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水浒传》谶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秘主义的政治预言——谶言 ,是中国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民众反抗运动颂歌的《水浒传》,谶言是其一大特色。水浒谶言一是预示国家大事、历史进程 ,二是预示重要人物命运前途 ,其内容之丰富、种类之繁多 ,在古典通俗小说中是罕见的。《水浒传》堪称中国古代神秘主义预言的博物馆 ,然学术界对此问题至今未有专门研究。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几例典型的水浒谶言 ,以期对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神秘文化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尚继武 《学海》2004,(2):167-169
施耐庵的<水浒传>开创了英雄侠义小说称呼人物的一种传统,即为小说中人物取绰号,来标识传扬此人物的长相、武艺、出身、才智、本领、品性等.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了并着手研究水浒人物绰号这一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中国唯一本土宗教,其对中国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晚明时期小说家邓志谟撰写了三部道教神仙人物传,《咒枣记》是其中之一,它讲述了萨守坚修身得道、最终成仙的故事.其故事体现了道教“内省”之美,萨守坚三世始终坚持内心的自省和行为的自持,从澄心去欲、积善去恶两方面进行修炼,最终得道成仙,而其行为也影响了跟随身边察恶的王恶,致使王恶进行内心自省,列入仙班.萨守坚从“被度”走向了“度人”,达到了至善至美之境界.  相似文献   

4.
问题的缘起 陈静先生在"吾丧我--<庄子·齐物论>解读"一文中认为:解读<庄子·齐物论>的关键在吾丧我,并且对"吾与我"的含义进行了辨析.①她认为"我"是形态的我:"这个‘形态的我'处于与外物纠缠的状态之中,被外物裹携着、冲击着,踉跄于人生之途而没有片刻止息,终生劳碌却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不堪却不知归属何处.‘形态的我'展示了‘人'作为‘物'的存在状态,这样的‘我',实在是被动而无奈的."而"吾"是丧我之吾,"‘吾,不是‘形态的我',也不是‘情态的我',所以在任何极端的情景下都不为所动.……超越了形态和情态的‘吾,,‘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游'是<庄子·逍遥游>的基本概念,它展示的是一个自由的境界.‘我'被外物裹携且陷溺于角色的序列之中,与‘游'无缘,‘吾'才能‘游,,‘吾'的‘游'展示了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有了这个境界,‘人'就从‘物'的和‘角色'的存在状态中超脱出来了."  相似文献   

5.
“撄宁”乃是《庄子·大宗师》中提出的一种境界理念,用以形容得道者不为外在纷仍所扰而能保持内在之定静心。庄子撄宁观以卮言的叙事喻显了这样的至理,即以宇宙的想象力观待万物,以虚阔之境界心映照死生,则一切纷扰都将因洞明玄览而无挠吾心。“心”有定持、主宰、正定功能,能够以其境界形态超越外物撄扰。作为心-物关系的境界化表达,庄子撄宁观的实质是要人通过“心-物”→“道-物”→“心-道”→“心-物”的认知序列实现自身的境界性升华,而至于撄宁境界之实现,则不可避免地需做知止、外物及去成心的工夫努力。  相似文献   

6.
从“心”看《齐物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物论》不仅是《庄子》、也是先秦诸子中义理最为富赡深邃的篇什之一。历来诠解《齐物论》,多视内中“吾丧我”为全篇之关钥,但笔者认为,如不探及“心”的层面,则“吾丧我”何以可能终究有虚悬无着落之感。一、从“心”看“吾丧我”“吾丧我”乃是南郭子綦答颜成子游之问。子游之所以问,乃是惊异于子綦今昔“隐机”之异,遂有槁形、灰心之问。因而今昔“隐机”之异也就坐实到“形”和“心”两方面。这两方面是子綦之所呈现而为子游之所目击。子游之问虽是两个并列句,似无分轻重,但先言形而后及心,正密契目击的次第。目击形如槁木后方进到…  相似文献   

