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者或存在之意义的学问。考察马克思的本体论问题,我们发现马克思并未扬弃本体论概念,而只能说,马克思扬弃了以往的本体论,即抽象的唯灵论与抽象的唯物主义的对立。马克思的《资本论》既然研究社会存在,那么从哲学角度解读这部著作,就完全有理由认为它阐述了一个新的本体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他的社会学说。我们可以划分出四个世界来考察马克思的本体论问题:我们称独立于思维之外的自然界为世界;思维中所生的相之总和是世界;在知识中,语言中的概念和命题所描绘的自然图景为世界;而自由领域,即马克思称之为社会存在领域为世界。商品价值、资本都居住在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2.
1964年4月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党内有教授头衔的库埃拉(Alfred Kurella)在耶拿大学哲学系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所作的这个报告中说,马克思所使用的异化概念常常带有变化不定,有时是自相矛盾的含义。马克思从来就把异化分为两种,即无利害关系的异化和敌对性的异化。前者可以转化成为后者。这样说来,人们就不必把异化概念和异己的事物看得太神秘、太可怕了。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异己的东西完全不是什么可厌的和敌对的,相反,它是人类生活本身所固有,甚至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因为任何人,如果不去占有异己的东西,也就无法生活。他说,从人生到世上时起,他所碰到的一切东西,包括他所说的语言在内,都是异己的,也就是说,他所遇到和使用的一切,都是他的先人所预先创造好的。他说,马克思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所使用的异化概念的意义是无利害关系的,是中性的,因为马克思一再把“外化”和“异化”象同义词一样加以使用。他认为,马克思在对异化问题的研究中找到了走向劳动价值学说的道路,发现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原因,一句话,在异化的概念下,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现了社会生产同私人占有问的矛盾。最后他指出,把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基本矛盾的一切可怕影响都看成是异化现象,会妨碍人们去发现真正的真理。  相似文献   

3.
艾伦·伍德提出"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甚至认为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伍德的观点,是由于误读马克思的经济学文献,并窄化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整体理解而得出的。深入研读马克思的文本论述,会发现他反对伍德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认为,劳资交换包含两个在本质上决不相同的过程,无论从工人方面、还是从资本方面来看,都不是平等的等价交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与正义的真正看法,一是不认为资本主义是正义的,二是不止于以不正义之名谴责资本主义,三是要"揭示"正义背后的资本主义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4.
劳动价值与知识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恩格斯认为 :马克思一生中有两个重大的发现 ,一个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 ,另一个是对剩余价值的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它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则是他的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马克思指出 ,各种商品的使用价值 ,千差万别 ,不能在数量上测量它们的多少。他说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 ,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 ,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3卷 ,第 5 0页 )就是说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所创造的。所以 ,我们通常说 ,劳动创造价值。在资…  相似文献   

5.
如果一个人要问自己,他是怎样对那些注定要在他一生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思想领域发生兴趣的,那么,他就会发现,要简单的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并不容易。或许,他天生对某些问题就有一种爱好,或许,他是受了某些老师的影响,或是受了当时各种思想或个人经历的影响,才走上了他所感兴趣的道路的。然而,又有谁知道,在这些因素中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呢?说实在的,如果有人想要确切地知道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哪些是较为重要的因素的话,那么,没有一部详细的历史自传恐怕是不可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的。但是,我并不打算把此书写成一部历史的自传,而是想写成一本关于我的思想发展的自传。因此,在这本书中,我要选择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些经历来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正是这些经历才使我以后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以及对这两种学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在概述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时曾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恩格斯的这一概括突出强调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即“现实的个人”,亦即“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的“个人”,它是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的入口处。正是借助于这一概念,马克思破解了人类历史之谜,发现了人类历史的规律。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来看,现实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应当扫除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对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曲解。有些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是这样一种哲学,这种哲学主张人的物质利益、人对不断增加自己的物质福利和使生活日益舒适的愿望是他的主要动力。但他们忘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马克思和所有其他哲学家所使用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个词与较高的精神水平的心理动机没有任何关系,与较低的、较卑鄙的心理动机也没任何关系。在哲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观上都经过一个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关于完成这两个转变的具体时期,在马哲史的研究工作中是有争议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马克思完成两大转变的逻辑起点恰恰是从同宗教的决裂和批判开始的。我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研究上所走过的道路可以这样看:最初是对宗教进行批判,然后进一步深入到政治领域,继续对政治、法律、国家形式等进行批判,最后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宗教二重化的根源不在于宗教本身,而在于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整体框架中,道德是一个显性概念,伦理则是一个隐而不彰的概念。马克思伦理思想中不仅有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而且也有关于伦理概念的考量,其共同体思想中就包含了对伦理内涵的把握。通过对马克思伦理思想中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的分析,既可以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黑格尔元素,更能够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对黑格尔伦理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关科学发现的哲学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由于科学发现(包括科学理论的发现)在科学发展和科学认识史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探讨科学发现问题,对理解科学发展的模式和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会推动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进一步的深入。这是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科学在马克思看来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年代曾经说过:新思潮的优点,不是要颁布适合于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的永恒真理的教条,而是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恩格斯在总结他与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哲学时,又曾经指出:辩证法的革命意义就在于它永远结束了哲学是绝对真理总和的幻想;无论在实践的领域,述是认识的领域,人们永远也不会发  相似文献   

