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大学生压力量表、反刍思维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调查684位大学生(被试平均年龄为20.26岁;SD = 1.08),探讨反刍思维和心理韧性在压力和睡眠质量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压力对睡眠质量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压力可通过反刍思维和心理韧性的独立中介作用及反刍思维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睡眠质量。本研究揭示了压力和睡眠质量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深化了大学生压力对睡眠质量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父母物质惩罚与儿童睡眠质量问题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438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物质惩罚与儿童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与睡眠质量问题显著正相关;(2)父母物质惩罚既能直接正向预测儿童睡眠质量问题,也能通过主观幸福感的中介预测睡眠质量问题;(3)友谊质量能在父母物质惩罚对睡眠质量问题的直接作用及对儿童睡眠问题的中介作用中起到调节,在高友谊质量下,父母物质惩罚对睡眠质量问题的直接预测作用以及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都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父母物质惩罚对儿童睡眠质量问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能为提高儿童的幸福感及降低睡眠质量问题提供有效启示。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父母粗暴养育与儿童睡眠质量的关系及核心自我评价与消极情绪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粗暴养育量表、睡眠质量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消极情绪量表对792名四、五年级儿童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母亲粗暴养育显著消极预测儿童睡眠质量,而父亲粗暴养育对儿童睡眠质量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2)核心自我评价与消极情绪在母亲粗暴养育与儿童睡眠质量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而仅有消极情绪在父亲粗暴养育与儿童睡眠质量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该中介模型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该结果强调了父母粗暴养育作用于儿童睡眠质量的差异性,并揭示其不同的作用机制,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探讨主观幸福感和人生意义在职业倦怠对心理生活质量影响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心理生活质量评价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人生意义感量表”对广东省581名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施调查。结果表明:(1)中小幼教师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人生意义和心理生活质量两两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中小幼教师职业倦怠能显著负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3)主观幸福感与人生意义在职业倦怠对中小幼教师心理生活质量影响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心理生活质量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学业挫折感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青年学生学业挫折感问卷、心理生活质量问卷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70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学业挫折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心理生活质量与网络成瘾、学业挫折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2)大学生网络成瘾正向预测学业挫折感、负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心理生活质量负向预测学业挫折感;(3)心理生活质量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学业挫折感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49名高中生进行了感恩,积极情感,积极应对以及心理一致感的测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积极情感与积极应对在感恩与心理一致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如下:(1)感恩既对心理一致感有直接预测作用,占总效应的46%,又可以通过积极情感与积极应对间接作用于心理一致感,占总效应的54%,总中介效应要大于直接效应;(2)感恩到积极应对作用路径的差异值临界比(CRD)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路径系数(γ=.43,p.01)显著高于女生(γ=-.01,p.05)。  相似文献   

7.
采用“中国学校课程教学调查项目”中1811名八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数学成绩的关系,考察亲子沟通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正向影响数学成绩;(2)亲子沟通、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数学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亲子沟通、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数学成绩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家庭收入与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关系以及歧视知觉、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家庭收入问卷、歧视知觉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SES)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广东省某地区两所中学1053名青少年进行匿名施测。结果发现:(1)以PSQI得分≥8作为睡眠问题的参考界值,青少年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15.60%;(2)歧视知觉、自尊在家庭收入与青少年睡眠质量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家庭收入既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又通过歧视知觉、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手机成瘾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125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手机成瘾不仅对青少年睡眠质量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还能通过情绪平衡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睡眠质量;(2)手机成瘾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直接作用以及情绪平衡的中介作用都受到反刍的调节,相对于反刍水平低的个体,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在反刍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强;(3)手机成瘾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直接作用以及情绪平衡的中介作用还都受到正念的调节,相对于正念水平低的个体,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在正念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弱。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手机成瘾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睡眠质量的,以及手机成瘾在何种条件下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更强/更弱,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维护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心理一致感水平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俊升  周颖  包蕾萍  桑标 《心理科学》2006,29(5):1107-1110
