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中国宗教》2012,(9):46-48
位于东海之滨的天台山,方圆八百里,山有八重。连绵起伏的山峰,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因为顶对天上的三台星宿,所以名为"天台"。天台山南麓的桐柏山,峰崖耸立,流水潺潺,中国道教自古将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教大辞典》名人录部分第373页载:“叶宗滨,近代道士,生卒不详。民国十一年至三十年(1922—1941年)在浙江天台桐柏宫主持道务。精通医术,常救助病人,乐善施诊、施药,为周围乡民所敬重。他还引领道众广募资金,用于修缮殿宇,协办学校,兴建石桥,同时三修‘金箓大斋两宣’宗坛规律,使桐柏宫的香火日益兴盛。”  相似文献   

3.
刘焕玲 《中国道教》2005,20(5):33-39
一、前言全真教龙门派在清初经王常月阐扬后,康、雍、乾时期出现中兴盛世,遍及南北,以江浙地区的发展最为突出。其中龙门派第十一代闵一得,在教理及著作方面的成就最为著名。闵一得(1758-1836)从高东篱受戒于天台桐柏山,派名一得。后从业于沈轻云习内丹,且受云南鸡足道人之西竺  相似文献   

4.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部,位于天台、临海、宁海、新昌、嵊县五县中间,为天台县境内诸山的总称。真“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四面如一”。山中多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是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及道教的东南圣地,有“干僧万道”之称。就道教来说,早在东汉魏晋时期,天台山就成为江南道教之地,并形成了一个以桐柏为中心的道教文化圈。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叙述天台山道教洞天福地、神话传说等有关问题。一、天台山洞天福地洞天与福地,道家谓神仙所居之所,洞天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据《桓真人升仙记》称,洞天福地:“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  相似文献   

5.
闵一得小考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正强闵一得,原名苕敷,字补之,一字小艮,号懒云,又自称闵真仙、发僧际莲氏。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自幼体弱,九岁犹艰于行,于天台桐柏宫谒高东篱为师习导引术,遂皈龙门,命名一得。壮年有经世志,尝服官滇南,于鸡足山谒鸡足道者黄守中,得传龙门西竺心宗斗法。晚年隐乌程县金盖山,主持教务,弘扬道法。“自当代名公卿相及缁流羽士,以及胥吏仆舆,钦其道范,纳交受业者,实繁有徒”。①《金盖心灯》载:“其教人也,有体有用,有本有末,笃于实行,不事神奇,大旨以修身寡过为入门,穷理尽性至命为究竟,省察涵养为彻始彻终功夫”。②闵一得隐居金盖…  相似文献   

6.
浙东山水,世所闻名。天台一山,作为中国佛道名胜,更为历代文化名人仰慕。诗仙李白,书圣王羲之,高道司马承祯、葛洪等人,无不以一登天台为幸事。综观莽莽天台山,西承南龙宗脉,东涉溟海汪洋,天台延伸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6,(11)
正神照本如(980或981-1050或1051)是宋初天台宗"中兴"人物四明知礼法智(960-1028)大师的主要弟子之一,曾受师之命辩难异说,协助其师积极复兴天台之教;又被师叔慈云遵式(964-1032)识中接席台州东掖山能仁寺[1]。本如在东掖山居住达30年之久,扬大乘之典籍,弘天台之教观,培育后学,结社念佛,导化一方,为促进天台宗在宋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纵观学界以往对  相似文献   

8.
文渊 《法音》2000,(1):52-53
被誉为当代中国佛教三大模范丛林之一的莆田南山广化寺,位于莆田市南部凤凰山(别称南山)之麓。此处本为邑名士郑露三兄弟(世称“南湖三先生”)讲学之所,郑氏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献其居为金仙院,供以佛像。隋开皇九年(589),经来自天台山的僧无际募资拓建后,改名“金仙寺”。唐景云二年(711),寺僧志彦被睿宗李旦召进宫讲解《四分律》,大受赞赏,赐号“聪明禅师”。  相似文献   

9.
丰干禅师,不知何许人也,或云邑人,为丰尚书之子。贞观初年,居于天台山国清寺。天台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还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故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誉。国清寺是天台山首屈一指的大寺,也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唐时,该寺佛教相当兴盛,香烟缭绕,高僧云集,法会不断。  相似文献   

10.
杜光庭(850—933) 唐末五代道士,字宾圣(一说圣宾),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一作长安(陕西西安)人。原习经史,工于词章。唐懿宗时入天台山(今浙江天台县境)为道士,师事应夷节,为陶弘景第七代弟子。既得茅山上清大法,也受过龙虎山天师道的法箓。僖宗时召为麟德殿文章应制,中和元年(881)随僖宗避难入蜀,遂留成都。后事前蜀王建父子,官谏议大夫,赐号“广成先生,传真天师”。对道教斋戒、醮仪、应验多所论述。一方面将道教斋醮仪式统一起来,加以规制化;另一方面将“表奏”、“词章”、“疏”、“启”、“颂赞”、“咒”、“愿”加以文饰,对醮仪敷衍以艺术内容。  相似文献   

