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关于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对说谎时行为表现的研究、对说谎识别准确率的研究及测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说谎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研究显示人们对说谎行为的识别准确率并不显著高于随机判断的概率。说谎者通常所表现出来的与说真话时不同的特点被称为“线索”,人们对说谎线索的看法与说谎者的实际行为表现并不一致。动机、互动特点、个体差异、沟通情境等因素对说谎和识别行为都会产生影响。网络沟通方式下的说谎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谎言识别     
现实生活中,谎言愈来愈成为人们大伤脑筋的问题。我们常常认为“言为心声”,但诈骗犯在骗取他人钱财时,语言往往是很动人的,其姿势也会像演双簧一样与语言的欺骗默契配合,令人难以辨别。一些人,特别是善良、单纯、并怀有某种幻想的人,极易成为诈骗者的牺牲品。然而,虽然有人称说谎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但说谎也难做到天衣无缝。说谎给说谎者带来心理障碍,在行为上  相似文献   

3.
说谎,作为人性的一方面,已经成为心理学、生物进化学、实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关注点。说谎会受到多种文化的谴责,说谎行为也是人们所不支持的。但是国外的研究发现,在普通人群中,不诚实行为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种不诚实行为并没有影响被试诚实的自我概念。因此了解这种不诚实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人们认识和识别不诚实行为,提高人际互动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从不诚实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出发,重点介绍了不诚实行为的研究范式、认知神经机制和影响因素。并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1)实验结果的解释水平低;(2)变量操纵不严谨;(3)研究方法局限; 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郑瑱 《天风》2016,(4):30-31
正基督徒不可以说谎,理由既简单又充分——因圣经教导我们"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参雅5:12)。但现实往往会有让我们很难抉择的时候,在极端的情况下——假设我们至亲至爱的人得了绝症,或我们遇到一个所谓的绝境,我们可以说"善意的谎言"吗?我搜集了支持"善意的谎言"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种,但我并不认同:  相似文献   

5.
五、谎言及其种种 说谎是一种恶行,它会使社会的集体结构出现裂隙,会使事物的正常进程受到干扰。说谎者会受到人们的冷眼,其言无人信,其行无人从。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劳动生产者,需要从事买卖交换,需要别人的信任,而说谎则会破坏这种信任。所以安拉给说谎者安排了迷误,他在《古兰经》中  相似文献   

6.
康德在《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法权》一文中提出的“对凶犯不可说谎”的主张,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都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哲学“难题”。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义务概念的层次性寻求解决的出路。康德对义务首先作了法权义务与德性义务的区分,其中法权义务又被区分为“基于契约的义务”和“作为这些义务之基础的义务”两个层次。“真诚”或“不可说谎”属于后一个层次的义务,它事关公民社会的根基,因而是任何个人都“没有权利”违背的,即便个体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必须在所不惜。德性义务中的说谎虽然也是对人格中的人性尊严的伤害,但它只涉及我们自己作为“纯然道德存在者”时的义务,而不涉及公民社会的根基问题。从德性义务的角度来看,说谎虽然“不应当”,但毕竟“可以”现实地存在,尽管说谎者为此必然要受到别人或自己的蔑视。然而,说谎在法权上是绝对不被许可的,因为作为公民,任何个体都没有这个权利,即便在面对凶犯时我们也只能说真话。不过,对凶犯说真话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视朋友的生命,因为既然相对于公民社会而言,个体的生命是无足轻重的,那么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朋友,也是我们出于法权义务而应当采取的必然行动。  相似文献   

7.
研究探讨了585名7、9、11岁的小学儿童在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的真实情境下的道德行为及其与道德观念的相关。结果表明,在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情境下,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主要受到诚实原则的支配,表现为:为集体说谎行为发生率都很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小学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7岁、9岁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与集体观念无关,11岁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与集体观念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关于说谎的道德评价和"善意的谎言"的道德辩护问题,在思想史上相当惹人注目。与传统的道德哲学研究路径不同,分析哲学家们在说谎问题上的研究路径主要是意义/指称分析、心理学哲学分析、语言发生学分析、意向分析和言语行动分析。他们提示了一种试图以语言分析探询事物之本性的态度,这些看法与传统上对说谎做出价值评判有较大差异:首先,分析哲学家们自觉地把说谎当作一种言语行动,主要从语言哲学、心理学哲学而非实践哲学上进行考察;其次,他们更注重对说谎的概念分析和心理学哲学的考察。有理由认为,相对于前辈们对说谎问题的实质—实践考察,他们更加侧重于说谎问题的形式—理论分析。通过对说谎行为的观念考察和概念澄清,可以加深对人类说谎现象的了解,帮助我们解决和消解与此相关的某些智性困惑,同时也为我们对日常生活问题的哲学分析提供某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好人一生平安。这不仅是对与人为善者的一句安慰话,而且是颇有科学道理的。 古今中外养生学家都把“乐善好施”视为养生的灵魂。孟子云“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明代医学家张景岳亦云:“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善,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行为和言语,而且体现为人的精神和品格,被认为是人类一切精神和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心中充满善意、多行善事,视  相似文献   

10.
说到测谎器的原理,其实是十分简单的。人们在不得已时,不得不说谎的时候,脸色都会变,额头冒汗,手也会紧紧地握着。这样,很容易被人看出在说谎。不过有时或惯说谎话的人,脸上则一点也不会露出慌张的神色;他只会冒些令人看不出来的冷汗,或脉搏加速跳动而已。  相似文献   

