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有三个前美军士兵,站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前,其中一个问道:你已经宽恕那些抓你做俘虏的人了吗?第二个士兵回答:我永远不会宽恕他们。第三个士兵评论说:这样,你仍然是一个囚徒!显然,回答“我永远不会宽恕他们”的士兵心中有“狱”,所囚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事实也是这样,不宽恕别人就是不放过自己。  相似文献   

2.
我想,在座诸位对拿破仑一定不陌生,他那只有一米六几的小个子,和他那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的豪言同样的著名。诸位可能会误会,以为我是来介绍拿破仑的,或是来评论那句名言的。不是,我是想引用拿破仑在两百多年前对中国的评价。他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我们祈祷它不要醒来。否则,它将使整个世界地覆天翻!”  相似文献   

3.
所谓侧想,就是遇到一个问题,不要想当然,而是仔细看看有没有旁门左道的其他捷径,这需要很灵巧的推理和想象力。 从前的儿童刊物也有侧想的训练,最著名的例子是:树上有7只鸟,猎人朝树上开了一枪,打死了1只,还剩下多少只?答案当然不是6只。对儿童从小培养侧想,他长大了,就会懂得危机管理,这样的人不只是出色的行政人员,还会是优秀的创作人。  相似文献   

4.
笔者拜读专家、学者近几年公开发表的佛学论文,在一位教授、博导的高谈阔论中读到一句“不想成佛作祖的和尚不是好和尚”,不禁哑然失笑。首先,这样的语言表述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是从拿破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名言中套用过来的。作为教授、博导,这样生搬硬  相似文献   

5.
《天风》2020,(6)
正疫情期间,我没有正常地开展工作,全身心在家陪伴两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接受网课学习。我成了一名没有经过训练就上岗执教的"在家班主任",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挑战,我想绝大多数家长都面临这个巨大挑战,会有很多的不适应,甚至完全不在状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段时间你有打骂过孩子吗?你有因为教育孩子的事情而气得吃不下饭吗?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回答说"我没有,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  相似文献   

6.
这应该是一个性心理体验故事。体质很好的我,也不存在器质方面的“毛病”,却有过那样一段不堪回首的、令我作为一个男人抬不起头来的经历。后来,我挺了过来,重新恢复了男人的自尊与自信。现在许多朋友都比较迷信“伟哥”或“伟而壮”之类的“灵丹”,我也曾使用过,但却是浅尝辄止,所以也不想对这些“妙药”的疗效妄加评论,那甚至还有招致诉讼做被告的危险。在这个故事中,我只是想告诉朋友们一个关于我自己的秘密,一个对您以及您的爱侣也许多少有点参考价值的秘密,那就是——  相似文献   

7.
有些人认为,智商高就是天才。教育心理学家却认为,这是一个误解,智商高只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自然天赋,天才则是指那些智商社会成功的人。科学测试也说明,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其智力和心理测试结果往往互不协调。这些智力超常的孩子应该就是“高潜力”儿童。  相似文献   

8.
一个工厂主的生意清淡,他想改行,于是打算变卖自己的旧器材,他心想:“这些机器磨损得很厉害了,能卖多少算多少吧,能卖到4万元最好了,如果别人压价压得狠,3万元我也咬牙卖了。”  相似文献   

9.
中等师范《语文基础知识》(第三册)“直言判断的种类”和“三段论的规则”中,把“这几个孩子是小学生”(第49页),“那些北京人是青年”(第88页)和“那些动物不是鱼”(第88页)三个判断引为特称判断的例证,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之所以错误,是因为编写者疏忽了“这几个”、“这些”“这部分”、“那几个”、“那些”、“那部分”同“有些”、“一些”、“某些”、“有的”、“部分”这两类量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无”这个概念,有很多意思。因此,要想从中找出真正的“东方之无”,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在这方面,现代禅学家久松真一的论文《“无”的东方性格》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这篇论文中,他使用了“遮诠”和“表诠”并举的方法。“遮诠”是指那些不属于“东方之无”的“无”;表诠则是从正面描述“东方之无”的一系列性格特征,并以此使人们悟出其中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在乎不在乎     
在暴风雨过后的一个早晨,海边沙滩的浅水洼里,留下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虽然近在咫尺,却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鱼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海边有三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对那些小鱼视而不见。他在心里想,这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的鱼,以我一人之力是根本救不过来的,我何必白费力气呢?另一个孩子则在每一个水洼边弯下腰去——他在拣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第一个孩子讥笑第二个孩子:“这水洼里这么多鱼,你能…  相似文献   