7.
<论语·子路>有一则对话: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相似文献   

8.
张强 《学海》2008,42(3):168-174
<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相比,<金瓶梅>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叙述结构及题材选择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明末动乱的时代,版画兴盛,"叶子戏"流行。陈洪绶创作的《水浒叶子》,表达了其对水浒英雄的赞赏和敬仰之情,他把希望寄托在水浒英雄人物上,并运用强劲有力、方折直拐的线条和动态的人物表现形式,同时又大量融入了民间版画雕刻的装饰纹样,刻画出四十位水浒英雄的不凡英姿,同时也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对后世版画的创作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苏轼这首论画诗对后来的美术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因为苏轼的诗句,使得中国美术史上两位重要人物吴道子和王维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许雪涛 《现代哲学》2011,(5):122-128
彰明《春秋》义旨是《公羊传》之鹄的,其中虽有详略不等的叙事,也都与义旨有关。基于随文作注和叙事本身的特点,何休在注解《公羊传》叙事的故言、故事、故义三个层面中,使用了若干方法,如提醒叙事结构、还原人物心理、补充传文、论证传文、结合经文书法见义、引经典印证传义等等,不仅使事件呈现得更为丰富和细腻,亦将事件所寓之义更清晰地展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成书的过程很复杂,流传的历史也十分漫长。笔者认为,作为一部成功的小说,《水浒传》不仅写出了一个英雄的故事,更通过对与不同人物的刻画表现出国人内心深处渴望英雄,耽于遗忘,并内心黑暗的心理特征。并且,在对不同英雄的刻画中,表现出一个传统社会没有的新的价值观念好汉。这是对国人心理极为深入的洞悉,也是对我国文化很有价值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明代画家陈洪绶擅长人物、花鸟和山水,但其中以酒牌"叶子"的版画创作形式却鲜为人知。创作和刻工的天机之合,达到了中国版画创作史上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本文重点介绍了明代人物画家陈洪绶创作《水浒叶子》的社会背景、思想根源、作品风格,同时探讨了叶子作为一种特殊的版画形式对后世版画创作和刻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别出心裁而见智慧,在生活中屡屡发生,经历其中,无异于一次智慧的洗礼,那耀人的智慧之光让人久久难忘.1.利用思维惯性别出心裁.我们知道,思维是有惯性的,即有了某种想法、思路,要急速改变思维方向,往往难以实现,总要朝前滑动.这种思维惯性,是由某种定势而产生.利用一般人思维皆有的特点便可以别出心裁地表现出自己的智慧.有这样一则故事:某国君跟两个臣子一起闲谈,谈到人的智慧问题时两臣子皆言自己聪明.国君说:“这好办,你俩谁能让我从这屋子里出去,谁就更聪明.”国君问其中一个,他想了一会,摇摇头,认为这不可能.  相似文献   

15.
美育是培养高尚人格的必由之路.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对完美人格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人格目的从孔子式的"仁"走向席勒式的"自由",把"完全之人物"作为人格美的最高境界;摆脱物欲对人格的侵蚀,要求完美的人格无关利害;保持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学术研究上"唯真理之从".  相似文献   

16.
“吾丧我”之说源自《庄子·齐物论》,因其深刻的哲学意味,为历代治庄者所关注。“丧”是整体上的“减法”状态——从“我”之中剥离出去一部分,“吾”是高于“我”存在的某种理想的人格状态。“丧我”,即消解以“形体之我”为基础、以“精神之我”为核心、以“人物关系之我”为张力碰撞凝合而成的“我”,复归自然之“吾”。通过以“吾丧我”为线索的一系列“互文性图景”的建构,庄子不断深化消解一切“不齐”,表达“复归于道”的寓意。看似文字游戏的“吾丧我”,实则凝聚着庄子对个体生存境遇、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其为“我”摆脱束缚与局限,走向开放的生命提供的途径。在纷争加剧、矛盾凸显、人与他者关系更为紧张的今天,“吾丧我”之说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学界关于朱熹哲学,新著续出,辨析毫芒,几无剩义,捧读诸贤之作,颇有后来者无可置喙之感,墨翟夫子曾说:“吾言足用矣,舍吾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抬粟也。”然获后拾穗,含而咀之,仍觉有深味者,今集成篇章,题为“余论”,聊备一说。  相似文献   

18.
由于概念的流动性和理解的差异性,学界对张载哲学的诠释与评价至今充满争议。这些争议既涉及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问题,也有诠释方法的问题。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与诠释,一如庖丁解牛,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张载哲学,其结构之"理一"不外"意-象-言",其结构之"分殊"则为"太虚-太和-万物"。"一物两体"是其理论构架,"横渠四为"是其精神旨趣,二者共同勾画出了其独特的精神面貌。以《易》为宗、仁体礼用、内圣外王,彰显了其生生之德的大人境界。张载以其哲学结构之恢宏、理论内涵之丰富深刻,而为宋明理学之奠基性人物。  相似文献   

19.
巧与拙     
《论衡》里记载这么一个故事: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人或问之:“何为泣者?”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 “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 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相似文献   

20.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文学著作,其中的人物传记不仅继承了《左传》优良的叙事传统,开启了后代以人物为中心,“以类相从”的写人文学的不二法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史记》这一叙事写人的创作传统。本文试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叙事结构方面对《水浒传》中为英雄立传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