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平衡”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正确认识它的特性对于理论和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的平衡都有其两重性,即具有暂时性和永恒性。我们知道,客观事物不仅具有现实形态,而且具有历史形态。平衡则是事物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现实事物的平衡总是具体的平衡,不论这种平衡在绝对的时间的意义上存在多久,最终必然会被事物本身的矛盾的激化所打破。因此,就平衡的现实性而言,它总是暂时的、相对的。另一方面,平衡作为不平衡的对立物,它又是永恒的。即使一定平衡被破坏,还会有一种新的平衡加以取代,而在更深刻的层次上还会存在另一种平衡状态。因此,就平衡的历史存在(亦即历史性)说来,它又是永恒的、绝对的。无论从平衡同不平衡并存或者与不平衡交替存在说来都是这样。我认  相似文献   

2.
论患者知情同意权与医生主导决定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知情同意权与医生主导决定权 ,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所谓对立 ,是二者互相反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所谓统一 ,是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前提 ,互相渗透 ,互相转化。正确认识、处理这种关系 ,对医生、患者及各方面都有意义。1 患者知情同意权和医生主导决定权的对立1 1 两种权利在认知上的对立矛盾双方在认知上表现出互相排斥、互相分离。很多患者或家属不了解疾病性质与治疗程序 ,不了解病情 ,不愿冒风险 ,不愿接受损伤较大的治疗手段 ,希望医生很快把病治好 ,创造奇迹。达不到目的 ,就认为医生不负责任 ,进而可能发生医疗纠纷。医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译自作者所著的《对立面统一和斗争的规律》一书,该书共三章:一、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的本质,二、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表现的各种特点,三、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作用。这里选的是第一章中的一节。其主要内容如下: 辩证矛盾是现象和事物中内在地相互制约着的力量和趋势的统一和斗争,它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业已定形的范畴如“矛盾”、“对立”、“差别”、“冲突”等揭示出来的。“对立”是指矛盾的每一个方面,“矛盾”则指对立面之间的关系。“差别”和“对立”表现为矛盾在成熟程度和强化程度上不同的两个阶段。“差别”可以转变为“对立”,“对立”也可以转变为“差别”。“矛盾”与“冲突”不同,“矛盾”存在于整个过程中,“冲突”只是在旧质态向新质态的过渡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时刻才能来临。也不能把“矛盾”和“不相适应”等同起来。矛盾既可以表现为相适应的时期,也可以表现为不相适应的时期。辩证矛盾的特点就是对立的方面、趋势的统一和相互制约。对立面统一是辩证矛盾的最重要的特征。“对立面的统一”和“对立面的同一”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对立面的同一”是指对立面相互转化,而“对立面的统一”则指内部对立面的相互制约、一致、同一和均势。对立面的统一不能与对立面的斗争、相互否定分开。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对立方面和趋势的斗争是发展的动力。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但不能把列宁关于统一的相对性这句话运用到辩证矛盾的一切形式上去。对立面的统一要求以事物和现象发展中的一致、平衡或稳定的因素为前提,这种统一是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但是作为对立方面和趋势相互制约的统一就不是暂时的、易逝的。辩证矛盾的最重要特征是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但应该注意到,不是一切对立面都能相互转化。辩证矛盾的每一个对立面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方面的作用是要保持事物或现象的某种状态,另一个方面的作用是要消灭这种状态。一个表现为肯定的方面,另一个表现为否定的方面。但这种划分是有条件的。矛盾的同一个方面在一种关系里、一种意义上既可以作为肯定的因素,也可以作为否定的因素;既可以起保守作用,也可以起革命作用。矛盾的发展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发生或形成、发展或积累、克服或解决。因此,在处理矛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它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和词的同义关系相对的,是词的反义关系。一般说,语言中具有反义关系的一组词叫反义词。如果我们对反义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它是在词汇意义上既相互矛盾、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关系。具体说,在意义上具有矛盾关系的词,它们所表示的概念彼此之间存在着互不相容、不可调和的关系。例如:  相似文献   

5.