12.
洛克的财产权理论中存在许多模糊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把所有权和占有权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在他那里,人对自己的生命和自由没有所有权,但对自己的劳动能力有所有权,可以任意转让。诺齐克把劳动能力、个人财产,甚至生命、自由,都当作是个人的私有财产。马克思的观点同洛克和诺齐克的观点是根本不同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劳动能力不是可以任意转让的私有财产。洛克和诺齐克的理论都无法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正义的社会,我们必须要回到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埃尔德雷德指出,在海德格尔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想生涯中,有一个现象颇为引人注目,即他从来没有与马克思进行过深入的对话,即使偶有涉猎也仅仅是蜻蜓点水。(cf.Eldred)如果我们不把《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理解为这样一种对话的话,此论大致可以成立。纵观海氏文本,他对诸多哲学家的长篇大论无疑是其存在之思前行的醒目路标,而他对马克思却似乎惜墨如金。这显然不是因为马克思对他来说无关紧要,这一点他早就有明确交待:“因为马克思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性维度中,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比其他历史学优越,但由于无论胡塞尔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过程,揭示其规律和特点。 实践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关系范畴。马克思在理论上对于人与周围环境,哲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他的中学时代。 马克思对这类问题探索的努力,反映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他推崇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说所寄托的向往自由的社会政治思想,但是他把自由理解为人与人的全面交往、人对周围环境的改造斗争,而不是逃避现实的“不动心”。这一时期,马克思热诚地追求人的自由,在理论上大胆地探索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并且朦胧地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实践关系,看到实践对于改造世界、获得自由的必要性。但是在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之下,不可能有科学的实践观念,他也和历史上的哲学家一样,只是在思维的领域里把握实践。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法国新黑格尔主义者L.朗特格莱勃(Ludwig Landgrebe)教授、博士的“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的第四节。该文共分五节,第一节主要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三节进而谈到黑格尔原来想要表述的辩证法和他在自己体系中所体现的辩证法之间的不一致。第四节论述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五节论述恩格斯的辩证法。在第四节里,作者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探讨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辩证法”,有别于黑格尔的“观念的辩证法”,并以为“马克思首先是把他的思想看作为一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者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既与唯心主义又与唯物主义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作者还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人的族类的自我生产的原则,它不是思维运动的规律,而是真正的生产活动的规律,是作为一个劳动着的并通过劳动来推行自我维持和自我生产的人的活动规律”,并说,“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一种无意识的变化的规律性的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谈到生产关系的时候,作者认为:马克思依照哲学传统所赋与他的非此即彼的概念不能对生产关系的实质作出最后的答复,作者以为:“生产关系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精神,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还讨论了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观点,认为:“对马克思来说,自在的自然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可以根本不问的问题。”并认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观点不仅与唯心主义有血缘关系,而且甚至在结构上相同”。最后作者在谈到人的问题时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人是自然整体,这个整体的本质核心不是精神,但也不是物质,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竟瞎说;“在这一点上显然可见:马克思的观点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形而上学思维的整个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6.
怀特海和列维纳斯的哲学思想并不总是相关联的。怀特海是著名的美国哲学家,早期致力于研究数学和逻辑分析哲学,而后成为系统的形而上学家。列维纳斯是著名的法国哲学家,主要研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他的哲学目标主要致力于探讨:在不可避免的俗世世界中“超越”是否可能。本论文是对列维纳斯和怀特海的一个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察觉到了他们在某些领域的重合。尤其在以下两个领域中,可以把列维纳斯和怀特海视为对话者,或者甚至是思想上的互补者:第一个是“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第二个是对“他者的注释”。尽管把两位思想家的深思视为等同或归纳到一起,这样的做法可能并不恰当,但是我们认为探寻两位思想家之间的一致性、共鸣,也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易学产生于河图洛书,这一文化历史现象,至今让人百思而不得其解。河图、洛书只是两个数字图,可是它却能说明宇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从中可看出,和谐布局的数字图,可能与宇宙中万事万物生存结构相关。组合数学中的幻方起源于河图洛书,而中国思想文化中的《易经》也产生于河图洛书。这两个同源的却显然差异巨大的学科,在表面看来,似乎再没有什么联系可找。但当我们对四阶完美幻方深刻研究似后,竟然发现四阶完美幻方其分布规律、其结构关系,蕴含着深刻的易理思想,令人拍案称奇。一、四阶完美幻方河图以差的关系反映出一个二阶幻方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将会对探讨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理论作出众所欢迎的贡献。这类研究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因为马克思的许多实质性论点是建立在他关于信念和动机之产生的主张上的。例如,马克思提出这样一个论点:随着资本主义的成熟,工人阶级的意识将经历这样一种变化,即从渴望短期的、物质的幸福到追求长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利益,这一论点要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19.
(一)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逝世一百周年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赞颂道:“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正当全国心理学界筹备隆重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潘菽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发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重要论文,强调:“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心理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他并深有感触地说:“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当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马克思将他最重要的著作命名为资本论,在他看来,资本是解开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秘密的钥匙,只有揭示出资本的本质与运行规律才能真正理解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历程中,他对资本概念的理解与认识是不断发展和深入的;他所探讨的资本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