12.
佛教是什么?     
首先得说清楚,“佛教是什么?”这个题目,不是古德的公案,不是哪一位禅师振聋发喷的棒喝,也不是我不知轻重要作的什么大文章。我学佛才几年?“佛教是什么?”的话头,轮不到我来说。面对这样的大问题,予生也晚,才学更差,古今中外,巨著煌煌,前辈时贤,山外有山,我怎敢妄说一二?既便想说,这只字片纸,三言两语,又岂能说清?倘若有人正儿巴经地请你用一句话说清楚“佛教是什么”,我想,诸位看官怕也难回答。我要说的,其实是我碰上的一件小事。那还是去年,一天清早,我赶去中国佛学院上课。佛学院在城南牛街附近的法源寺,我家…  相似文献   

13.
佛经里常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世上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人的珍贵在于你就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的复制品.这种独特性,是一个人成长与幸福的立足点.教育发展到今天,要想实现新的突破,要想培养出创新人才,珍视学生的独特性,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这是我们班主任不可忽视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何谓“审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美学界近年相对沉寂,但仍有一个热点出现,这就是“审美文化”。这一术语可以说是道地的“国货”,而非“舶来品”,但它的含义至今不很清楚,使用中多有相互抵悟之处。例如,不少作者用它指艺术的商业化倾向和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庸俗化倾向,甚至是指开放政策带来的消费、娱乐和鉴赏趣味上的“后殖民”倾向,因而主张对它进行“批判”;而同样的一批作者在另外的场合却又可能谈论审美文化的“建设”或“建构”,我想他们的本意显然不是要为一种不良倾向推波助澜。又有一些作者谈论“审美文化”(或“大众审美文化”)对于“消解”传统…  相似文献   

15.
一 与生命美学结缘的三十年后回顾往事,我首先想提及的,甚至都不是美学,而是一部电影. 香港有一部电影,叫做《无间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位老警察问年轻的新警察的一个问题:“我们问你一个问题,你是想做一个警察呢?还是仅仅只想看上去是一个警察?”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真实.我想说,这也是我在研究美学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在追问自己的.“我是想做一个美学学者”呢?还是“仅仅只想看上去是一个美学学者”?  相似文献   

16.
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实践以前我对那些心灵手巧办法多的人,打心眼里羡慕,特别是看到他们的革新成果,“眼热”极了。可是总觉得人家是“天生的聪明”或读过很多“厚本书”,象我这样一个没念过多少书的人,自然难以做到。因此我这也不敢碰,那也不敢想,没有搞出什么革新成果来。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后,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年轻人,对事业的不满和内心的不平衡一直在折磨着他。直到一个夏天与他的同学尼尔尼斯乘船出海,才让他懂得了许多他曾经不明白的东西。尼尔尼斯的父亲是一个老渔民,他的打鱼生涯已有几十年了,这个年轻人看着他那从容不迫的样子,心里十分敬佩。年轻人问他:“您每天要打多少鱼?”老人说:“孩子,打多少鱼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只要不空手回去就可以了。尼尔尼斯上小学的时候,为了交清学费,我不得不想着多打一些,现在他毕业了,我也没有多少奢望了。”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看着远处的海,突然想听老人对大海的看法。他说:“海真的是非常伟大,…  相似文献   

18.
一个“点子”,可以救活一个企业,一个“创意”,可以开辟一块市场。一时间里,大家都这么说,也都这么想。 举“牛仔裤”的走红和“可口可乐”的旺销,似乎是最好的佐证。特别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初始时期,“点石成金”──令多少人心驰神往!使许多人跃跃欲试!更有几多人望眼欲穿! 但是,去掉浮躁,挤出泡沫,只需稍作思考就会发现,点子,不是“点”。 “火烧赤壁”,是个绝好的“点子”。但是,那不是孔明与周瑜“拍脑壳”拍出来的。没有过人的才智,没有深厚的功底,没有艰苦的调研,哪有料事如神和决胜千里的本事?“宝剑锋自磨砺出…  相似文献   

19.
大千世界,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据报载,在日本竟然连喝彩也是一门行当。日本传统歌舞剧场里,喝彩者都是特邀的“职业喝彩师”,受过专门的“喝彩”训练,熟谙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喝彩。这些“职业喝彩师”因为精通喝彩这门“高深”的学问,竟能获得很高的报酬,赢得颇高的社会地位,甚至同演员齐名。来自东洋的这则轶闻,真让孤陋寡闻的吾辈开了眼界。由此联想开去,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该有多少精于“喝彩”之道者?从古至今,抬轿子的,吹喇叭的,溜须拍马的,阿谀奉承的,可谓“人才”辈出,史无绝书。这类人大概不曾到什么“…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小男孩,一次从同学家回来,伤心地哭了。他想,怎么别人家脚踩的地方都远远胜过自己睡觉的地方?回到家里,他向母亲哭诉了自己的感想。母亲听完孩子的哭诉后,平静地说:“孩子,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家漂亮的地板,再漂亮的地板也是被人踩的,只要我们活着,不自卑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任何漂亮的地板我们都可以把它踩在脚下。孩子记住,这世上只有一样东西叫人无法踩在脚下,那就是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