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以公平启发理论为基础,结合不确定管理理论,采用情境实验法(实验1)和行为实验法(实验2),探讨了不确定感这一工具性动机在他人的程序公正与自我的合作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他人的程序公正会促进自我的合作行为的出现;(2)不确定感降低了自我的合作行为的出现;(3)不确定感中介了他人的程序公正对自我的合作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量有关人类归因判断的研究表明,人类经常违反理性概率公理.Tversky和Kahneman(1983)使用Linda问题等特定场景的研究发现,人们系统性地表现出违反理性推断标准,判断合取事件发生概率大于其组成事件发生概率,称之为合取谬误,并用人们使用代表性启发式判断概率来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然而使用启发式观点对合取谬误现象进行解释过于模糊不清.该文首先介绍了合取谬误现象及其解释模型,然后应用Li(1994,2004)提出的不确定情形下决策理论--"齐当别"抉择模型对Linda问题中合取谬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所谓归因,乃是人们关于行为(包括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和事件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归因理论就是研究这种归因活动的一个社会心理学领域。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是根据行为的原因解释行为的,这种解释在决定人们对行为的反应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宇清  龙立荣  周浩 《心理学报》2012,44(12):1663-1676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41名员工及其同事进行调查,从情绪和文化传统性视角,探讨了程序和互动不公正对员工偏离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消极情绪是组织不公正感对员工偏离行为作用的中介变量;(2)传统性对组织不公正感对员工偏离行为的影响作用具有调节效果;(3)使用总效应调节模型对消极情绪在组织不公正感对员工偏离行为的中介效应及传统性的调节作用进行综合性分析,发现传统性主要在第二阶段,即消极情绪对员工偏离行为的影响作用上调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大量有关人类归因判断的研究表明,人类经常违反理性概率公理。Tversky和Kahneman(1983)使用Linda问题等特定场景的研究发现,人们系统性地表现出违反理性推断标准,判断合取事件发生概率大于其组成事件发生概率,称之为合取谬误,并用人们使用代表性启发式判断概率来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然而使用启发式观点对合取谬误现象进行解释过于模糊不清。该文首先介绍了合取谬误现象及其解释模型,然后应用Li(1994,2004)提出的不确定情形下决策理论——“齐当别”抉择模型对Linda问题中合取谬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情境事件、关系取向与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菊  佐斌 《心理学探新》2008,28(3):88-92
该文采用问卷方法探讨了情境事件、情绪和关系取向与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和职业均影响着人们对关系满意感两个维度的评价。消极事件直接影响个体对关系不满意维和满意维的评价,导致个体的不满意感产生,而积极事件则只能通过情绪间接的影响着个体对关系的评价。关系缘分观能够解释人际关系满意感。结论:情境事件和关系取向均影响着人们对自身人际关系满意感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自我不确定感:内涵、结构和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不确定感是个体在遇到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间的不一致或冲突,对重要的心理品质产生困惑和怀疑时体验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缺乏的状态。文章对自我不确定感的概念进行了梳理,然后提出了概念构想模型,认为其结构应包含认知、情绪和动机成分,再后则以自我不确定感的管理策略为线索对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了初步整合。未来研究需在明确界定自我不确定感的基础上开展跨文化比较,从多角度检验自我不确定感管理策略的效果,深入探讨自我不确定感的发生和作用机制,探索如何变自我不确定感的被动防御为主动预防与管理。  相似文献   

8.
殷融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747-1755
死亡凸显效应(mortality salience effect)是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TMT)中一个最重要的假设,它认为与死亡有关的想法会加强个体的世界观防御。不确定感管理模型(uncertainty management model)对死亡凸显效应做出了新的解释,指出以往的研究忽视了个体的不确定感对防御行为的影响。将这种理论和TMT进行了整合与探讨,可以认为死亡凸显对个体具有双重影响,个体在思考自己的死亡后会启动双重防御体系。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各种防御方式互相影响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9.
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它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动机与行为(Bandura,1977)。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1999年底),以“自我效能感”为主题词的文献超过4000条。可见,自我效能感已经逐渐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逐渐关注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特别是现在,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变革的频繁,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对工作或职业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本文将对工业和组织行为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作一综述回顾。  相似文献   

10.
支持型领导行为在工作压力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调查了 1 3个企业共 2 1 8位员工 ,探讨了支持型领导行为在角色冲突、人际冲突、缺乏成就与发展 (压力源 )和工作满意感、工作焦虑 (压力反应 )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1 )支持型领导行为对工作满意感和工作焦虑有主效应 ,但是由于逆向缓冲的存在 ,支持型领导行为的主效应并不总是对的 ,我们必须在更大的范围中考虑领导行为的效应 ;(2 )缓冲效应的六个假设只有一个被证明 ,但是方向相反 ,即支持型领导行为加剧了由人际冲突造成的工作不满意感 ;(3)两个中介模型的部分关系被证明 ,但是我们很难确定是支持型领导行为的弱化效应还是评价作用。为了更好地说明因果关系 ,在将来的研究中纵向研究设计被认为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1.
王重鸣  成龙  张玮 《应用心理学》2010,16(2):180-186
Savage于1954年提出"确定事件原则"这一概念,Tversky和Slafir(1992)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会出现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现象,并把这种现象称为"分离效应"。尽管已经有很多对于二次赌博中分离效应的机制研究并产生很多分歧,但对于囚徒困境范式中是否存在分离效应以及其机制并没有一致的结果。本文对囚徒困境中的分离效应进行了验证性实验,虽然整体结果上与Shafir与Tversky(1992)的结论相吻合,但被试专业背景对结果有显著效应。同时,按照Lambdin和Burdsal(2007)对分离效应的操作定义,结果发现分离效应没有出现,文章对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法对445名虚拟社区成员及与其比较亲密的其他社区成员进行调查,探讨了虚拟社区感的三个维度(成员感、影响力、沉浸感)对成员知识共享意图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成员感对成员知识共享意图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影响力和沉浸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虚拟社区公民行为是成员感对成员知识共享意图作用的中介变量;(3)自我效能感在成员感—虚拟社区公民行为—知识共享意图关系中不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3.
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与职场排斥间的螺旋效应模型可用道德排除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解释。根据道德排除理论遭受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会导致受害者与实施者心理距离增加, 进而对实施者实施职场排斥; 从旁观者视角来看, 目睹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会影响旁观者的道义公正感和互动公平感进而表现出对实施者的职场排斥, 且该中介过程受到利他性的调节。同样, 基于情感事件理论, 遭受职场排斥会导致职场排斥受害者的消极情绪水平增加促使其成为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实施者。  相似文献   