11.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朋友们几乎都遇到过孩子说谎的现象。对此现象,家长朋友们都极为关注和敏感,许多家长认为这是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有的甚至认为“说谎是小偷的开始”。其实这些都是不太正确的看法。心理学家认为,说谎是一种故意的欺骗行为,是一种蓄意和深思熟虑的对真实情况加以歪曲的企图。目的是掩盖真相,从中得到某种好处或逃避某种害处,进而使心理感受愉快。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却不能简单地下这样的结论。因为,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的发展尚不完善,说谎的原  相似文献   

12.
意图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但尚不清楚意图在物权判断中的作用。本研究以156名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包含不同意图(恶意/善意/无意)的故事情景,考察了在损失求偿和获益分享情境中人们的物权判断和道德判断。结果发现,在损失求偿情境中,不管是出于善意、恶意还是无意,被试均判断行为者应当赔偿他人损失,但不认为善意和无意的行为者应受谴责。在获益分享情境中,被试仅认为善意的行为者应当分享给他人带来的收益且应当受赞扬,但不认为恶意和无意的行为者应当受到赞扬。综合来看,意图对常人物权判断和道德判断的影响不一致,物权判断比道德判断较少受意图信息的影响,涉及更多的理性思维,反映其具有领域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谎言可测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生活在谎言的世界里。为了自尊说谎,为了虚荣说谎,为了掩盖失败说谎,为了某种利益说谎,为了爱说谎,为了恨说谎。说谎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成就”之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统计,每人在每周中至少撒较大的谎达13次之多。乔伊斯·布拉泽博士则指出:一个美国人平均一天要说200句谎话。 诚然,并非所有的谎言都是有害的,正因为如此,人类还专  相似文献   

14.
情境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说谎行为。本文基于自我概念维持理论的视角,从个体内部状态(自我控制资源、宗教表征/道德观念启动)和外部因素(金钱奖励、人际因素)两方面介绍情境因素对说谎行为的影响,并指出未来研究应关注自我觉察水平这一情境因素以及情境因素影响说谎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王乾东  胡超  傅根跃 《心理科学》2013,36(2):306-310
本研究探索艾森克人格问卷说谎量表上说谎与不说谎的语音频谱差别。我们录下被试在做艾森克人格问卷时回答“是”或“不是”的声音。使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对/bu/,/sh/、/i/的前三个共振峰频率和波段(F1、F2、F3、B1、B2、B3)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说“是”时说谎和说真话在/sh/的F1、F3、B1上存在差异,说“不是”时在/sh/的F1、F2、F3上存在差异。本研究表明说谎和说真话在语音频谱上存在差异,同时说谎在不同音素上的效应可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邵珊 《天风》2016,(4):29-30
正抛开有无宗教信仰,"人不能说谎"、"说谎是恶"等观念已是人们普遍的道德共识。因此,人们经常教导孩子"不许撒谎"。但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又经常会遇到不得不说谎的情况。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些人为了保护犹太人,将犹太人藏在自己家中的隐蔽处。当遇到德国军人前来质问家中是否有犹太人时,他们应该如何作答?是因为不能说谎而如实告知犹太人藏身之处呢,还是为了拯救生命而选择说谎?  相似文献   

17.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会说谎。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说谎呢?从说谎被解释为“是一种故意的欺骗行为,是一种蓄意和深思熟虑地对真实情况加以歪曲的企图”来理解,说谎与个体认知发展、自我意识产生、道德概念的掌握有关。在这个意义上孩子大约是从3、4岁开始说谎的。 孩子说了谎话,父母会感到震惊,震惊之余应如何对待孩子说谎呢?  相似文献   

18.
男人的谎言     
女人自古就戴上了“爱说谎”的帽子,这实在是冤枉。男人不说谎吗?历朝历代那些争权夺利谗害他人的政客,说的不都是“指鹿为马”的弥天大谎吗? 不过,撇开其他对象或场合不论,单说在夫妻两人的小天地里,我认为男人说谎在所难免,这是维系夫妻情感、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必要手段。男人对女人的说谎,从恋爱期就开始了,中国人谈恋爱,男人首先发起进攻,属于男追女的模式。当然,泼泼辣辣的飘起长发追男人的女人也是有的,但至今仍不是主流。女人喜欢一个男人,习惯于展示自己的美丽温柔,对男人施些温情,缓慢地表露心迹。男人却没有这个耐性,冒冒失失地从情壕里  相似文献   

19.
对从众行为的新认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1前言从众(conformity)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个团体心理学名词,从众也称遵从。对从行为的研究要追溯到Sherif(1935)“游动效应”的实验和后来Asch(1951)关于这一行为的经典性研究。多数人认为.从众即“随大流”,它是指个人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团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产生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团体压力,使人们产生符合社会要求与团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显然在这里将从众的外因归结为社会或团体的压力;Corsini(1984)认为.从众现象可能…  相似文献   

20.
助人为乐,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 它表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 关系。作为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表现出来的助人为乐 精神,是对他人的照顾、体贴、关怀。当别人有困 难,乐于帮助;人们之间有纠纷,热心调解;别人 有缺点或错误,能善意指出,等等。助人为乐与见 义勇为是紧密联系的。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 能够随时挺身而出,伸张正义,敢于同坏人坏事作 斗争;对于衰老、残废、有疾病以及身处危险的人, 表示同情关心,即做到助人之难,救人之危,以图 及时消除或减轻各种原因给人们造成的飞来之祸, 使坏人受到应有的打击,使受害者尽可能地避免损 失。其实,帮助别人,尽了义务,也给人带来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