矛盾的层次     
矛盾至少有四层含义。 一、矛盾的实体性:异与同即差别与同一。两个或多个在实体(基质)上不同相异的规定性,就是矛盾的差别性。规定性之间的接触、联系,则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差别性与统一性是一切矛盾存在的本源与母体。 二、矛盾的作用性:分与合即排斥与吸引。排斥性与吸引性是两种趋势或倾向,属于作用、运动范畴,这两种对立倾向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这种互补,互映性,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是一切事物运动的原因,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三、矛盾的活动性:斗与和即斗争与和谐。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互相碰撞、冲击的活动,是矛盾双方之间的排斥与吸引相互作用中的激烈紧张状态。和谐性是矛盾对立双方之间—种搭配、调整、推拿、摩擦、抚摸、按摩、渗透、贯通的活动。它起着调和与妥协的作用,使矛盾双方不因排斥过分而决裂。斗争性与和谐性不仅能推动事物变化发展,而且还能产生新事物。  相似文献   

6.
作者首先指出,对立面的統一这个概念具有許多含义。在一种場合下,对立面的統一意味着矛盾双方的存在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約。这种对立面的統一(相互制約)并非仅仅是某一过程的个別发展阶段,而是貫穿在整个过程中,因而是絕对的。沒有对立面的統一,就沒有对立面的斗爭;沒有协作,就沒有斗爭,反之亦然。在另一种場合下,对立面的統一意味着对立面的一致、同一、同等作用,这种对立面的統一是有条件的、暫时的、易逝的。作者不同意В.И.斯維德尔斯基等人把对立面的統一理解为对立面斗爭的暫时发育不足,也不同意А.А.沙特巴洛夫把对立面的統一(同等作用)理解为对立阶級的利益的暫时一致,也不同意М.Н.魯特凱維奇把对立面的一致、同等作用理解为斗爭中的对立力量的平衡,也不同意В.П.契尔特科夫把对立面統一的相对性理解为对立面平衡、靜止、稳定的相对性。作者接着分析辯証矛盾的結构。他說,辯証矛盾是事物、现象、过程的对立方面以及从其中产生的矛盾发展傾向的統一和相互排斥(“斗爭”)。对立傾向是在相应矛盾的基础上展开。例如,在社会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的基础上,产生了資本主义所特有的两种对立傾向,即資本的积累和集中与人民群众的消費受到限制。这两种傾向尽管是对抗性的,但也是統一的,这种統一不仅是指相互制約,而且指朝着一个方向发生作用。后来,才在这两种傾向之間发生分歧,它們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生作用,而矛盾最后在社会革命过程中得到解决。作者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在于生产者在对基本生产資料的关系上平等和在分配上不平等(按劳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之間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社会基金分配和按劳分配这两种对立傾向。苏联在今后二十年內按劳分配将占主导地位,然后两种傾向达到某种平衡,再后是社会基金分配占主导地位,最后按劳分配完全被排挤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立傾向发展的辯証法是:从对立傾向的同等作用,通过相异作用,而达到新的对立傾向的同等作用。在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下,对立面統一的相对性意味着对立傾向朝着一个方向发生作用是暫时的、有限的,而对立面斗爭的絕对性則意味着对立傾向在过程的一切阶段上都是相互排斥的。作者最后說,在共产主义建設过程中对立傾向的存在給我們提出了自觉地利用对立傾向并巧妙地把对立面結合起来这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对武汉市两所中学549名青少年早期和中期的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网络亲子沟通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同时考察线上社会资本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是否受年龄的调节。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线下亲子沟通的条件下,网络亲子沟通负向预测青少年抑郁;(2)线上社会资本在网络亲子沟通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线上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受到青少年年龄的调节,相比青少年早期阶段,该中介作用在青少年中期阶段更显著。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网络亲子沟通对青少年抑郁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者承认,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着矛盾,甚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矛盾也不会消失。作者分析了“差别”、“对立”、“矛盾”、“统一”等概念。他说,差别是产生对立的基础和前提,但并非任何差别都直接是对立,只有那些出现在同一客观关系中因此是相互排斥、互为前提的差别,才能成为对立。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也就是表现为矛盾。不能把对立和矛盾这些哲学概念和社会对抗、阶级利益的敌对混为一谈。对立面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矛盾的性质和类型,取决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取决于所有制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立面就社会方面来说是以统一的和一致的运动趋向为特征的。作者不同意“发展一定是从统一走向对立面的斗争,然后走向新的统一”这种观点,并对它作了反驳。作者分析了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目前在世界舞台上是以和平共处与和平竞赛这种特殊的阶级斗争形式表现出来。作者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的特点在于:这些矛盾的解决不需要进行政治变革,不需要对任何社会集团采用暴力,而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的逐步改造,使各个不同方面相互接近,使新因素在旧因素中和平地成长起来,而导致旧因素的根本改造。