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生发语境和哲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审美角度观照自然和环境,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开始,但是从笛卡尔以来的现代哲学、现代科学和环境思想当中却缺失了这一维度.当代的"自然关学"与"环境美学"的出现,就是要超出以艺术为研究中心的"分析美学"传统,而去寻求审美观念曾经退场的新的生长空间.如从这两种关学对哲学的贡献来看,则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对"康德美学原则"的当代辩驳;2.对"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推动;3.对于"自然-文化"之辩的哲学反思;4.对中国古典"生态智慧"的阐发.  相似文献   

2.
自然关学在诸多层面展开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介入关学”将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统统纳入到动态的“介入”的模式当中,并以此来拒绝非功利的传统思想。环境形式主义则是一种关于自然环境的审美鉴赏和评价的形式主义,“肯定关学”却反对这种环境形式主义,并认定传统艺术对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核心差异,就在于艺术品是以某种形式而获得框架的或者被限定的,而自然环境则不然。这就相应地决定了自然鉴赏模式的各种差异,“自然作为自然”的鉴赏模式就在其中得到了推崇,而审美判断是否建基在拥有客观性的适宜自然对象之上的争论也已展开。  相似文献   

3.
环境美学的出场,既与审美对于环境的关注之应用相关,又同当代艺术拓展自身而走向环境有关。正如我们的艺术概念已经被拓展一样,我们对环境的理解因而也得到了拓展,从“被拓展的环境感”到“环境经验”都由此凸显了出来。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鉴赏环境”的观念也拓展了环境的意义,关于自然的关学亦必须被考虑在其中。此外,环境美学与自然关学、环境关学与应用美学、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艺术与环境这四大关系,已构成了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环境美学更广阔的未来正在逐步地展现出来,这是因为,“环境价值”在人类生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返回自然”是卢梭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有着多重含义,它不仅是一个审美问题、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哲学和美学高度上的问题。从卢梭对自然人性的关注以及期望重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的社会环境的角度,剖析“返回自然”这一命题的当代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学及二十世纪大陆关学研究的辨析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关学由来做了必要的历史勾勒,对20世纪大陆的关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和检讨,对未来关学研究的前景作了前瞻性思考.认为20世纪大陆的关学研究,经历了"走出理学传统"、"两军对垒"思维、向理学自身更高层次的回归三个阶段.文中对关学的界定、关学的思想渊源和特征、关学史研究以及关学和关学史研究的难点、热点等都作了一些思考.认为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日渐科学化,关学研究也会有新的进展;对关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将为未来关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打开局面.  相似文献   

6.
罗纳德·赫伯恩1966年发表的论文《当代美学及对自然美的忽视》是环境美学兴起的标志,他在这篇论文及后续研究中提出的多个主题对环境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别于用艺术同化自然的那种如画性景观欣赏旧范式,赫伯恩关于艺术和自然关系的看法启发了"按自然所是"来阐发自然审美特征的原则,推动了20世纪中叶传统自然美学向环境美学的过渡;赫伯恩关于"自然欣赏要从琐碎上升为严肃"的思想启发了环境美学中以卡尔松为代表的科学认知途径和以伯林特为代表的审美参与途径,但他自己更倾向于这两种途径的结合;赫伯恩提出的形而上想象概念则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然欣赏要从琐碎上升为严肃"的思想,并引发了环境美学中关于想象、情感和直觉等感性因素的讨论;赫伯恩对环境审美经验特征的描述倾向于达成某种多元的融合,这种主张也预示着环境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筠筠 《现代哲学》2004,(1):116-123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关学中一些颇具现代性(甚至后现代性)的思想传统,并与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观点进行比较,试图说明某些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中表现出来的现代意识和审美特点,在中国古人那里就已经存在了。换言之,西方现代文艺理论与实践中的许多新尝试很接近中国传统关学中的思考。这里主要讨论几方面:1.对相关性的重视;2.轻视模仿再现,重视创新与表现;3.流动的空间与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8.
粗野和苍白是当代城市景观的病症,而开展当代城市批评需要以一种景观美学为尺度和方法。为这种美学的构建本文首先注意到了三种优质学术资源:佩茨沃德符号论的文化批判哲学、科纳等人推动下的正在城市中复兴的景观建筑学,以及后现代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等建筑师的设计关学。借助这三种资源将使我们有希望建构一个具有哲学基础、意义分析和景观批评三个层面构成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美学视域。  相似文献   

