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看到现代化生产手段和科学仪器设备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认识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致有的同志提出把电子计算机和机器人作为“人工主体”加入认识论中来(曹伯言、周文彬:《人类认识的新阶段》,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9期)。同时,我们又看到前人积累的各种精神产品在科学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以致英国的波普尔提出了“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主张把科学思想、诗  相似文献   

2.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机的出现,关于认识主体的问题,即有没有“人工认识主体”或“人-机系统的认识主体”,成为认识论领域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对智能机的功能、特点及其与人类智能的区别和联系,发表了不少具体的意见,这确实是很必要的。与此同时,对认识主体的进化和发展作一些历史的考察,也将有助于讨论的深入。本文的目的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11月18日至19日,本刊编辑部邀请京、沪和大连一些单位的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共十八人,在京举行“马克思主义认识沦和现代自然科学”小型学术座谈会,着重讨论了人工智能中的认识论问题。 本刊去年第9期发表的曹伯言、周文彬的《人类认识的新阶段》一文,提出了“人工认识主体”的概念,在哲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今年第4期发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人的认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许多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新的认识论定义应当是:“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王振武:《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我们认为,用“主体对信息的选择”定义人的认识,尽管揭示了认识的部分特性,但却带有较大的片面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实际上就包含有主体在进行认识时对事物的选择这层意思。能动的反映论是对认识的科学说明。本文拟主要根据心理学过去和现代的一些研究成果对认识过程中的选择性问题作一些具体分析,试图说明以“选择”定义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电子计算机是二十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它的诞生和应用,在人类认识史上树立了一座光彩夺目的丰碑,标志着人类认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跨入人-机文明的新时期,在原有自然认识主体的基础上,开始形成新的人-机认识系统——一种新形态的人-机结合的认识主体。因而,认真研究这种新形态的认识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给人类认识形式、认识方式所带来的新变化,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 认识论作为一门“反思”人类认识的学科,无疑应以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为主旨。然而,作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论研究中,“认识”一词至少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的,或者说,“认识”一词所指称的具体对象至少有两个方面: 其一,“认识”指称人类认识活动及其过程本身。夏甄陶教授在其《认识论引论》一  相似文献   

7.
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体能动性问题。怎样理解认识中的主体能动性,特别是怎样在认识中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是理解认识主体性问题的关键所在。 1 要弄清怎样在认识中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问题,首先必须对能动性作出科学的理解。 一般地说,强调主体的作用并非始于近代。早在古代,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就提出过有关思想,如柏拉图将精神性的理念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和存在根据。然而,只是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中,主体的作用才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强调。那么,强调主体(在近代哲学家那里往往就是“精神”)的地位和作用能否一概地视为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呢?  相似文献   

8.
人类认识史表明,由于人的生存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们最初着力认识的是自然界,后来才逐渐转向对自身的认识,因而尽管人们一直在进行认识活动,但对自身认识能力的自觉和思考却只有在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有可能。在中国哲学史上,人们的认识发展到春秋末期,在孔子那里才出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命题以及“生而知  相似文献   

9.
现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智能模拟机的出现和运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许多新问题,需要从哲学上加以概括和研究,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1980年以来,在《哲学研究》、《东岳论丛》、《复旦学报》、《学术论坛》等刊物上,陆续载文,就认识论研究的对象、认识的主体、是否存在“人工认识主体”等问题,开展了讨论。现将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及分歧看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仲实 《学海》1990,(Z1)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的承担者。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社会的历史的人才能充当认识的承担者,现实的人才是认识的主体。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康德、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的思想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首先,列宁对黑格尔关于康德先验主体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的朴素唯物辩证法的认识理论有其固有的逻辑起点,这就是作为主体而展开认识活动的人。 什么是认识活动?“识知者,五常之性所与天下相通而起用者也。”(《张子正蒙注》,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在他看来,所谓认识乃是合五行之秀气的人的  相似文献   

12.
1981年,寇德(Lorraine Code)首次发问:"在知识论上,认知者的性别重要吗?"自此以后,有关认知主体的性别与认知活动和认知结果的关系问题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谁知道:从奎因到一种女性主义经验论》[1]、《她能知道什么?》[2]和《谁的科学?谁的知识?》[3]等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逐步展开,方兴未艾。笔者试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作一述评。 1 针锋相对的争论始自何祚庥在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上发表的《现代物理学能为“认识的主体论”提供科学基础吗?》一文(以下简称何文)。何文首先针对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的认识主体性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其中确有一些人坚决主张一种怀疑知识的客观性的“认识的主体论”,其特点是往往引用相对论或量子力学为论据,国内现代物理学的哲学解释中的确存有唯心主义思潮,其根源在于国际物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潮影响和没有正确把握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客观内容所致。何文接  相似文献   

14.
论主客间认识关系的主体间情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认识活动直接涉及两类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以及主体与主体的互识(交流、传讯)关系。正象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必须以主体间交往实践或社会互动为前提一样,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也直接以主体间的社会交流为前提。主客间认识关系总是现实地被主体间关系所中介,总是在一定的主体间社会传讯的情境下发生和实现。哲学认识论,作为人类  相似文献   

15.
当代人类实践-认识的日益拓展和深化,使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变得极其复杂,由此决定了人们必须对人类认识进行深刻反思。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并没有从本质上受到来自当代社会生活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挑战。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一定义揭示了人类认识及其过程的本质,它与迄今为止科学所描述的认识过程的微观机制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王振武同志的《认识定义新探》一文(载《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中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经典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没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都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汪信砚同志指谓的“经典辩证唯物主义”是指由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论是否就如汪信砚同志所说的那样呢?本文将就马克思的一些论述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7.
认识定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面临着许多应当研究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几年来,我国学术界的很多同志在探索和研究这些新的课题,并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分歧意见。在讨论中,有同志认为:传统的认识论把认识过程归结为反映过程,“实在太简单、太含糊、太决定化了”,它失去了对认识过程的辩证的生动的理解。因此,对反映论“要重新研究”。本期发表的王振武同志的文章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作者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人工智能已经完全、彻底地否定了反映概念,而把选择作为认识的本质特征”,所以,认识应由反映进到选择。 上述看法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些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很值得研究和讨论清楚。例如,怎样看待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反映”概念是否排斥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动的反映论能否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等等。为了促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本期起开辟“关于认识是不是反映的讨论”专栏,希望大家给予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学认识的集体主体(以下简称“集体主体”)在现代科学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地位日趋显著,使当代哲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学家和历史学家瞩目并引起关注,成为目前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由于研究的角度各异,依凭的理论不同,探索的方法有别,因而,对集体主体的研究各有论列,见解纷纭。现择其与哲学认识论有关的思想资料,粗略整  相似文献   

19.
近几十年来,人类在认识世界方面突飞猛进,人类认识的内容和范围,空前地加深和扩大。各种知识象潮水一样地涌现,仅最近十多年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就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现在,世界的科学规模,比牛顿时代增加了一百万倍,并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人类认识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单靠老一套的认识机能和方式能够做到吗? 恩格斯说过:“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选  相似文献   

20.
僧肇将认识主体分为人与圣人,二者都有能动的构造观念的能力,他们的差别在于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常人只能认识“相”,而圣人却能认识到“实相”。“相”相当于现象,“实相”相当于本质,它们是一物之两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随认识层次的深入可分为三个阶段:主客二分、主客统一、主客同一。在主客同一阶段主体与客体的差别消失了,人达到了“物我俱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