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实践智慧"(phronesis)的语词传统 随着实践哲学的复兴,"实践智慧" (phronesis)逐渐成为哲学话语的一个关键词.对于这一词语,学者们已经有了许多考证和说明.在汉语读物中,考证较为详尽的是汪子嵩等著的<希腊哲学史>.在讲到巴门尼德时,该书对巴门尼德所用过的跟"思想"有关的几个词做了比较分析,它们是:noema、nous、phronein和logos.其中,phronein的词根是phren,phronesis的词根也是这个.  相似文献   

2.
李明洁 《学海》2011,(6):156-160
目前,以流行语为代表的民间语文的兴起拉开了一场新的语言转向的序幕。基于群众性非虚构叙事行为的现实性和行动性,大众的言说行为突显了主体性,演变为具有民主意义的话语实践。我们把这类兼具"现实性"与"行动性"特征的言语实践称之为"非虚构言语实践",其特征是:文本编码行为、话语言说行为和社会实践行为三位一体。"非虚构言语实践"在当代极具社会实践价值:作为饱含当下性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事实,它以民间包围学院的方式解构了虚构的宏大叙事,以新的话语形式开启了新的文化启蒙的路径;它也促发了言语实践重回本体论地位的认知反思,导致"语言转向"运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再次整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受访学者简介:温克勤,男,汉族,1936年9月生,天津人,大学毕业,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学所)所长、<道德与文明>主编、天津市伦理学会会长.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伦理思想史>(合作)、<伦理学简编>(主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概论>(主编)、<管理伦理学>(主编)、<干部道德教程>(主编)、<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主编)、<中华名人与治国>(主编)、<中华五千年美德丛书>(主编,获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项目奖)等十几部著作;<道德约束论>、<先秦儒家合理人生观述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道德>(获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项目奖)等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8,(1):107-112
新时代需要新的公共行政学。在话语制度主义的分析视野中,行政国家的中国叙事包括了"党性"与"人民性"的背景观念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景话语。立足中国国家治理现实的行政学话语实践,是对行政国家的中国经验进行刻画和形塑。它并非遵照先验的知识逻辑对研究对象进行切割与重组,而是强调知识生产的主体性,并以回应真实问题的经验叙事方式建构公共行政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在学科、知识、权力三维互动的意义上,围绕中国场景、中国问题的行政学话语实践,需要以"观念魅力"为表现形式在世界体系中建构和拓展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全球图景。  相似文献   

5.
"伦理"是中国文化最具标识性的基本话语之一,既不能与"道德"循环互释,也不能与"ethic"直接对话,否则将导致意义肢解甚至文化殖民,必须在话语体系及其辩证运动中才能倾听到其文化脉动."伦理"话语是由"伦"—"理"—居"伦"由"理"—伦理世界四要素构成的话语体系."伦"是"国—家"文明的特殊话语,是具有终极关怀意义、世俗而超越的伦理实体."理"是"伦"之"理",它不是西方式的认知理性,而是中国式的良知理性;在文化形态上,它不是理性主义,也不是情感主义,而是中国式的情理主义."居'伦'由'理'"是"伦"—"理"关系的文化原理和文化规律,其要义是从"伦"的家园出发,行"理"之达道."伦理世界"既是由"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所创造的一种特殊世界观即"伦理世界观",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理想."伦理"话语及其体系,携带特殊的中国文化密码,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气质,也具有特殊的文明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实践智慧"及"智德"思想的意义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马斯(St. Thomas Aquinas,1224/5~1274)作为士林哲学(Philosophia Scholastica;Scholastic Philosophy)的集大成人物,他以前所未有的周详方式与广大篇幅面对并处理prudentia(prudence)课题,肯定它是理智的"明智",更是四枢德的首德-"智德".智德与其它三种枢德(义德、勇德、节德)并举或连用,为伦理德行的"基本德行"(principal virtues).本文拟从四方面阐明托马斯"实践智慧"、"智德"思想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气"是中国哲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这部汪洋恣肆、包孕万汇的著作中,作为生命底蕴的"气",以虚静的形式,体现在艺术创作、鉴赏及人格美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8.
论作为"成己"的 Ereigni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重要术语 Ereignis 从其词源、语义和用法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提出海氏这一概念所表达的四重"共属一体"的关联,即存在和人、存在和时间、存在和思、存在和语言(道说)的四种"同一性"关联,认为这一关联应该译为"成己"或"成其己".本文还在引证中改译了一系列海氏著作中译本中的译文,表明以"成己"来译海氏这一术语可以贯通与之相关的几乎一切其他术语,从而结束目前海氏中译本中译名过杂而不清晰的现状.本文借此破解了海氏著作中一些令人百思不解的难懂之处,有助于凸现海氏一贯的思维进路.  相似文献   

9.
阅读赵汀阳有关"天下"概念的论文使我立刻想到了E.格里桑(Edouaard Glissant)著作中有关"全世界"的富有诗意的联想和概念构思.在中国哲学家和马提尼克诗人之间,我想阐述一下在这方面的一些反思.开始,我不打算采用简单化的或者平淡无奇的比较方法让大家了解这个概念,也不想通过随便假设的知识考古学根据来为这两种方法寻找一个相似点.这里主要是涉及从一种话语到另一种话语的一种流动性的思考,使它们相互靠近但又不至于相互混淆,即在关注思想的差别的同时也关注思想的相近之处.  相似文献   