14.
代际困境反映了当前自我利益与未来他人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境。人们在代际困境中如何权衡利益事关个体、组织乃至全人类的福祉。相比于传统社会困境,代际困境具有权力不对称、合作行为无直接回报和心理距离较远这三个特异性特征,它们是阻碍代际合作的主要原因。基于当前研究广泛关注的个人特质、决策情境和社会规范这三类影响代际合作的因素,本文建议可通过培养感恩与亲社会品质、扩大代际合作的声誉影响、提高与未来世代的亲近度、减少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感等方式促进代际合作行为。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究研究范式的生态效度,揭示声誉线索对代际合作的影响,并广泛开展跨文化研究,为促进代际合作行为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归因理论重视社会对人的影响,认为如果忽视社会的影响,对人类行为的预测就不可能。同时,归因理论的研究已发现了个体行为的前因和原因对个体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规律。这就使得从个人的归因(原因推理)预测其情感和行为,以及从人的情感和行为反推人的归因成为可能。然而,这些理论和规律是否适用于我国大学生,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探讨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对我国大学生成就归因和教育工作的适用性,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奠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错误是人类决策和行为过程中在所难免的。然而, 错误常常带来不利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如高危作业时的失误)。如何有效监控错误并优化行为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错误的发生受到内部心理状态影响, 个体常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做出判断, 不确定状态增强还是削弱错误监控, 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却存在矛盾结果。在前期积累和理论分析基础上, 本项目拟从人格差异角度探索不确定容忍度的调节作用。不确定容忍度的差异意味着个体对于模糊情境的耐受性和错误的敏感性不同, 因而可能调节不确定状态中的错误加工过程。研究1采用行为实验, 揭示多种不确定情境中(如奖赏/惩罚)错误监控和错误后调整的认知特点, 考察不确定容忍度的调节作用; 研究2通过考察电生理表征、时间加工进程和神经振荡机制等进一步解释这些现象。本项目对于探明不确定状态中的错误加工规律及其人格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对于促进个体的环境适应、目标达成等具有较好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平则鸣:关于劳资冲突分析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正林 《学海》2005,19(4):56-61
本文试图从组织公正的角度来理解劳资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即认为组织(企业)层次上的劳资冲突源于应该由雇主(资方或其代理者)负责的雇员的不公正感,把雇员对这种不公正感的行为反应视为劳资冲突的表现形式。根据这个思路,本文在回顾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组织(企业)层次上的劳资冲突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波  秦启文 《心理科学》2005,28(1):32-35,31
成瘾的易感因素和维持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有三种研究取向。生物学取向综述了成瘾的脑机制和遗传基因观。心理学模式主要介绍成瘾人格的研究现状,以及成瘾的强化观。社会因素则阐述了创伤性事件、父母及同伴压力对成瘾的影响。本文支持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成瘾行为的发生,以期从成瘾易感和维持因素的探析上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PS)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真实型领导、组织支持感和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关系,对330个有效教师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真实型领导对教师的知识分享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494,p<0.001)。(2)组织支持感在两者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44.8%。(3)组织支持感在真实型领导的下属导向、领导特质、诚实不欺和正直无私与知识分享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但在循规蹈矩与知识分享行为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杨伟文  李超平 《心理学报》2021,53(5):527-554
近年来, 资质过剩作为一种特殊的个人-环境不匹配现象, 引发了较多学者的关注, 但相关研究结论尚有争议。对包含383项独立研究、945个效应值及575061个研究样本的321篇文献开展元分析:(1)直接效应检验表明, 资质过剩感与消极情绪(愤怒、无聊)显著正相关, 与积极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不显著; 在个体绩效方面, 资质过剩感与消极角色外行为(反生产行为、离职)显著正相关, 与积极角色外行为(创新、组织公民行为等)和任务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2) 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表明, 资质过剩感能够通过增强消极情绪, 进而增加消极角色外行为、减少积极角色外行为和任务绩效; 能够通过增强积极自我概念, 进而增加积极角色外行为和任务绩效、减少消极角色外行为; (3)集体主义文化倾向在资质过剩感通过情绪-认知加工系统影响个体绩效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 在高集体主义文化情境中, 资质过剩感对消极情绪的负向影响较弱, 且能对积极自我概念产生正向影响; 在低集体主义文化情境中, 资质过剩感对消极情绪的负向影响较强, 且能对积极自我概念产生负向影响。(4)资质过剩感与个人-工作匹配相关性较强, 与个人-组织匹配相关性较弱; 与二者相比, 资质过剩感对压力感、离职的预测效果最强。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资质过剩感对个体绩效的复杂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 并为组织如何管理资质过剩员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