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第3期《管子学刊》发表了胡家聪先生的《〈管子〉中“王、霸”说的战国特征——兼论〈管子〉并非管仲遗著》。笔者本着学术争鸣的精神,对此文提出批评意见,以就正于大方之家。学术问题不能由学术之外的任何因素解决胡家聪在《管子学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以批判姿态出现的、专门批判关锋、林聿时的文章,题为《〈经言〉作于战国考辨——驳〈管仲遗著考〉》(按:1 959年关锋、林聿时于《中国哲学史论文集》初集发表《管仲遗著考》,后收入他们的专集《春秋哲学史论集》;这  相似文献   

2.
《国蓄》作于西汉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管子学刊》1990年第二期刊发了叶世昌先生《研究古书著作年代的一个方法论问题》,拜读后甚感疑惑,现陈述拙见,以求教正。叶文之前,同刊1989年第四期发胡家聪《〈国蓄〉篇的“平籴”思想发微》一文,以“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等六条反映战国情况的内证,论述《国蓄》作于田齐时代。叶文不同意胡文观点,因之提出研究古书著作年代的一个方法论问题。叶文认为:后人依托前人著书,必要模仿前人口气而使该书反映出前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必定留下作伪痕迹而使该书存有反映依托者所处时代特点的东西。因此,“研究古书的著作年代,不是要找出哪些是前人可能使用的字句,而是要力求找出前人不可能使用的字句。只有后者,才是确定古书  相似文献   

3.
二十八年前关锋和林聿时发表了《管仲遗著考》,断定《管子》书中的“经言”各篇为管仲遗著.《管子学刊》创刊号发表了胡家聪的《<管子·经言>作于战国田齐考辨——驳<管仲遗著考>》。展开争论是件大好事,没有争论就不能深入,问题也就难以得到科学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拙作《<牧民>为管仲遗著考证》(《管子学刊》1990年第3期),对《牧民》篇为管仲所作,从该篇内容上提出两个积极证据,即该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我所谓积极的证据,即立的方面,立此篇及“经言”各篇为管仲所作的证据;所谓“消极”的证据,即破的方面,破它们不是管仲的证据。在那篇文章的末尾写道:“罗根泽先生判定《牧民》为战国政治思想家所作,实质上没有什么‘证据’。而且,否认《牧民》为管仲遗著的人,似乎都未提出硬‘证据’。”胡家聪先生的《从“经言”各篇看田齐法家管理国家的学说》提出几条证据,笔者认为都是靠不住的。(上面所说胡家聪先生的文章发表在《管子研究》第一辑,以下所引胡先生文字皆见此文)  相似文献   

5.
我同意关锋、林聿时考定《管子》书的《乘马》篇为管仲的遗著。在《就管仲遗著问题与胡家聪先生商榷》一文里,指出《乘马》之为管仲遗著的两个证据:一个是对“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者王,为而不贵者霸”,作出确切的解释,它正是管仲所作的证据(关、林已指出这一条,我作了补充论证);二是“方六里为一乘之地也”至“方六里一乘之地也,方一里九夫之田也”一段正是《国语·齐语》所概述的管仲“寄军令于内政”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作者后面括弧内,圆点前是总期数,圆点后是页码)发刊词杨向奎(l·4)《管子·轻重》经济理论总体观寄语《管子学刊》周谷城(1 .7)戴金珊(3.20)《管子》学说的历史价值张岱年(1.了)《管子矛中桓、管遗闻铁事诸篇的研究《管子》研究小识巫宝三(1.9)张璋(3.26)谈谈“管子学”研究的方法论管、商异同论胡显中(4·3) 牛力达(l,王1)古代农村公社与管仲的“修旧法”《经言》作于我国考辨王兴业(4.12) —驳说管仲遗著考》胡家聪(1 .15)《管子》三十时节与二十四节气《齐语》与《小匡》李学勤(1·23)—再谈《玄宫》和《玄宫图》《管子》跋十七则李零(4…  相似文献   

7.
“侈靡”的真意到底是什么?巫宝三同志说:“侈靡就是奢侈,就是剥削阶级用豪华方式消费社会产品”(《〈侈靡篇〉的经济思想和写作时代》,《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姜旭朝同志进一步认为“侈靡”是中国消费思想史上的一种消费观,“从先秦时代起,侈靡消费观第一次在《管子》中得到阐述后,一直作为正统的消费观——崇俭观的‘异端’而存在着”(《〈管子〉侈靡观:中国传统崇俭消费观的“异端”》,《管子学刊》1988年,  相似文献   

8.
《管子·内业》精气说的再探讨乐爱国先后有《论〈管子〉“精”、“虚”概念的科学与哲学意义》(载《管子学刊》1996年第4期)和《关于〈内业〉等四篇精气思想的几个问题》(载《管子学刊》1997年第3期,以下简称《问题》)与笔者讨论精气问题,笔者今作《再探...  相似文献   