10.
蒋超 《学海》2014,(3):136-144
司法为什么需要党的领导,在政法领导人的话语中对此进行了反复强调和诠释。对此问题的回答史,反映了在历史长河中对法官性质与职能、对法院功能和定位的认识嬗变过程,此中亦折射了司法与政治的微妙关系、权力与话语的复杂关联。关于"党的领导"话语,未来应当考虑"党为什么领导司法"的政治话语和"党如何领导司法"的技术性话语之间的区分,言说重心应由政治话语向"如何实现领导"操作性话语之转变,以在法治进程中促进政党领导司法的制度化、程序化、具体化和实践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陈向义 《哲学动态》2004,(10):36-39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呈现出多彩纷呈的局面,这种局面是在"走出传统实践美学的困境"中产生的.传统实践美学是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产生的,到了80年代,它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流派,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建构: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8,(1):90-99
目前西方公共管理研究在话语体系建构方面存在着诸多困惑,并且这些问题在其固有语境中几乎无法彻底解决。我国公共管理研究长期移植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但西方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复杂且异质的社会实践。因此中国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建构实际包含着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在非西方语境中的重新定位,二是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在中国的本土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者正确认识和自觉参与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思想引领和重要遵循。文艺工作者是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其为谁说话、说什么话、如何说话关乎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正统性、特色性、实效性。文艺工作者话语权迷失是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失语失声";在一些文艺作品中"自语自乐";在一些公共场合里"胡言乱语"。文艺工作者参与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关键是要在思想认识、身份意识、责任担当三个方面提升话语自觉;要通过对"本来"话语的理性审视、对"外来"话语的包容借鉴、对"未来"话语的美好展望来增强话语自信;要做好铸魂、修道、强能、合力四个实事来实现话语自强。  相似文献   

14.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证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里的eudaimonia概念是"在两种意义上说的",而非只具有一种意思.它既是"活得好"也是"做得好".这一区分构成了亚氏伦理学主要论证的基础.它是一条贯穿许多主要论争的单一线索.对于这两种用法的区分将能够提供对这些争辩的一种统一性的解决.尤为重要的是,它将使我们得以用一种不十分费劲的方式去阅读那荆棘丛生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的第六到第八章.幸福是"活得好"还是"做得好"这一问题是一个比涵盖论-理智论的论争更为基本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涵盖论-理智论的论争之所以会发生,正是由于争论双方都没能在作为"活得好"的幸福与作为"做得好"的幸福之间进行区分.他们共同地设定幸福的意思在于"活得好",然后开始争论它到底是各种善的复合、还是专注于思辨.本文将首先表明对于活动的讨论在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之中有着何种位置;然后,我将论述"做得好"和"活得好",并将讨论下面一些争论主题:(a)幸福的两种标准;(b)思辨生活的非实用性;(c)首要幸福与第二等级幸福这一层级的性质,以及(d)道德与思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塞尔的"行为式如何进行"一文发表在1989年的<语言学与哲学>(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期刊上;三年后,同样从事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学者巴赫(Bach)和汉利什(Harnish)在同一个期刊上联名发表"行为式如何真正进行:给塞尔的回复(How Performatives Really work:A Reply to Searle)".塞尔在文章中曾抨击其他学者对行为式话语的研究,巴赫、汉利什就是遭他点名批评的当事人.  相似文献   

16.
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既是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这一时代课题,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基础,着重探讨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问题。一是要从理论上回答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如何摆脱"挨骂"的问题;二是要从理论上回答何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如何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对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有何重要作用与意义等问题。在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还要防止走入无视问题以及有关方法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误区,才有可能在国际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侍奉"和"事奉"两词,经常出现在<天风>等基督教读物中.国内新近出版的圣经一律用"侍奉",灵修书中"侍奉"和"事奉"通用,而海外教会多用"事奉",究竟用哪个词更正确呢? "侍奉"或"事奉"的词,在圣经及灵修著作的原文中,并无差别,都是同一个词.那么,为什么会有"侍奉"和"事奉"两种不同的写法呢?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的深刻的转型不可避免地要求中国话语的新形态。话语在根基处从属于现实生活,中国话语是对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回应的结果;语言与民族精神的内在同一性表明,当代中国话语必然是"中国的"。由以观之,唯有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立足中华民族自身的语言,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才真正有可能积极地生成并成为自律的,进而以"中国话"叙述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在《创世记》中,语词的创造就是上帝的父性精神力量的创造,就是存在的出场.在《约翰福音》中,希腊文译本的λογοσ、 英译本的Word、 中译本的"道",就是对《创世记》语词创生世界的语词中心论传统的再阐释,是父性主权话语的强化.不同的翻译隐藏着文化背景的歧异,古希腊λογοσ(Log-os)是单一公正之神的父性特质,是更加精神化的;英译本的Word主要含义就是语词,是更加符号化与抽象化的;中译本的"道"却具有某种母性文化和阴阳和合型特质,是实践化倾向的.古犹太与古希腊文化的融合就在《圣经》的翻译和阐释中实现并生长出整体性的西方语词中心论的文化传统,这使其区别于较为独立的以《易经》等多文本为源头的行动中心论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0.
中国思想的现代叙述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肃的拷问和危机中的变革. 从19世纪末"哲学"一语传人我国,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联通;到五四时代(1915-1928),经西学全盘输人之暴风骤雨般的洗礼,胡适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完成<中国哲学史>之后,"中国哲学"就渐成为中国思想之现代叙述的通行表达方式,"中国哲学史"也在现代中国制度化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构当中确立了不摇之地位.这一切的发生都显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含具了相当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就在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鯈然其间而浑不自知之时,被公认是当代最大"哲学家"之一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发话了:"说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科学等等没有问题,但显然去谈这些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穿越欧洲模式之前的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问题."他解释说:"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翻译'的转化等等,它是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做哲学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国仅可以说有思想,而绝无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