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论道德评价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价值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对他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善恶价值判断,以表明褒贬态度的道德活动。道德评价所形成的社会舆论直接作用于行为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对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选择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何科学、客观地对人们的行为活动予以道德评判,必须澄清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一是关于道德评价的标准问题;二是关于道德评价的依据问题;三是关于道德评价的权重问题;四是关于道德评价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2.
道德评价标准的理想性、前瞻性是道德存在的意义,是道德导向功能、教育功能、规范功能发挥作用的理论前提。从“道德容许行为”到“次道德”范畴的提出,道德评价标准的理想性、前瞻性正在丧失,道德的规范作用、引领作用日益淡化,道德已经跌出了“道德底线”。道德在沦为经济附庸的同时丧失自己的高贵品位。因此,道德建设必须高扬理想的旗帜,实现道德评价标准理想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伦理相对主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相对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否认道德普遍性、绝对性、客观性。它的论据主要是文化相对主义所描述的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所奉行的不同的乃至相反的道德风习。然而 ,这些道德规范的差异 ,只能说明道德具有特殊性、相对性、主观性 ;却不能否认道德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客观性。因为一方面 ,这些不同的乃至相反的道德规范所由以推出而为其前提的更高的、最终的道德标准必是完全相同的、绝对的 :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人的利益 ;另一方面 ,道德的规范虽然都是主观约定、制定的 ,但是 ,这些道德规范的正确性或优良性却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因此 ,道德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相对性与绝对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伦理相对主义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自我意识情绪:聚焦于自我的道德情绪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我意识情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评价自我或被他人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也是个体根据道德自我认同标准,比较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或行为倾向时产生的道德情绪。自我意识情绪以自我认知为基础,具有独特性。其中,内疚、羞耻、尴尬以及自豪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有反馈、激发动机以及协调人际行为等道德功能。因此极有必要开展自我意识情绪的本土化研究,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5.
张建如 《现代哲学》2001,1(1):62-65
要研究发展问题,就必须对社会发展,对历史进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社会发展、历史进步正确地进行衡量和评价。因此,必须把历史进步评价问题作为发展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对历史发展、历史事件,人们常常有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看法,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在对历史发展、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常常采用不同评价标准,其中,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是两个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6.
试论国家的道德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对人们的道德生活进行干预 ,具有合法性 ,由此产生国家的道德职能 ;还具有合理性 ,即国家的存在有助于促进个人美好的道德生活。现代国家的道德干预是按照科学规律进行的 ,其特点是干预能力和干预范围都是有限定的。对国家的道德干预本身也要进行限制 ,这种限制的方式主要有 :对立法的限制 ,对权力本身的限制等。国家对人们的道德生活所进行的道德干预 ,主要是通过调节道德关系、安排道德行为等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道德语言是道德思维的主要工具,其在道德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对道德思维主体、道德思维对象、道德思维过程的作用:对主体而言,它提供了道德思维的动力、意义和标准;对对象而言,具有概括与抽象作用;对过程而言,它使概念得以形成,使判断和推理成为可能,并对道德思维的结果进行表述。二是对个体道德思维形成的作用:记忆贮存道德信息,形成特定心理结构,进行导向和定向。三是在道德劝服、道德态度改变和道德价值澄清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们喜欢关注道德事件并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往研究发现回忆自己(而非他人)的道德行为能影响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和道德行为。本研究关注参与道德评价是否会对个体的道德自我和道德行为产生影响。2个研究共同发现:(1)存在道德“沾光”效应:评价支持他人的道德事件,或反对他人的不道德事件,能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2)道德评价通过提升道德自我知觉,进一步增加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9.
历史与道德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论述中,常常把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结合在一起,两种评价的结果往往不同甚至相反。因为道德尺度和历史尺度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尺度,看问题的着眼点不一样。但道德与历史本质上不存在二律背反问题,二者的尺度既不完全一致,也不绝然相反。  相似文献   

10.
论企业管理制度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管理制度伦理在本质上不是对员工个人的道德要求或道德评价,而是对企业管理制度或管理体制的道德评价,它所探求的是一定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的道德性问题,是一种公共意志的体现,其出发点是企业组织的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11.
当前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与长期忽视道德信仰的培育和倡导直接相关。道德信仰是人们对社会倡导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所持的极度信赖和遵从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及行为倾向,具有整合道德品质的功能。道德治理是道德信仰养成的现实前提;道德信仰是道德治理的精神基础。道德信仰培育,需要在正确认识和理解其极端重要性的前提下,立足于培养人对于道德的尊重和敬畏感,把创新道德教育和厉行道德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李晓明  傅小兰  王新超 《心理科学》2012,35(5):1154-1158
本研究基于Hunt和Vitell(1986)所提出的市场营销领域的道德通用理论模型,随机选取129名MBA学生为被试,采用Reidenbach和Robin的多维道德量表和情景研究法,旨在考察个体在应对企业决策中的道德问题时,不同道德评价取向对道德决策(整体性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阶段)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1)与对道德判断的单项目测量相比,多维道德量表对道德意图具有高的预测效度;2)道德公平、功利主义和契约主义对整体道德判断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道德公平和相对主义对自我和他人道德意图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道德评价就其结构来说包括道德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的人)、道德评价客体(即道德评价对象)以及评价标准、原则和形式等。评价主体所站的立场和所具有的评价能力以及具体的评价对象的性质决定着道德评价标准和原则的确立,决定着道德评价采取的一定形式。道德评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于能否准确地把握道德评价对象,能否把握正确客观的道德评价标准。人们  相似文献   

