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敦颐从仁宗庆历元年正式开始踏上仕途,到熙宁六年去世,终年57岁。其间经历了庆历新政的全过程和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初期阶段。北宋中期的这两次重大变革,对周郭颐究竟产生过什么影响?与他的学术思想有无关系?这些问题,过去的各种研究成果中偶有提及,但都没有展开论证。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周郭颐及其学术思想的正确评价,而且关系到宋代  相似文献   

2.
《中国宗教》2022,(5):91-91
自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安世高译出《明度五十校计经》起,至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朝廷解散翻经院,大规模的佛典汉译持续了近九百年,其间经历了大约四个时期:一、东汉至西晋,为初译期。译典原本以“胡本”为多,译者多为西域僧人,故为西域僧主译期。二、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为兴盛期。译典原本多为“梵本”,也有少量“胡本”,译者梵、胡、汉僧及中国文人皆有,故为中外共译期。  相似文献   

3.
《稷下赋》出自《温公文集·卷四十三》,作者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宝元进士,历任仁宗、真宗、神宗、哲宗四朝,为相一年。仁宗时,初任地方官,后为京官。王安石行新法,他与安石政见不一。他所著《资治通鉴》凡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余种。全书年经事纬,史实系统而完备,确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鉴戒。诗文有《司马文正公集》。  相似文献   

4.
《太上感应篇》解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统道藏》‘义’字一号至十一号、‘廉’字一号至十二号、‘退’字一号至七号,收入《太上感应篇》三十卷,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宋史》卷二百○五《艺文志·杂家》:“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按《宋史》卷二百八十七《李昌龄传》:“字天锡,宋州楚丘人,太平兴国三年(978)举进士,大中祥符元年(1008)卒”。寻此书李昌龄传中,纪年有天禧初,乾兴初,明道中,康定中,嘉祐中,及熙宁二年(1069),俱在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北宋庆历至熙宁的四十年间,濂新关洛蜀朔六学并世而出,周敦颐、邵雍、王安石、张载、司马光、程、苏东坡、程颐八大易学家各自成说,确为先秦百家争鸣后的文化胜景,堪称中国易学史上的宏丽奇观。六学互有歧异而同属儒家,八家共宗大易...  相似文献   

6.
陈景元     
(?—1094) 北宋道士,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少有方外志,仁宗庆历二年(1042),师事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年十八,从天台道士张无梦学,得《老》、《庄》微旨。尔后,隐逸江淮。礼部侍郎王琪荐之于翰林承旨王岐(一说为王珪),岐令其讲经,公卿大夫无不欲争识者,醴泉观提总奏充本观修撰,遇邳王谒真君祠,召问道家事,以其该通,奏赐紫衣。神宗闻其名,诏即其地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熙宁五年(1072),  相似文献   

7.
陈景元,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因父陈正擢进士第,任朐山令,遂寓居高邮(今属江苏)。父卒,二兄继夭,乃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年),拜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已而别其师,游天台山,遇陈抟弟子张无梦,颇得《老》、《庄》微旨。尔后隐居江淮间,以琴书自娱。熙宁元年(1069年),被推荐到汴京,居醴泉观,为众人讲解《道德》、《南华》二经,遂闻名于世,公卿世大夫无不欲争识之。神宗闻其名,诏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后又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熙宁五年(1072年),进所注…  相似文献   

8.
《大藏经纲目指要录》,简称《大藏纲目》、《指要录》,北宋崇宁三年(1104),东京(开封)法云禅寺住持惟白集。收入日本编《法宝总目录》第二册。名为八卷,其中卷二、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各分上下卷,实为十三卷。撰者惟白,靖江人、嗣圆通秀公(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曾于建中靖国元年(1011)撰《续传灯录》三十卷,徽宗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的人性论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熙宁年为界分成二个阶段。在熙宁前,安石人性论可分为三种情况:一为性善说,二为性善恶混说,三为性不可善恶言说。在熙宁元丰间,安石人性论表现为性善恶混说,此为其人性论的最后归向。安石于熙宁间最终选择了性善恶混说,于退居江宁后的元丰间继续坚持性善恶混说,说明他在熙宁元丰间的人性论认识趋于稳定,此亦为其人性论认识的成熟表现。安石人性论既开宋儒言性之风,给理学与心学以影响,且为熙宁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陆佃年青时居贫好学,因家境清寒无钱买灯油,遂借映月光读书。后离家寻师从学,途经金陵时,正巧遇见了慕名既久的王安石,拜为师长。 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王安石受任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着手实施改革,推行新政。是年秋,陆佃入京参加会试,前在相府拜谒王安石。  相似文献   