作者说,飞跃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合乎规律的现象,但是飞跃的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飞跃具有新因素在现存关系中逐步改变、逐步成长的性质。作者认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一般非对抗性矛盾的方法,是我们生活的法则,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片面地夸大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加原理)的意义,表现了调和矛盾的倾向。他认为,任何一个封闭系统内部的过程从局部来看是不平衡的,但从整体来看是平衡的,而这种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的统一是现实中的普遍矛盾。平衡过程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一个永远不会再变的平衡态(如物理学中的“热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系统中一切形式的能量都变成了热量,而热量在系统内各部份之间又达到平衡),这种平衡态也就是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中和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既能满足系统内部各个元素的要求,又可保证这些元素共存的条件。总之,平衡态内部的各个元素能够长期共存、互相依赖、互相协调。至于这种状态的破坏则要依靠外来的力量。此外,作者还宣传了许多其他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对辯証矛盾进行結构分析,要求在客观矛盾中区別开外在水平和内在水平。外在水平是內在水平的表现形态。在外在水平上,对立面的轉化意味着一个对立面在另一个对立面中消失。在內在水平上,对立面的轉化是相互轉化,因此真正实现了对立面的同一、相互渗透。差別、对立、两极化、冲突、对抗是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不是辯証地进行思考的人也能看出这些形式,但对这些形式的确定并沒有揭示出对立面相互渗透、同一的“机制”。作者不同意把矛盾定义为一个統一的、完整的现象之中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不同意把矛盾定义为互为前提、相互制約而又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关系,而主张用“同一”、“直接統一”、“相互渗透”代替“相互作用”、“制約”等詞。他把辯証矛盾定义为某一体系的各个相互排斥的因素之間的內在的、能动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这些因素的相互渗透所决定的。他反对把辯証法变为上和下、善和恶、左和右等等平凡例子的总和的所謂“辯証”經驗主义。他反对外部矛盾的提法,认为辯証矛盾始終是內部矛盾。外部矛盾所表示的,实质上不是矛盾本身,而只是矛盾的表现形式,或者甚至是事物之間的外部联系形式。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学该如何作为?伦理学应担负什么样的使命?本文针对目前经济领域中的伦理问题的几种模糊认识,从经济制度的伦理前提和经济行为的伦理约束两个角度分析了伦理介入经济的原因,论证了经济伦理的合理性。一、一定经济制度总是内含着一定的伦理前提,总是一定价值目的的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伦理前提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它的价值导向是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是,伦理前提通过市场经济的中介来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互为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12.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两种相反的推理,但是,两者不仅互相依赖,互为前提,而且互为补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演绎推理中的联言推理和归纳推理中的完全归纳推理,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是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互相转化的生动一例。本文对此作点简要分析。联言推理属于演绎推理,这是逻辑学界公认的。联言推理有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考试活动绩效影响因素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晓路  江琦  简福平 《心理科学》2004,27(6):1397-1399
对57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路径分析结果建立初始模型.通过竞争模型的比较,建立了中学生考试活动绩效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家庭因素和考试心理素质对考试活动绩效有直接效应,而学校因素、自身因素和考试心理问题与考试活动绩效之间存在间接效应;学校因素、自身因素和考试心理问题互为中介分别通过家庭因素和考试心理素质对考试活动绩效产生间接影响;考试心理素质和家庭因素互为中介对考试活动绩效产生影响。通过对超水平发挥组和发挥失常组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组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一致性,但是变量间的路径系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汉字识别在语素意识和阅读流畅性之间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小学一至六年级856名儿童的语素意识、汉字识别和阅读流畅性的测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语素意识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影响阅读流畅性;(2)在一至五年级,汉字识别在语素意识和阅读流畅性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在六年级,其中介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语素意识可以促进阅读流畅性发展,且年级越低,汉字识别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5.