9.
明代前期,关学以程朱学为宗,恪守主敬穷理之传,并继承张载之学读经重礼的传统,其思想资源主要是来自河东的薛瑄之学以及本地的三原学派。正德、嘉靖年间,随着阳明学的兴起,为关学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但这一时期阳明学在关中的传播还主要局限于渭南一带,关学的主流仍然是以吕柟、马理等人为代表的朱子学,他们坚守程朱,从各个方面对阳明学进行了批评,并影响了此后数十年间关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朱子学在关学中的主流地位一直持续到晚明万历初期,冯从吾用理学传统的体用方法建构起以心性为本体,以学问为工夫的新的思想体系,将朱子学与阳明学统一起来,从而完成了明代关学对二者的吸收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明代关学中兴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是来自于当时盛行的阳明学,但关学对阳明学的接受和吸收却不是被动的和无条件的。在阳明学于嘉靖初年传入关中地区时,即遭到吕柟与马理、杨爵等人的批评和拒绝,从而使阳明学直到晚明万历中期才最终取代朱子学成为关中理学的主流。南大吉与冯从吾、张舜典等人虽然笃信良知学,但又在不同程度上对其进行了改造,遂使关中的心学呈现出重视躬行实践与调和朱、王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期,尽管湛若水、王守仁心学在关中都有传人,但关学仍以程朱理学为主流。不过,自万历十三年许孚远督学关中之后,王之士、冯从吾、张舜典等人的理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学化取向,关学由此进入心学时代。清初大儒李颙的崛起,是晚明关学心学化的自然延伸。  相似文献   

12.
环境美学的兴起与自然美的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锋 《哲学动态》2005,38(6):26-30
一 伴随方兴未艾的环境运动,自然审美(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已成为当今人们新的审美时尚.与此相应,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 aesthetics)成为当今美学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60年代环境美学诞生以来,关于自然审美是否需要科学知识的议题引起了持续而热烈的争论,这一议题是当代人文领域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在环境美学中的集中体现,由于该议题聚焦在自然审美需不需要科学知识这个问题上,因此可称之为环境美学中的科学主义之争。在持续的辩诘和理解中走向更具包容性的观点,构成了环境美学自诞生之后的某种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06,1(4):51-55
道教的修炼思想中,对于环境的选择,一直是一个十分慎重而关键的问题。北宋时期,钟吕一系的道士施肩吾,继承和发挥了道教这一传统,在修炼思想中,尤其是在对环境、传人的选择原则中,体现了道教特有的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以神秘主义为特质的环境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张超 《美与时代》2015,(2):19-22
与生态批评领域"生态"与"环境"之辨的针锋相对相比,我国美学研究领域对二者的区分和关联的认识却更具有包容性。"环境"是一种审美对象,具有宽泛性和包容性;"生态"是一种关系,是观察和研究事物的一种新视角。"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无所不包的"环境";"生态美学"是"环境美学"的重要理论立场和未来发展方向。不管是"环境美学"还是"生态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都是对环境审美某种模态的理论阐释,在实际审美过程中它们并不单独存在,并时常与艺术审美、生活经验和理论思维等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张新樟 《现代哲学》2005,60(2):107-112
约纳斯建立的生命哲学与伦理学“针对海德格尔的遗产乃至于二十世纪的整体精神,提出了最系统、最有挑战性的一个回应”。本文着重解读了约纳斯的名著《生命现象——走向一种哲学生物学》,分析约纳斯的自然主义构思如何克服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思想中的伦理真空,并为当代环境伦理奠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美国有一个大家所喜爱的、值得注意的有关环境哲学历史根源的记述,它不仅有历史趣闻的内容,而且还有形成当代北美环境哲学之某些关键概念来源的知识。可是,民间的这种对北美环境思想历史起源的知识是不完全的。环境哲学家们一般运用的、以荒野为基础的历史,应该用被忽视的19世纪北美城市垃圾和卫生设施的纪事加以补充。这一补充后的历史改变了北美环境哲学一直犹豫不决的概念领域。这个新领域能更好地应对许多主要的地区和国际环境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赵卿  陈景风 《美与时代》2014,(11):30-30
在钢筋混凝土的年代,城市居住小区逐渐成为一座城市形象的标志和新的景观,是体现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通过自然和人文的景观,彰显出这座城市里人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环境陶艺从传统陶瓷艺术中脱颖而出,走向公共艺术空间,是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审美要求与必然。  相似文献   

19.
环境哲学的目标是建构一种非原子论、非机械论以及非二元论的生态世界观。本文首先追溯了当代西方环境哲学的发展历程,继而介绍了当代西方环境哲学的主题及其主要流派,最后勾勒了当代西方环境哲学的主要动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城市的营造是十分注重山水自然的,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也恰好体现在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对灌县古城地理环境的梳理,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角度,来认识灌县古城的人居环境,进而从山水格局的角度探索古城人居环境的思想,这对今后人居环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