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研究考察在双方贡献不相等时,3~6岁儿童分配模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98名儿童在竞争或合作情境下和玩偶进行钓鱼游戏,然后对6枚冰箱贴进行分配。结果发现5~6岁儿童比3~4岁儿童进行平均分配的比例更高,一级心理理论和抑制控制能力完全中介了年龄的效应。和竞争情境相比,合作情境促进儿童进行平均分配,同时情境调节了抑制控制对分配模式的影响。研究表明一级心理理论和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能够解释学龄前儿童分配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卷入情境下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行为特点以及内群体偏爱在其中的作用, 呈现给儿童两种实验情境:实验1, 134名5~8岁儿童在第一方情境下与来自内、外群体的一名儿童分配不同价值的物品, 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与5~6岁儿童无显著差异; 实验2, 130名5~8岁儿童在第三方情境下给来自特定群体的两名儿童分配资源, 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显著高于5~6岁儿童。两个实验均发现儿童的分配行为表现出内群体偏爱, 5~6岁儿童比7~8岁儿童更明显。并且, 5~6岁女生比男生有更明显的内群体偏爱, 但在7~8岁组无性别差异。此外, 只有7~8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表现出卷入情境上的差异, 他们在第三方情境比第一方情境下更能做出公平分配, 但5~6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并无情境差异。综上可见, 比起年幼儿童, 年长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公平行为发展得更好, 并且在两种卷入情境下受内群体偏爱的影响均更小。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儿童在不同利益对比情境以及与己利益无关情境中的公平行为,研究呈现了自我任务的劣势博弈、优势博弈、冲突博弈以及第三方任务博弈四种分配情境。自我任务中儿童需要为自己与另一名匿名儿童迫选方案,第三方任务中则需为两名匿名儿童迫选方案。结果发现:(1)劣势博弈中所有年龄组均倾向于选择公平方案,而非劣势方案;(2)优势博弈中,8岁、10岁组选择公平方案的人显著多于优势方案,而4岁、6岁组均无显著差异;(3)冲突博弈中,4岁、6岁组选择优势方案的人显著多于劣势方案,而8岁、10岁组均无显著差异;(4)第三方博弈中, 8岁、10岁组选择公平方案的人显著多于不公平方案,而4岁、6岁组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4岁~6岁儿童尚未真正获得公平观念,且以获得个人利益为主;而8岁是真正获得公平观念的转折年龄,8~10岁儿童对人对己均坚持公平原则,且表现出利他倾向。  相似文献   

4.
张野  张珊珊  刘兰馨 《心理科学》2018,(5):1151-1157
为探讨社会排斥和社会接纳情境下儿童奖惩分配公平性,研究采用个体-偶然排斥范式和第三方奖惩分配范式,对8~9岁儿童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和奖惩分配公平性判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社会排斥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显著多于社会接纳组,奖惩分配不公平性行为显著少于社会接纳组。9岁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显著多于8岁组,奖惩分配不公平性行为显著少于8岁组;(2)社会排斥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判断显著高于社会接纳组,9岁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判断显著高于8岁组,奖惩分配不公平性判断显著低于8岁组。结论:社会情境影响儿童的奖惩分配公平性,在排斥情境下,8~9岁儿童的奖惩分配公平性明显提升;8~9岁儿童的奖惩分配公平性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正念训练对3~4岁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效果,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将60名3~4岁儿童以班级为单位分配到正念训练组和对照组,在训练前后及训练结束三个月后,家长和教师分别评定儿童社会行为水平。