论坛荟萃     
夏甄陶:实践—认识系统中主—客体相关联的物质中介 主体和客体作为实践—认识系统的“解剖”结构中互相关联的两极,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二项式关系。在主体和客体这两个单元子系统之间,还有一个把它们关联起来并借以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的中介单元子系统。这就是说,主体和客体这两个单元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有一种看法认为,运动的相对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其实平衡与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它们之间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等同的。如果把这两个不同的范畴等同起来,就会在理论上引起混乱,在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17.
平衡观从哲学层面来讲,即是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形成、存在与发展都是各种与之相联系的因素所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矛盾的双方应保持相对的平衡于同一统一体内才能更好的协调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非常重视平衡,用各种类型的平衡与不平衡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的治疗,形成了独特的平衡观。本文将从平衡的相对性、平衡的动态性、平衡的多样性、平衡的阶段性、平衡的规律性、平衡的因果性、平衡的机遇性和平衡的矛盾性等八个部分深入地探讨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的平衡观。  相似文献   

18.
对572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在核心与三代家庭中,考察父母与小学生的孝道信念的关系,以及父母教育卷入在孝道信念代际传递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核心家庭中,母亲相互性孝道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相互性孝道,母亲权威性孝道显著负向预测小学生相互性孝道;三代家庭中,母亲相互性孝道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相互性孝道,母亲权威性孝道显著负向预测小学生相互性孝道,父亲权威性孝道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相互性孝道和权威性孝道。(2)核心家庭中,母亲教育卷入在母亲相互性孝道、母亲权威性孝道与小学生相互性孝道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三代家庭中,母亲教育卷入在母亲相互性孝道与小学生相互性孝道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以上结果对塑造小学生的孝道信念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针对Ф.Ф.维亚克列夫的《辩证矛盾的结构》一文(译文见本刊1964年第12期)而写的。作者反对维亚克列夫把矛盾的本质主要与对立面的同一、相互渗透联系起来,把矛盾的本质的表现主要与对立面的相互排斥联系起来。他认为,随着条件、特别是矛盾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现象中被提到首位的或者是对立面的分裂为二,或者是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在不够成熟的矛盾中,统一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而在成熟的矛盾中,“斗争”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他认为“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这个命题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抓住了任何矛盾的最本质内容,表现出一切矛盾的一般结构。他认为辩证矛盾的结构中包括:作为矛盾双方的对立面;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矛盾中统一因素和“斗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由于矛盾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他反对把一切对立面都归结为两极的对立,而认为事物通常只是在其中某些特征方面是对立的。他认为统一有三种表现,即不可分离性、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统一在矛盾中也是能动的本质,而且是冲突和“斗争”的基础。他认为差别是处于可能状态中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矛盾。他还反对维亚克列夫否认外部矛盾的存在,而肯定外部矛盾是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20.
在承认经济在矛盾中一般地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的前提下,也承认政治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经济起决定性的反作用,这究竟是唯心论还是辩证唯物论?我认为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认清以下三点: 一、政治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性的反作用,是不是客观地存在着的? 放眼全球,我们就会看到,在当今世界上,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国家。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依据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提出一些那些认为政治在任何条件下和任何意义上都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