架;爱因斯沃斯代表的第二阶段发展了陌性情境技术积累了大量观察资料和跨化资料;80年代以来的第三阶段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依恋与社会情绪的整合等方面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0.
意识问题是心理学中的基本问题。潘菽教授说:“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心理学中的许多问题都很难得到恰当的解决。心理学的体系问题也更难解决。”在历史上,客观唯心主义者把意识归结为“宇宙精神”的表现或神的启示;主观唯心主义者把意识归结为心灵的自由创造。这样,意识便无从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之相反,行为主义心理学则企图根本否认意识的存在。在无法回避的事实面前,日益窘迫的行为主义继承者又企图把意识纳入“S—R”的固有模式,把意识和心理等同起来,实质上是抹煞了  相似文献   

11.
自卑,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心理学上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的克服与超越。日本心理学  相似文献   

12.
斯金纳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金纳(B.F.Skinner,1904-)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事心理学研究五十余年,对推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在国际心理学界曾引起巨大反响,以至到七十年代中期对其争论尚未停息。本文试图对他的心理学体系中的研究方法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斯金纳认为,心理学应当是一门研究有机体行为的科学,而有机体的行为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函数关系,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就是寻找这种函数关系的具体内容,即在外部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与人类行为关系的科学,在二十世纪获得了显著的成就。在西方,心理学研究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然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却受到了各种阻碍,使得这一学科的研究处于不甚景气状态。直到近十几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才明显繁荣起来,但又多限于评介国外成果,或者只是用实验的方法来获得某些结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心理学副教授张小乔同志新近编著的《普通心理学应用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教学中,经过多年总结和探索而形成的新成果。该书注重哲学方法对心理学理论研  相似文献   

14.
荆其誠 《心理学报》1965,10(4):91-104
华生(J. B. Watson,1878—1958)在1913年发表一篇文章,名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这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篇檄文。行为主义者自称是心理学的革命派,把心理学从宗教迷信之中拯救出来,使之成为一门严格的自然科学。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而非研究意识和经验的科学,同时主张心理学必须走生物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张鹏程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3,36(6):1498-1503
体验是个体以身体为中介,以“行或思”为手段,以知情相互作用为典型特征,作用于人的对象对人产生意义时而引发的不断生成的居身状态。体验的心理机制研究一般包括对象的呈现、意义的建构、身体的变化、体验的形成,以及体验的延展五个环节。从存在的基本形态看,体验可分为外显体验和内隐体验两种。体验及其心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对未来的情绪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以及本土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行为主义伦理学说“行为技术学”是六十年代以来流行在美国及西方社会的一种用心理学论证道德行为的伦理学说。它的创造人是美国的新行为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斯金纳用动物实验所获得的材料来解释人的行为。他研究行为的特点是注重实证,反对假设,只描述行为的外部表现,而不考虑机体内部过程,如生理、神经、心理等过程,所以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称斯金纳的行为主义是“没有机体的探究”。 斯金纳把他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到人的行为上,把他在实验室中对小白鼠和鸽子的试验结果搬到社会生活中,提出了一个规划、控制人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对意识的几种看法意识在心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传统心理学一般不把意识当作心理研究的对象。认为意识是哲学研究的对象。特别是行为学派,他们不承认意识的存在。近几年来,由于科学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工作者非常重视意识的研究,并把意识作为心  相似文献   

18.
心的逻辑     
1.心灵哲学的复兴从20世纪20年代下半叶到20世纪中,心灵哲学在西方思想中陷入低潮。在那枯燥的时期,心理学受到行为主义的统治,而哲学被多少有些消弱了的实证主义统治着。那时的时代法则是面向外界:心、思想、知觉和情感的实质应该从外在的动物和人的行为去发现,而不应该在内在的意识探索中去发现。这种实践不仅要排除一般被认为只有内  相似文献   

19.
原军超 《法音》2012,(12):38-42
美国肯·威尔伯是当代著名的超个人心理学家和理论心理学家, 他的意识理论对超个人心理学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该领域的理论基础,其甚至被称为"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而整合心理学的提出则在更大范围的汲取了东西方的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的理论成果, 形成一套层次分明互相交涉的统一体系。人本心理学被称为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之外的"第三种力量"。超个人心理学则被称为继人本心理学之后的 "第四种力量"[1]。肯·威尔伯的工作主要以创造一个以心理学、神秘主义、现代主义、经验科学、系统论连贯为整体的"意识的完整理论"为主。  相似文献   

20.
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文章主要阐述了三代实证主义对构造心理学、激进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实证主义方法论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是在心理学研究中起主要指导作用的方法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