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生存和人的存在具有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的存在包含着人的个性的体现、人的内在能力及本质力量的展现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健康是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一种存在状态,它不仅仅是一个医学概念,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个包含着价值因素的整体性概念.健康状态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件.保障人的健康状态,一是加强健康教育,二是改善人的存在环境.  相似文献   

2.
工作压力是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经济发展,工作压力问题日益突出,它降低了生产率,使员工的健康受损,增加了成本消耗。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压力的消极面,干预方法也是以预防和治疗为主。然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压力研究方法,提出积极压力的概念,倡导以健康、整合的方式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作压力模型。并提出在预防和治疗消极压力的同时,也要重视激发积极压力。  相似文献   

3.
健康素养内涵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健康素养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比较和分析了健康素养概念的缘起,内涵发展过程的文化模式、能力模式、关系模式.基于健康素养的内涵体系,提出了健康素养操作性内涵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健康素养概念内涵,构建合适的健康素养框架,为提高公民健康素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形体化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是身心关系理论尤其是当代身心关系理论,由身心一元论、二元论中的身心交感论、身心辩证统一论都可以推出该理论和方法,其基石或必然前提条件是身体影响或作用于心理.这说明,形体化心理治疗有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应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WHO的健康定义到安康(wellness)运动—健康维度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自从WHO(194 7)提出第一个多维度的定义 ,“健康是一种心理、躯体、社会康宁 (well -being)的完满状态 ,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以来 ,这个定义推动人们从多维度的观念来衡量健康 ,促进了健康运动的发展。但是 ,半个世纪以来 ,人们并未满足于这种三维度的模式和WHO的权威性 ,对此经典定义也颇多评说 ,有人批评“完满 (complete)”要求太高 ,若以此为标准 ,恐怕很少有“健康”的人 ;有人则认为“状态”反映了静止 ,而健康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更多的健康教育工作者则力图扩展健康的维度 ,并在 196 0年代形成…  相似文献   

6.
正道家养生,是一种在身心和谐的基础上,与自然、社会融洽相处的健康生活方式。它理念先进,同时兼具现代性和可操作性,因而在当代呈现出新的活力。现代科技的发达给人们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人的身心和谐却未能与之同行。焦虑、抑郁、失眠、人格分裂等现象愈演愈烈,解决身心和谐问题已成当务之急。在传统道家(教)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共情与移情概念的梳理,对共情与移情概念的差异与联系进行了分析.在执行、时间与实践操作维度上,移情与共情存在差异,与此同时,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是可以相互整合的.它们已经成为心理咨询的基本术语,对两者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探究变动不居的心灵世界,为心灵找到一条理解、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8.
首先界定了健康发展战略与卫生服务体系.健康发展战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政治层面的健康观,发达国家往往通过立法的方式固定下来;二是国家健康行动纲领.健康观是项层设计,行动纲领是整体规划,卫生服务体系是布局设计.我国目前在健康发展战略和卫生服务体系两者之间缺乏协调和整合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主要在于健康发展战略的不完善.要根据"科学发展观",抓住改革的契机,建立和完善国家健康发展的顶层设计,并连贯性地制定健康行动纲领,有计划地设计和变革现有的卫生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陈晓  周晖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850-1859
独处(solitude)是指个体与外界无互动,或意识上与他人分离,并能够自由选择个人身心活动的状态.与孤独感只能体验到消极情绪不同,独处是一种能够容纳不同情绪体验的开放性客观状态,对个体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目前关于独处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和经验取样法.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用于独处的时间增加,并对独处的态度更为积极.独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创造力和自我整合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独处的构成,考察独处的发展机制、独处的文化差异,而独处的大脑神经机制将是该领域一个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生命伦理学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着眼于群体健康是当前生命伦理学发展的趋势.在群体水平的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中,有关"正义"的概念是核心的问题.涛慕思·W·博格提出了正义的"关系概念",借以考察范围广泛的社会制度与健康结果的产生具有什么样的因果关系,进而强调社会制度的制定者和支持者对其产生的健康结果负有责任.通过对此"关系概念"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国内健康领域问题的解决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