14.
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一直是伦理学界公认的道德评价手段或方式。但是,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传统习惯并不具有作为道德评价手段或方式应有的可操作性、主体性、功能性等特点,也不能动态地实现道德评价及其作用。因此,传统习惯即不可能也无必要作为一种道德评价的手段或方式。  相似文献   

15.
肖雁 《周易研究》2005,(5):8-14
与战国这一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时期相联系,这一时期的哲学和伦理思想也呈现出了整合、统一的特征.<易传>就是最能彰显这一时代特征的重要著作之一.t易传>是先秦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它所提出并系统阐发的道德起源论、道德原则论、道德规范论和道德评价论,奠定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格局,对后来的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道德理论的新进展--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亚云  冯江平 《心理科学》2004,27(5):1190-1191
道德判断的研究一直遵循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性主义模式.但随着人们对认知双重过程论的逐渐认可,传统的道德判断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介绍了道德判断的一种新的理论模式——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式。该理论认为,道德判断是由迅速、自动的评价(直觉)所导致。  相似文献   

17.
以45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对象, 采用日常德性的视角, 考察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历的道德困境, 重点探讨个人日常道德困境的内容, 以及他们对个人日常道德困境的解读和处理。结果表明(1)个人日常道德困境多数不同于假设性的公正取向的道德困境。人们对各类个人日常道德困境的解读和阐释存在个体差异。道德内容主要取决于人们所强调的问题。(2)人们所主张的有助于处理日常道德困境的策略与他们在生活中实际采用的策略是有差异的。在真实的道德选择和决定中, 会有更多利己和实用的考虑。此外, 人们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倚重对行为后果(特别是伤害性后果)的考虑。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我国已初步建成一套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该机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应建立在对道德运行机制和有效性两方面内容的深刻理解之上,从社会成员对该机制的道德认同、该机制内外诸要素之间的系统作用以及该机制在推进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完善方面的目标达成状况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总体上行之有效,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效性不足的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形式多样的道德建设活动,进一步完善道德运行机制。对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有效性的评价提供了一种评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效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同时使道德运行机制具备自评价、自反馈、自纠错、自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人们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这可能对他们积极的道德自我概念构成威胁。为了应对这种道德自我威胁,人们会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即遗忘威胁道德自我的不道德事件或信息。近年来,研究者基于自传体记忆范式、游戏范式、代入范式和自我参照范式,为道德记忆偏差现象提供了证据支持。研究还进一步表明,这种道德记忆偏差可能出于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的需要,即人们希望通过有选择地遗忘来维护积极的道德自我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记忆偏差现象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发现。未来研究应该寻求可能的调节变量,以整合现有不一致的发现,揭示人们使用道德记忆偏差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的情境或个体差异。此外,根据道德自我威胁的解释,道德记忆偏差的存在可能需要一定条件。人们做出有意不道德行为时,应该能够意识到自身行为有违道德标准、体验到道德自我威胁,进而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但是人们在做出无意不道德行为时,可能不会体验到道德自我威胁,也就不会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人们做出不太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时,道德记忆偏差能够帮助人们很好地应对道德自我威胁。但是人们在做出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时,道德记忆偏差可能不足以应对道德自我威胁,该偏差可能就不复存在。 道德记忆偏差与其他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策略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一种可能性是,道德记忆偏差与这些策略之间是相关补充、共同发挥作用的。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其他策略可能为道德记忆偏差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人们在做出不道德行为后,可能会通过道德推脱和自我合理化等方式来降低其道德标准,改观其对该事件的评价,从而更容易地模糊不道德行为,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除应对道德自我威胁外,道德记忆偏差还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道德记忆偏差可能源自人们的印象管理动机,即人们可能为了维护在他人面前的道德形象而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道德记忆偏差还可能发生在记忆加工的不同阶段,比如该现象可能发生在编码阶段,即人们对道德事件的编码加工多于不道德事件;储存阶段,即人们可能受到积极自我图式的影响而对不道德事件产生遗忘;也可能在提取阶段,即人们可能会主动地抑制对不道德事件的提取。未来研究应关注道德记忆偏差存在条件,并在研究广度上扩展其研究范畴,在研究深度上揭示其认知机制,并探究与其他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道德悖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悖论的认知范式,伦理学界考辨既有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审思道德实践领域的认知困境,试图给出消解道德悖论的一般路径.道德悼论研究至少具有三重价值和意义:可以推动道德理论实现质变性创新;增添人们的道德智慧、化解道德实践悖境;转换道德认知方式、提升人们的道德悖论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