9.
《管子》书中的《内业》、《心术》上下和《白心》等四篇的作者改造了老庄的哲学体系,①认为“道”就是“精气”,从而明确地提出了以“精气”为化生世界万物的元素和本原的思想,并且较多地探讨了生命和精神的本质问题。一“精气”概念不见于春秋和春秋以前的历史记载和著作,而首见于战国时期的《管子·水地》篇(笔者同意以《水地》篇中所列齐、楚、越、秦、晋,燕、宋之水断定它作于战国前期的观点),又见于《易传》等著作。在《水地》篇和《易传》中,“精气”不是首要的哲学范畴,其意义也不是很明确。在《庄子·在宥》篇中有“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  相似文献   

10.
论《管子》书系学派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管子》书系学派著作胡家聪《管子》书出于稷下学,是学术界顾颉刚、冯友兰等先生的共识①。作为“百家争鸣”学术中心的稷下学官,伴随齐国威王、宣王变法改革、富国强兵从而兴盛起来。威、宣时争霸、称王又准备称帝,举着承继齐桓、管仲霸业的旗帜。上有行之而下有效...  相似文献   

11.
《管子·侈靡》篇素称难读。明刘绩言“此篇多错简,不可读”(《管子补注》),朱长春言“《侈靡》大奇,宿儒难解”(《管子榷》)。郭沫若先生《管子集校》对其文通篇校理,又撰长文《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后收入《奴隶制时代》一书)分析剖判,辟路蓝缕之功卓然可鉴。然笔者对郭老《侈靡》篇作于公元前190年前后的西汉  相似文献   

12.
一年前我写了《关于〈内业〉等四篇精气思想的几个问题》(载《管子学刊》1997年第3期),其中涉及了乐爱国同志在《〈管子〉的精气说辨证》一文(载同刊1996年第1期)中提出的精气与形体的关系问题。我认为,此问题的确比较复杂,因为它“涉及了理解《内业》篇...  相似文献   

13.
道家黄老学“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胡家聪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黄帝四经》,如与《管子》道家黄老学比较,可知两者均出于田齐稷下之学①。其中含括的道家哲理丰富精深,尤其是推自然天道以明社会人事的思维方式,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更值得深入开掘和阐发...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史学家大都承认,《管子》一书,并不是管仲所作,而是我国战国以迄秦、汉以来的一部诸子集成。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刘向、刘歆父子所著的《七略》说:“《管子》十八篇,在法家”;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却把它列入道家,共八十六篇;现在通行本《管子》卷首的刘向《校录序》说,他校雠了关于《管子》的书有五百六十四篇之多,除去重复的四百八十四篇,定为八十六篇(数目并不相符)。《校录序》的说法虽然和《汉志》的篇数相  相似文献   

15.
我在《侈靡篇时代与作者蠡测》(《管子学刊》1990年第3期)一文中证明了该文作于齐湣王十二年十月左右,作者是苏秦。在这篇文章里,着重对作者苏秦的精神人格思想倾向学术渊源诸问题作进一步的追溯。一、《侈靡》篇的纵横家倾向与作者苏秦的精神和人格苏秦是战国纵横家之集大成的人物。《侈靡》篇既为苏秦所作,则应入于纵横家者言一类是自不待言的了。  相似文献   

16.
战国秦汉古籍对《管子》文句的称说引述,透露出了刘向定本以前《管子》早期流传的诸多信息。按时代先后做纵向分析,可看到《管子》内容的“递为增益”;按空间地域做横向分析,可看到《管子》篇章的“分合无定”。而这些都进一步证明了所谓18篇的“《管子》原本”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7.
关于《管子》中的文章的断代问题,因为缺乏文献记载以及考古上的发现的证据,学界至今没有定论。但学者们大都认为《管子》的大部分文章作于战国之际,而“轻重”篇则完成于西汉时期。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管子》与《吕氏春秋》中的许多篇章都记载了相同的故事,表述了相同的思想,甚至使用了几乎完全一致的语言,因此找到二者之间的诸多关联。从这两部典籍的编纂时间、地域、背景以及流传情况来判断,得出《管子》受《吕氏春秋》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管子·宙合》辨析李志超黄震《日抄》:“侈靡、宙合等篇皆刻斫隐语以为怪,管子责实之政,安有虚浮之语?”后之注家没有对此提出异议的,校注皆未越唐人之轨,只在小处着手,难补大漏巨缺。尹知章作注以《宙合》传本全文视为一体,以篇头211字为“举目”13条,以...  相似文献   

19.
《管子》一书,自来号称难读。本文将银雀山汉墓竹简《〈守法〉、〈守令〉等十三篇》、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及《春秋事语》等相关出土文献用于校释《管子》文本,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揭示出出土文献对《管子》校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管子》书非管仲作之原因晋博玄曰:“管仲之书,过半是后之好事者所加,乃说管仲死后事。其《轻重》篇尤复鄙俗。”(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引)唐孔颖达亦曰:“世有《管子》书者,或是后人所录。” (《十三经注疏》本《春秋正义》,《左传·庄公九年》)杜佑指略序曰:“其书载管仲将没对桓公之语,疑后人续之。”(王先谦校刊《衢州本郡斋读书志》卷十一引)宋代学者,发现更多之疑问,非但认为《管子》非管仲所作,且更大胆地推测其为何时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