结果发现:(1)前测中,训练组儿童的社会行为不同维度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后测及追踪数据表明,训练组儿童的害羞退缩和攻击性行为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家长评定和教师评定的结果基本一致;(4)儿童性别对正念干预效果没有显著影响。该研究结果证明正念训练对提高3~4岁儿童的社会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并且其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6.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不同公平原则的偏好发生变化,资源分配模式相应改变。研究关注当双方贡献不相等时,学龄儿童分配模式的发展及其原因。106名6~12岁儿童在竞争和合作情境下各完成一个游戏,游戏结束后为自己和另一名游戏参与者分配代币。结果发现,儿童在竞争情境中的分配模式没有年龄差异,在合作情境中进行按劳分配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但是整体上在竞争情境中进行按劳分配的比例更高。心理理论能力促进儿童在合作情境中进行平均分配,但是其作用受到抑制控制能力的调节。研究提示了分配模式发展的情境差异及个体能力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文  朱琳  张雪  张玉  刘颖 《心理学报》2015,47(11):1341-1348
公平敏感性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公平和不公平的稳定而个性化的反应, 其表现为个体对公平的不同偏好。本研究旨在考察2~3岁儿童公平敏感性发展特点, 并进一步探究分配情境、分配数量和分配结果等因素对儿童公平敏感性的影响。实验1采用VOE范式, 在第三方任务情境下, 考察130名2~3岁儿童公平敏感性的发展特点, 结果发现在VOE范式下, 2~3岁儿童公平敏感性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 3岁~3岁3个月儿童的公平敏感性发展最明显。实验2, 选取60名处于公平敏感性发展最明显的3岁~3岁3个月的儿童比较其在不同分配情境、分配数量以及分配结果下的注视时间差异。结果表明, 在有接受者情境下儿童公平敏感性显著高于无接受者情境下的公平敏感性, 并且公平敏感性受分配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操纵资源价值与数量的比例关系,形成互不影响的数量平等与价值平等,考察5~10岁儿童在不同卷入情境中公平分配发展的特点。结果发现:(1)6岁以后儿童公平分配发展存在数量平等“消”和价值平等“长”的特点;(2)与第一方卷入情境相比,在第三方卷入情境中9~10岁儿童公平行为发展存在差异,而公平认知不受卷入情境影响;(3)儿童公平认知发展能正向指导公平行为表现,但会受卷入情境、年龄和性别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同伴接纳与儿童公平分配行为之间的关系,以独裁者博弈和最后通牒博弈两种范式,对小学126名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同伴接纳对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因博弈范式而不同,它主要影响了儿童在独裁者博弈中分配的公平性,在该范式中,同伴接纳水平高的儿童,公平分配行为更高;(2)在独裁者博弈中,受欢迎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最高,被拒绝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最低;(3)受欢迎儿童和被忽视儿童在两种范式中,都有较高的公平分配行为,而被拒绝儿童和普通儿童在独裁者博弈中分配的公平性,均显著低于他们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在幼儿对主人公的行为意图做出判断后加入奖惩任务,用意图"有无"判断和星星分配的数量作为考察"副作用"效应的指标,探讨幼儿在不同规范标准下能否利用理性策略对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断。结果发现:(1)幼儿对带来积极和消极"副作用"的行为意图"有无"判断没有差异;(2)相比于消极"副作用",幼儿倾向于给带来积极"副作用"的行为者分配更多的星星作为奖励;(3)"副作用"效价对4、 5、 6岁幼儿分配行为的影响是一致的;(4)在道德规范标准和约定规范标准下,"副作用"效价对4、 5、 6岁幼儿分配行为的影响是一致的。结果表明:(1)使用星星分配数量作为指标考察幼儿的行为意图判断更敏感。(2)幼儿会把违背规范的行为推断为有意的,遵守规范的行为推断为无意的。且这种表现在4~6岁之间具有稳定性。不同规范标准下,幼儿的这一表现没有差异。(3)研究结果支持了意图判断"副作用"效应的理性推理观点。  相似文献   

11.