本研究以265名高中生为被试,探讨青少年心理一致感发展的特点以及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被试在心理一致感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三个年级被试的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3)被试心理一致感水平与问题解决、求助两种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4)被试心理一致感水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四种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在压力调节上倾向于采用成熟而积极的应付方式。本研究从压力应对的过程角度分析心理一致感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省和河南省部分城市2620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析城区流动儿童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状况,揭示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在心理理论与心理社会能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显著低于城市儿童,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在不同年级、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2)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与心理理论、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心理理论对心理社会能力有正向直接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在城区流动儿童心理理论与心理社会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老化态度问卷和自编的老年人生活质量问卷调查了700名老年人,以考察家庭环境、老化态度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家庭环境中的亲密性和娱乐性正向预测生活质量。(2)家庭环境中的亲密性和娱乐性还通过老化态度的三条路径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通过生理变化的中介作用;通过心理获得的中介作用;通过心理社会丧失的中介作用。其中,生理变化的中介作用最大,其次是心理获得和社会心理丧失。研究结果揭示了家庭环境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作用机制,能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以658名儿童为被试,采用测验法和问卷法考察师生关系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同时探析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受到开放性人格的调节。结果发现:(1)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效能感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创新效能感在师生关系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总分、流畅性和独特性得分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开放性可以调节创新效能感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开放性高时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显著,而开放性低时该效应不显著。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教育过程中环境与个体因素对创造性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老年焦虑量表(GAI)进行中文修订,并对北京市1292名老年人进行测量,考察中文版GAI的使用情况,同时了解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基本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中文版GAI维持了英文版的单维结构;(2)7.4%的老年人有弥患焦虑症的风险,女性焦虑得分高于男性,低龄老年人的焦虑水平高于高龄老年人,仅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焦虑水平显著低于与子女同住及独居老人;(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水平、生活自理能力及朋友交往可进入方程。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73名幼儿教师作为被试,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检验大五人格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幼儿教师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负相关显著;(2)工作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心理弹性可通过神经质、宜人性和严谨性等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研究表明,提高心理弹性,塑造良好人格,可以预防和降低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积极心理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859名老年人进行调查,探讨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社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并检验希望与孤独感的中介效应模型及其模型适用性,借此构建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探索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希望、孤独感与社会幸福感之间两两相关显著,社会支持、希望和孤独感是影响老年人社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2)社会支持通过希望对社会幸福感影响的中介效应显著;(3)社会支持通过孤独感对社会幸福感影响的中介效应显著;(4)在同时检验希望和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影响社会幸福感的多重中介效应时,二者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幸福感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证实了社会支持影响社会幸福感及希望和孤独感部分中介作用的心理机制,为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和测量法对568名农村学前儿童进行调查,探究学前儿童心理弹性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以及师幼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是否留守水平后,农村学前儿童心理弹性负向预测行为问题;(2)执行功能在心理弹性与行为问题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师幼关系对中介的后半路径"心理弹性→执行功能→品行问题/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以160个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由父亲和母亲分别报告自己感知的婚姻质量、教养能力感、青少年的亲社会和问题行为,以探讨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并检验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亲和母亲报告的婚姻质量越好,青少年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越多,问题行为越少;(2)父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父亲报告的婚姻质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母亲的教养能力效能感在母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另外,母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母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为边缘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情绪安全感理论为依据考察父母冲突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情绪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8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在所有青少年被试中有自伤行为的比例占41.49%,青少年的自伤水平在年级、学校类型和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些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2)父母冲突能显著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自伤水平,情绪不安全感在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控制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对情绪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只有当控制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很低时,情绪不安全感在父母冲突和青少年自伤水平的中介作用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自我同情的“利他”心理机制,研究1采用自我同情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对5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同情、生命意义感、心理弹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自我同情正向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2)生命意义感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自我同情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研究2采用干预法对被试的自我同情进行为期7天的干预,结果发现:随着自我同情水平的提升,被试的亲社会行为也显著提升。该研究揭示了自我同情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潜在心理机制,对自我同情的社会效益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