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雳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6):791-797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和发展, 青少年已经成为主要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之一。青少年在享用互联网带来的种种便利之时, 其中部分人因为过分沉溺于网络而导致“网络成瘾”。我们根据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探讨了其自我中心思维、自我、依恋、人格、生活事件等多方面因素与其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 在这些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开发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评价工具、提出了针对网络成瘾的干预建议。同时, 我们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少年健康上网的界定和评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和人格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研究使用自编大学生上网成瘾诊断问卷、自编上网行为和态度问卷以及三个人格量表,对上海市6所高校370名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上网成瘾的大学生在上网的行为和态度上明显不同于非成瘾的大学生,他们表现出高开放性、社交性、胜任能力和匿名性,并且更认可网络交流的便利性。(2)上网成瘾的大学生比非成瘾的大学生明显表现出孤独、抑郁和焦虑的人格特质。(3)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社交性”、“交流便利”、“焦虑量表分数”、“开放性”、“胜任能力”对大学生陷人网络的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李涛  张兰君 《心理科学》2004,27(3):662-663
本文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网络成瘾倾向自陈量表,对陕西四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父母教养方式差异较为显著,表现在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台湾网络成瘾问题硕博士学术研究现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妙  孔克勤 《心理科学》2005,28(5):1253-1256
综观台湾近几年来网络成瘾问题硕搏士研究论文:(1)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质性研究法、类实验设计法等三种型态作研究;(2)研究对象包含高中生、大学生、大学及研究生;(3)研究工具包括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1AS)、上网效果正向预期量表、网效果负向预期量表、拒网自我效能量表网络使用调查表等共20种;(4)研究网络成瘾相关变项包括盛行率、性别、上网时数、游戏种类与成瘾的相关性、网络成瘾之认知模式等。长期使用网络在心理层面会形成依赖,在生理层面会形成一些类似戒断反映的症状,因此在享受科技化之际,去了解及认识它对人类各种身心社会的影响力势在必行,去思索改善不良的影响是研究者的责任及使命。  相似文献   

5.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水平,应用技能及自控能力会影响其上网行为,进而影响其学习和生活。本研究自编大学生网络元认知量表、网络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并应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调查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络元认知和网络成瘾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网络元认知与网络成瘾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行为总体健康良好;大学生网络花费时间存在性别差异和时间段差异;大学生网络元认知水平分布呈正偏态,大学生网络元认知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及专业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比例较低,大学生网络成瘾性别差异显著;网络成瘾与网络元认知得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张锦涛  陈超  王玲娇  刘璐  刘凤娥 《心理学报》2014,46(10):1521-1533
通过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某所高校2250名大一新生为测查对象, 采用问卷方式探讨了大学新生网络使用时间、网络社交使用占网络使用总时间的比重、网络使用的背景性渴求以及网络成瘾程度之间的关系。基于网络使用满足的相关理论以及渴求的条件反射理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即网络社交使用比重在网络使用时间与网络成瘾之间起调节作用, 而且这一调节作用通过网络使用的背景性渴求这一中介变量得以实现。结果显示:(1)大学新生每周上网时间为13.58 ± 8.94小时, 网络社交使用占全部上网时间的比重为27.18 ± 18.15%; (2)网络使用时间、网络社交使用比重、网络使用背景性渴求与网络成瘾的五个维度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3)网络使用时间以及网络社交使用比重均能够直接正向预测网络成瘾, 同时网络社交比重在网络使用时间预测网络成瘾这一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即相比较少使用网络社交的被试, 较多使用网络社交的群体表现出更高的网络成瘾程度, 且网络使用时间对网络成瘾程度的预测作用相对较低; 而且网络社交比重的调节作用部分通过网络使用的背景性渴求这一中介变量实现。  相似文献   