11.
张伯端是北宋时道教著名学者,内丹术之集大成者,全真教南宗始祖。由于他本人在生前没有建立系统的宗教团体,所以留给后人的生平材料十分零碎。在近世有关他生平事迹的论著中,相互抵牾和可疑之处比比皆是。为求对此有一个比较清晰和近于准确的线条,特作如下考辨。(一)天台人还是临海人关于张伯端的籍贯,历代有“天台人”(《仙术秘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下简称《体道通鉴》)、“天台缨络街人”(《悟真篇集注例言》,《粤西金石略》;《历代神仙通鉴》,以下简称《神仙通鉴》)、“台州人”(《续文献通考》)、  相似文献   

12.
白玉蟾     
(1194—1229) 南宋道士。本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岛琼山)。幼举童子科,因“任侠杀人,亡命之武夷”。师事陈楠,学内丹,并相从浪游各地;至陈楠死后,复盘桓于罗浮、武夷、龙虎、天台诸山。时而蓬发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收彭耜  相似文献   

13.
湛然与禅宗的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8世纪,天台湛然为了改变诸宗兴起后天台宗相对消沉的景象,努力发挥本教义理,破斥他宗异解。湛然与禅宗之间的交涉是微妙的,一方面他与禅宗之间丝缕相连,另一方面,为了重振天台,他又必须应对禅宗的压力。湛然对禅宗的批评主要体现在:用教观并重对斥无教之暗证;用性具善恶对斥性起及性唯具善;用“无情有性”对斥“无情无性”;用止观等持对斥单轮只翼;用天台之传承批判达摩之传法。  相似文献   

14.
日本“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第一次朝拜五台山访华团一行十五人,应邀于五月二十四日至六月四日访问我国。团长是日本成田山新胜寺寺务长鹤见照硕,秘书长是铃木信光,团员包括真言、天台、法华、净土等宗派许多寺庙的住持及立正佼成会的成员。访华团于二十七日前往山西朝拜五台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五年七月,我受日本中国佛教研究者访中团的盛情邀请,代表五台山研究会,陪同该团去五台山进行了参观考察。该团赠给我会一本日文中文对照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并言“请予指正”。今就该书第五部分中的一段中文,予以点校,以供学界参考,兼答该团之嘱。《参天台五台山记》第五部分中的一段中文曰:景德三年,予知银台通进司,有日本僧入贡,遂合门之。僧不通华言,善书札,命以牍对,云:“住天台山延暦寺,々僧三千人,身名寂照,号圆通大师。国王年二十五,大  相似文献   

16.
近来,我阅读了《净土十要》一书。其中有明天台山幽溪传灯大师的《净土法语》,文章虽不长,而对学修净业的人可谓最为切要,读后深受法益。想谈一点粗浅的体会。诵其言必先观其行。大师俗姓叶,号无尽,衢州人(今浙江衢县),少年时出家,钻研天台教义,后住天台山幽溪高明寺,融会天台宗三观之旨,阐扬净土法门,著有《净土生无生论》、《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等行世。大师一生精修净土,奉慈云行愿日课寒暑无间,临终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并高唱经题数遍,端坐而寂。由此可见,他的《法语》义理圆到,针针见血,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17.
道教辞典     
华颐 《中国道教》1990,(4):60-61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教徒。又名紫阳,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曾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少为太学生,举进士不第,后为府吏。因触犯“火焚文书律”,遣戌岭南,后转成都。传说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异人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火候之诀”。乃改名“用成(诚)”,号“紫阳”。作《悟真篇》,阐发道教内丹之法。强调先“命”而后“性”。三教合一思想显著,“教虽为三,道乃为一”,认为“  相似文献   

18.
《大藏经》是总汇佛教典籍的丛书,最初在南北朝称为“众经”、“一切经”。天台五祖灌顶追记四祖智(山豆页)的行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引铣法师语总结智(山豆页)一生“有为功德”,说“造寺三十六所、《大藏经》十五藏”,此即汉文“大藏经”一词的首见出处。前贤圆晋在《民国增修大藏经概述》(《南行》第6期,上海1948年)中,以简洁断语云:“结集佛所说教  相似文献   

19.
张紫阳     
(984—1082) 北宋道士。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精三教典籍,通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尝为府吏,因触“火烧文书”律,遣戍岭南。宋英宗治平(1064—1067)中,随龙图阁学士陆诜自桂林赴成都。传说神宗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真人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一说“遇青城丈人,得金液还丹之妙道”;一说“遇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之诀”),遂改名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教》2012,(5):15-16
9月5日至7日,由浙江省道教协会主办,天台县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天台山道教协会、天台山桐柏宫、天台山紫阳宫、天台山玉京洞承办的首届天台山中国道教南宗文化周在浙江天台山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以"天台论道、祖庭悟真"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名嘉宾受邀出席了这一盛会,并与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