史冰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5,28(4):816-819
采用竞争游戏的方式研究3~6岁儿童在外显和隐蔽情境里的欺骗。结果表明4、5岁儿童行为上的隐蔽欺骗和错误信念理解显著相关;3岁儿童语言上的外显欺骗(说谎)和错误信念理解显著相关;各年龄段儿童行为上的外显欺骗和错误信念理解没有显著相关。和Cartson(199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是,本研究中4、5、6岁儿童的隐蔽欺骗人数显著超过外显欺骗人数。结果提示,语言上的外显欺骗(说谎)不仅和儿童的执行功能有关,还可能和欺骗时的情境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岁和6岁儿童在亲社会情境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在亲社会道德情境中,年幼儿童倾向于判断行为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年长儿童则作出积极的情绪判断;(2)在归因定向中,4岁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6岁儿童出现了由结果定向到道德定向的过渡;(3)亲社会情境的类型不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4)在观点采择任务中,甚至4岁儿童也能对自己的情绪体验作出合乎道德准则的判断和归因。  相似文献   

13.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考察了不同匹配情境对4-6岁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行为意图与行为结果匹配时,即便4岁幼儿也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和情绪判断;当两者非匹配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情绪判断都不稳定;(2)在情绪归因过程中,年幼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年长儿童以意图定向为主;(3)4-6岁儿童在情绪判断任务中不存在年龄差异;(4)道德情境的冲突性因素影响了幼儿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Deutsch 对目标结构的划分及定义出发,考察了目标结构对6—9岁儿童合作与竞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目标结构对6—9岁儿童合作与竞争行为有显著影响。(2)儿童在合作目标结构下,合作行为随年龄增长的趋势不明显.(3)在竞争目标结构下,竞争行为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长。(4)儿童竞争策略的发展早于且优于合作策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不同领域的规则(安全领域规则,个人领域规则)和不同的规则提出者(成人权威,同辈权威)对儿童判断的影响。研究考察了48名4~7岁的儿童在道义推理、奖惩判断、愿望理解和行为判断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直到7岁儿童才能根据规则的不同特点做出不同的判断,7岁儿童预测更不应该违反安全领域规则,违反安全领域规则和成人权威制定的规则后应该受到更多的批评,而4岁组和5岁组儿童在不同规则情境下的判断没有显著差异;(2)各年龄组儿童预测应该给予表扬的数量在各情境下没有显著差异;(3)在规则与愿望相冲突时,高年龄组儿童比低年龄组儿童更多地报告主人公会坚持自己的愿望;(4)在预测主人公是否会违反规则上,各年龄组在不同规则情境下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儿童合作倾向与家长价值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采用组内设计的方法,测量了53名5~6岁的儿童在两种情境中的合作行为倾向,以及与他们的家长的工作价值观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情境的知觉影响儿童的合作倾向,一方面表现在对好朋友与不认识的小朋友的合作行为倾向有显著性差异;另一方面是对不同的实验材料有不同的合作行为表现。另外,儿童的合作行为倾向与父母的工作价值观——特别是经济利益价值、管理价值等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选取60名8-10岁儿童,采用迫选式独裁者游戏,考察个体与博弈对象的社会距离以及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有利不公平条件下,与博弈对象社会距离越近,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2)分配差距越大,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3)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交互作用显著,在中等分配差距条件下,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拒绝率的社会距离效应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有显著影响,在中度分配差距下社会距离具有更加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选取60名8-10岁儿童,采用迫选式独裁者游戏,考察个体与博弈对象的社会距离以及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有利不公平条件下,与博弈对象社会距离越近,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2)分配差距越大,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3)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交互作用显著,在中等分配差距条件下,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拒绝率的社会距离效应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有显著影响,在中度分配差距下社会距离具有更加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陈少华  郑雪 《心理科学》2000,23(6):703-707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6、8岁儿童在不同侵犯程度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对行业者的道德情绪判断经由积极向消极发展.其归因模式为“个人定向一外部惩罚定向一道德定向”;(2)幼儿在道德情境中的观点采择能力受制于其发展水平,4岁儿童在冲突性情境中尚难以区分故事中的行为者与自己作为行为者在情绪体验上的差异;(3)在幼儿道德发展过程中,“快乐的损人者”预期是一种比较普遍性的现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一现象逐渐减弱;(4)道德情境的侵犯程度并不影响儿童的判断和归因。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不同情境下儿童分配行为的年龄差异以及资源价值和数量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第一方分配情境下,与年幼儿童(8岁)相比,年长儿童(10岁)倾向于做出不平等分配。在第三方分配情境下,与年幼儿童(8、10岁)相比,年长儿童(12岁)倾向于做出平等分配,并且这种行为随着资源价值的增加或数量的减少而增加。由此得出结论:在平等与效率冲突的分配情境下,随着年龄增长,第一方分配情境下利他的不平等分配增加,儿童分配的效率提高;第三方分配情境下平等分配增加,儿童分配的公平性提高。同时,资源价值和资源数量影响儿童的资源分配,资源价值较高或数量较少会导致不平等分配增加,即儿童的分配更高效;而资源价值较低和数量较多会导致平等分配增加,即儿童的分配更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