11.
《明史·太祖本纪二》卷二载,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丁卯,徐达克太原,扩廓帖木儿走甘肃,山西平”。《清史稿·世祖本纪一》卷四载,顺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壬辰,石廷拄、巴哈纳、席特库等,败贼于平阳,山西悉平”。因此说,明代五台山佛教史是从公元1368年至1644年这276年间的佛教历史。其间,由于帝、后的崇佛建寺,诸王大臣的护法敬僧,高僧大德  相似文献   

12.
来代在经学历史上被称为"变古时代",所谓变古,是指来代经学家离弃汉唐章句注疏,创立新说的经学研究方向。对此,后人贬之不绝。王应吸《困学纪闻》云:"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上梗。"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庆历以前,多尊章句注疏之学,至刘原市为《七经小传》,始异造儒之说,王荆公修《经义》,盖本于原甫。"宋代学者除刘敞、王安石外,欧阳修、二程、二苏、司马光、晁说之,乃至朱幕,对经书的解读不同程度地都体现了变古的风尚。对宋代经学之变古,不能…  相似文献   

13.
自公元420年宋朝建立,至公元589年陈亡于隋,中国南方先后经历了宋(420—478)、齐(479—501)、梁(502—556)、陈(557—589)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北方先后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五代政权,统称为北朝。北周大定元年(581)隋灭北周,隋开皇九年(589)隋灭南朝陈,结束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局面。由于南北政权的长期对峙,加之自  相似文献   

14.
胡阿祥 《学海》2005,(3):36
(72 ) 10 93页 :“青州刺史 ,……孝武孝建二年 ,移治历城。”按 :青州移治历城 ,《宋书·自序》作孝建元年 ,《宋书·垣护之传》及《资治通鉴》皆作孝建三年 ,此作孝建二年。当以孝建三年为是。据《宋书·孝武帝纪》 ,孝建二年十一月以垣护之为青、冀二州刺史 ,次年五月 ,“木连理生北海都昌” ,垣护之以闻 (《宋书·符瑞志》)。考北海郡都昌县 ,本志云“寄治州下” ,即寄治青州治所东阳城 ,可见孝建三年五月时 ,青州尚未移治历城。又青冀二州 ,冀州为侨州 ,割成实土 ,治历城 ;青州实土州 ,宋孝建三年至大明八年 ,青州帖治冀州历城 ,合成青…  相似文献   

15.
周敦颐,字茂叔,原名悙实,“后避英宗旧名改悙颐”(《伊洛渊源录·濂溪先生事状》)。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谥元,称元公。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终年五十七岁。他曾建书堂于庐山之麓,堂前有溪 以濂溪命名,晚年在此定居,后人称他为濂溪先生。  相似文献   

16.
《华严经传记》,又名《华严传》,五卷。唐京兆崇福寺沙门法藏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华严经传记》撰时阙载。考本书卷一实叉难陀传中,有唐景云元年(710)十月十二日实叉难陀卒于大荐福寺,“至十二月十三日,本国门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送其余骸及斯灵舌遂归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复于焚尸之所起七层塔焉”的记载(第155页中)。而法藏本人又卒于先天元年(712)  相似文献   

17.
燕国材 《心理学报》1984,17(2):13-20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生于公元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王安石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理学、心学开始盛行、国力“积贫积弱”、封建皇朝开始走向  相似文献   

18.
五代佛教通常是指朱晃开平元年(907年)至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为止的53年间,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佛教。而五台山的五代佛教史,则是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开始割据河东(今山西),至宋太宗赵昊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灭亡的八十六年间的一段佛教历史。这是因为其间山西省五台地区先后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王朝。《五台县志》说:《五代史·职方》考,代州,唐、晋、  相似文献   

19.
重阳祖师,道教全真道创立者。原名中孚,字允卿;后应武举,易名德威,字世雄。创立全真道后,重阳祖师改名喆(zhe音哲),字知明,号重阳子,全真道徒尊称为“重阳祖师”,世称“王重阳”,咸阳大魏村(今属陕西)人,宋徽宗政和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生。祖师自幼聪慧异常,及长体貌魁伟,有湖海之相,弱冠修进士业。伪齐阜昌(1130—1137)时应礼部试未第。金熙宗天眷(1138——1140)间应武举,中甲科。关于重阳祖师是否有“应武举”之事,姚从吾《金元全真教》考证曰“《金史》卷四《熙宗本纪》,天眷共有三年(1138——1140),只有天眷元年举行一次文官考试,‘诏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其制则见于泰和(章宗年号元年为1201年),试有上中下三等,是天眷间根本没有考试过武举,王喆自然不能‘捐文场,应武举’,改易名字了。”笔者以为此说更可信。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辛冠洁、丁健生、蒙登进主编的《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三卷三册)、《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二卷二册)继《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三卷四册,本刊80年第7期作过介绍)出版之后,业已陆续编撰完毕,即将由齐鲁书社出版。整部评传总共八卷九册,计字三百万左右,收入哲学家一百十六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