7.
精神医学家认为,网络成瘾者与酒精、毒品、赌博依赖症一样,同样足一种精神病态。严重者都需要进行心理矫正和药物治疗。网瘾患者大多为学生,尤其是初一、大一学习相对初期阶段,学习比较松懈、思想无压力、有的远离家人无拘无束,自控能力差,放任上网,又加之网络的刺激,更加吸引上网,进一步发展、深陷网络、上网成瘾。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大学生的网络特定自我效能对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的影响,选取武汉五所大学的1121名学生为被试开展研究.测量问卷包括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根据CNNIC报告改编的网络使用问卷、经修订的Eastin和LaRose的网络使用自我效能问卷和自编的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问卷.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网络功能是在线娱乐,其次是信息收集,再次是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使用最少的是网上交易.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在受测群体中,有12.2%的大学生网络成瘾,成瘾比例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大学生的网络特定自我效能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大学生的每周上网天数、网络游戏、网络社交和网上交易等行为对网络成瘾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不但会直接影响网络成瘾,而且还通过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间接影响网络成瘾.结果对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一、学生网络成瘾的界定网络成瘾指不健康的、病态的、强迫性的过度使用互联网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性,把网络当作生活的中心,上网操作时间失控;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产生了依恋性,一旦停止上网,马上就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索然、精力不足、容易激动、自我评价能力下降、疲乏无力等不良的身心反应;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减少;以上网作为排解、调节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以此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网络成瘾”探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青少年网民已是第一大用户群体。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却成了让人忧心的问题,据我们多项研究的结果,其比例约为5.40%;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思维、分离—个体化过程、虚拟自我、自我认同、依恋关系、人格、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生活压力等与其互联网服务偏好、"网络成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我们也编制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青少年健康上网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内容分析,提出了青少年健康上网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对于网络成瘾,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诊断量表,相应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也不够成熟,有关的理论解释更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以众多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理”整合模型也许能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网络成瘾者的大脑活动变化规律,网络虚拟情境的特征及其与上网行为、个性特征等的交互影响,以及网络交互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和情感识别等问题,将是今后网络成瘾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网络成瘾”自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带来的心理问题,最严重的是IAD(互联网络成瘾综合症),上网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和欢乐的同时,也给一些人带来了一种时髦病——网瘾综合症(简称IAD)。  相似文献   

13.
对于网瘾成瘾的研究已经很广泛,包括网络成瘾的成瘾机制,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网络成瘾等方面,涉及网络成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那么关于网络成瘾与自尊的研究众多,但主要涉及到外显自尊。本文从网络成瘾与自尊的研究出发,归纳总结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以及自尊的相关研究,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网络成瘾症”大学生人格特征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发现大约有6.96%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上网成瘾,通过对上网成瘾的大学生的卡氏16PF人格量表五个人格因子的研究,发现这些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在C和0因子的人格特征上存在相似性,即倾向于激动、烦恼、忧虑、抑郁。我们认为人自身的素质、外部环境和互联网自身的特点是大学生上网成瘾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于网瘾成瘾的研究已经很广泛,包括网络成瘾的成瘾机制,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网络成瘾等方面,涉及网络成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那么关于网络成瘾与自尊的研究众多,但主要涉及到外显自尊。本文从网络成瘾与自尊的研究出发,归纳总结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以及自尊的相关研究,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江楠楠  顾海根 《心理科学》2006,29(3):695-697
本研究根据目前广泛认可的因特网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诊断标准自编问卷,调查了上海市6所高校370名大学生的上网情况。结果表明:(1)自编问卷质量的各指标皆良好,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2)上海市大学生IAD的发生率大约为8.1%。(3)男生比女生、理科比文科、大二年级比其它年级的学生陷入网络的程度深。(4)上网者每周的上网时间、使用网络工具的数量、上网动机的数量与使用网络的程度相关。(5)IAD者在网络使用的特点上明显不同于非IAD者(N-IAD者)。  相似文献   

17.
错失恐惧是社交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但其中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错失恐惧问卷、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量表、社交网络支持量表和中文社交网络成瘾量表,调查了重庆市三所高校的493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探讨错失恐惧影响社交网络成瘾的机制。结果发现:(1)错失恐惧显著预测社交网络成瘾,错失恐惧水平越高,个体社交网络成瘾水平越高。(2)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在错失恐惧和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社交网络支持在错失恐惧和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和社交网络支持在错失恐惧和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满足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降低社交网络使用程度、提升现实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防社交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家庭功能在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973名中学生被试完成基本人口学问卷、网络成瘾量表、人格五因素问卷、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结果:(1)人格特征可以显著预测网络成瘾。其中,情绪性人格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责任心、宜人性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2)家庭功能在情绪性、责任心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宜人性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在治疗中,可针对网络成瘾者的家庭功能进行积极干预,从而减轻其成瘾症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侠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3):672-675
网络成瘾是一种对互联网络的心理依赖,包括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娱乐成瘾、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被试为中国重庆三所高校的大学生675人。对其中随机抽取的390份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初步的因素结构为: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包括了问题、依附、认知偏差和失控四种倾向;网络娱乐成瘾倾向和信息搜集成瘾倾向包括问题、依附和失控倾向。得到较好的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对余下285份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较好的模型拟合指数。相关关系检验发现三类网络成瘾倾向与使用频率都有显著相关.与使用时间都无显著相关。T检验发现女生在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依附倾向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网络娱乐成瘾倾向和信息搜集成瘾倾向的问题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工科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多方面理解网络成瘾及其矫治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西安市某工科院校抽取学生共262人,用网络成瘾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结果网络成瘾检出率为41.8%;男生网络成瘾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大三、大四学生网络成瘾程度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大三学生成瘾程度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和大四学生;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掩饰性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内外向的相关不显著。结论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网络成瘾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